摘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使學習活動有序進展,使思維清晰可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從題目入手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發(fā)展系統(tǒng)思維;通過比較,學習文章表達,發(fā)展對比思維;巧用文本留白處,發(fā)展發(fā)散思維三個方面設計學習支架。旨在借助圖形化的思維工具,讓思維過程變得清晰可見,從而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
關鍵詞:學習支架;思維可視化;系統(tǒng)思維;對比思維;發(fā)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A-0091-04
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但實際上,我們從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學業(yè)質量的評測中,多看到其思維的惰性化與低質化——不愿思考、不會思考。學生經(jīng)歷怎樣的思維的過程,卻很少被看見??床坏綄W生思維的過程,也就談不上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需要搭建“腳手架”——學習支架,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還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清晰可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目標中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1]。因此,學習支架的設計要兼顧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不能脫離語言憑空發(fā)展思維,也不能撇開思維單純發(fā)展語言。筆者擬從文章題目、表達方式、文章留白三方面來談如何搭建學習支架,呈現(xiàn)學生思維過程,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一、從題目入手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發(fā)展系統(tǒng)思維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tǒng)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在閱讀教學中,文本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要能夠從整體上做出全面的把握。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弄清楚局部內容“是什么”,還要發(fā)現(xiàn)這些內容是“怎么樣”組織起來的。提煉出局部內容和內在的組織秩序,既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過程,也是發(fā)展學生整體思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用好思維的工具,搭建“文本內容”支架,使學生在看到一棵棵樹木的同時,看到整片森林,從而對學習對象進行宏觀和整體上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題目,多與文本內容有關,或交代了寫作對象,或概括了主要內容,或點明了文章線索?,F(xiàn)選取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詩歌外的課文,對題目做簡單梳理(見表1)。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題目與文章內容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把圖示作為學生學習的支架——以題目為思考中心,由此向外發(fā)散,找出與中心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都代表與中心的連結,不僅如此,這些內容還可以引出下一級的連結。這樣,學生對文本內容整體把握的過程,在各種連結中有了具體、形象的呈現(xiàn)。
1.從題目入手搭建學習支架,緊扣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導向,課堂教學要始終圍繞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進行。學習支架的設計,應體現(xiàn)目標意識。例如“說說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海上日出》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罢f出”是生成的成果,也就是學生要到達的地方。如何到達,不是教師在前面,領著學生一步一步向前去,而是為學生指出去哪兒,并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學生在支架的支撐、支持下,獨立行走或結伴而行。為了落實“說說海上日出的景象”這一教學目標,我從題目入手,設計了下面的問題,為學生的“說”搭建支架:《海上日出》是巴金爺爺寫的一篇寫景文章?!叭粘觥笔且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請你默讀課文,圈畫出相關詞句,用思維導圖梳理出海上日出的變化。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出海上日出的變化(見圖1):
圖1 海上日出的變化
學生從變化中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作者寫了自己在大海上看到日出過程中太陽位置、顏色、光亮的變化,以及多云、天邊有黑云時陽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在思維導圖中,不僅呈現(xiàn)出太陽位置、顏色、光亮三方面的變化,學生還提煉出關鍵詞將其具體化。這樣,學生對文本的各部分和整體有了領會和把握,為抵達“說”提供了內容上、方法上的支持,既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系統(tǒng)思維。
2.根據(jù)文章體裁、寫作對象等,選擇不同的思維工具
從文章體裁來看,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記敘文、說明文占很大比重。記敘文以寫人物的經(jīng)歷和事物發(fā)展變化為主要內容;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文體不同,寫作對象不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也就不同。選擇合適的思維工具,可以更準確、更快速地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寫人物經(jīng)歷的記敘文,可以畫流程圖梳理事件梗概;寫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記敘文,也可以用流程圖呈現(xiàn)變化;介紹事物形狀、構造、功能等的說明文,可以用氣泡圖、樹形圖、括號圖等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
比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題目中的“記”即游記,“金華的雙龍洞”是游覽的地點。閱讀題目,學生不難知道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但讀懂了題目,并不代表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了整體全面的把握。教師可抓住題目中的“記”,請學生圖“記”游覽過程,畫出“路線·景點”圖(見圖2)。
畫路線的過程,是學生理清作者游覽順序的過程;畫景點的過程,是學生發(fā)現(xiàn)景點特點的過程?!奥肪€·景點”圖直觀地呈現(xiàn)出作者游覽的順序和景點的特點,這是學生思維的外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文本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也對游記寫什么、怎么寫有了大體的認識。
