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霖琳
摘要:音樂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可以在社會交往以及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上得到充分的實現,而當前對于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也逐漸轉向了理性與審美的角度,音樂鑒賞本身需要從基礎學習階段開始就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才能夠正確學習到對于音樂文化內容的分析和想象力的展現,因此在中職階段對于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也應該總結出科學的方法進行滲透教育,保證所培養(yǎng)的人才能夠符合社會音樂領域的具體需求,將音樂內容的創(chuàng)造以及審美趣味的價值屬性提升到新的水平。
關鍵詞:中職院校;音樂鑒賞;理性審美
人對于藝術鑒賞的需求從神話時代開始就已經明確開始了多種類型的區(qū)分,當前對于藝術種類的區(qū)別正是因為其載體還有形式差異的體現,音樂、繪畫以及多種多樣的藝術種類都是從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當中脫胎而出,所以對于其欣賞,本身就是一種極富文化價值觀念的問題,對于音樂,人主要是通過聽覺感官進行認知,隨后根據自身的情感經驗加上聯想這一步驟進行個人化的藝術加工所形成的最終效果,因此不同人對于同一音樂作品的理解很可能出現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培養(yǎng)音樂人才過程中,對于音樂鑒賞力的理解效果,必然需要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在鑒賞過程中達到理性審美的目的。
一、音樂鑒賞當中對于理性與審美的統(tǒng)一
審美鑒賞過程對于藝術領域來說是一種基礎的價值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音樂人才過程中對于這一點更要有充分并且明確的認識,在教學工作以及學業(yè)過程中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對于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基礎音樂素養(yǎng)也需要從頭開始進行重新穩(wěn)固的培育才能夠走上正確的發(fā)展道路,所以音樂鑒賞是一個長期性的行為,并且對于理性和審美需求之間的統(tǒng)一,也需要正確的教學引導才能夠形成良好的鑒賞能力