圖示是表達思維的有效工具,是學習、思考的思維地圖,可以將學生思維的過程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借助圖示可以對文本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大體的領會和把握,系統(tǒng)思維得以訓練和發(fā)展。
二、在比較中學習文章表達,發(fā)展對比思維
對比思維是指通過對兩種相近或相反事物的對比進行思維,尋找事物的異同及其本質與特性。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比較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把握文章寫作特色,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
1.借助表格整理提煉
表格,既是一種可視化的交流模式,又是一種組織整理數(shù)據(jù)的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繪制表格——根據(jù)需要將表格分成若干行、列,寫清每一行、列的內容和意義,提取關鍵詞填寫空白單元格。運用表格,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單篇課文的內容,理清作者思路,還可以進行多篇文章的比較,發(fā)現(xiàn)文章在內容、寫法、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白鵝》一課,課后有這樣一題:讀下面的“閱讀鏈接”,和課文《白鵝》比一比,說說兩位作家筆下的鵝有什么共同點,再體會兩篇文章表達上的相似之處。在教學時,是關注“比”的過程,還是關注“共同點”“相似處”,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教學:傳統(tǒng)教學重結論、輕過程,新課程重結論、更重過程。教學應強調“會學”,學生在閱讀、思考、想象、質疑……的過程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表格(見表2),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引導學生提取關鍵詞,進行比較概括。
以表格為支架,學生不僅獲得了思維的工具,也在實踐中學習工具的使用。同時,也讓教師看到學生思維的過程(提取信息、比較求同、歸納總結),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2.借助維恩圖發(fā)現(xiàn)關系
維恩圖是用于顯示集合重疊區(qū)域的關系圖表,它通過可視化集合的相交關系,幫助我們尋找集合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會引導學生對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同一題材的作品等進行比較。借助維恩圖,學生可以按照要求分別在兩個圓內進行梳理,梳理出相同之處,將其填寫在兩個圓的相交部分。維恩圖清楚直觀地呈現(xiàn)了兩個作品的相交關系,學生很容易從“相交”中發(fā)現(xiàn)某一作家的寫作特色、不同作家同一題材作品的共性。同時,能夠從不相交的部分看到不同作品的“個性”。
比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3課《貓》課后第3題:讀下面的“閱讀鏈接”,體會不同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不是憑空的,是有具體內容的。學生只有將“喜愛”的內容提取出來,才有可能真正體會不同作家對貓的情感。不同的作家都是從哪些方面來寫對貓的喜愛之情呢,可以用維恩圖來呈現(xiàn)。學生在文中找出兩位作家喜愛貓的內容,提煉出關鍵詞,分別填寫在兩個圓圈中。填寫時,學生發(fā)現(xiàn)夏丏尊和周而復都寫了貓“毛色”漂亮,因此將“毛色”重新寫在兩個圓的相交部分(見圖3)。
從維恩圖中,學生不僅可以看出兩位作家都寫了貓毛色的漂亮,還可以發(fā)現(xiàn)夏丏尊對貓的喜愛之情體現(xiàn)在一家人對小貓的態(tài)度上,而周而復對貓的喜愛之情體現(xiàn)在對貓的外貌、神情、動作的描寫上。
借助表格、維恩圖為學生搭建支架,可以使比較的過程變得具體、可視,同時為評價和改進教學提供實在可靠的依據(jù)。同時,清晰、可視的圖示,讓學生看到思維工具的好處,從而有意識、主動地使用思維工具,使對比思維獲得發(fā)展,其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三、巧用文本留白處,發(fā)展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大腦在思維時呈現(xiàn)的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主要的特點。語文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文本的留白處,為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提供空間。
比如《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一課中,最后一個自然段中“我”的假設(幻想)——“要是我有那么一個葫蘆,那……”為學生的想象、表達提供了素材與空間。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會想(說不出),有的學生胡亂想(漫無邊際、毫無信度)。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的想象搭建支架——從“‘我和科學小組的同學鬧翻了”這一情境展開想象,以“要是我有那么一個葫蘆”為中心,繪制樹狀圖(見圖4)。
從學生填寫的樹狀圖中,教師可以看到學生思維的方向和范圍,以此做出評價和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從他人的想象內容中獲得啟發(fā),不斷豐富樹狀圖,使發(fā)散思維得以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圖形化的支架,可以使思維變得可視。利用思維的工具,既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清晰有序,也可以讓教師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學生在獲得語言發(fā)展的同時,思維也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6.
責任編輯:趙赟
Build a Learning Scaffolding to Make Thinking Clear and Visible
LI Feng
(Xuzhou Qiushi Primary School,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build learning scaffolds for students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in depth, make learning activities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make thinking clearly visible.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or designing learning scaffolding, you can start with the topic to grasp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s a whole and develop systematic thinking; through comparison, you can learn the expression of the article and develop contrast thinking; use the text blanks to develop divergent thinking. It aims to make the thinking process clear and visible with the help of graphical thinking tools, so as to develop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hile developing their language skills.
Key words: learning support; visualization of thinking; system thinking; contrast thinking; divergent thinking
收稿日期:2020-05-15
作者簡介:李鳳,徐州市求是小學(江蘇徐州,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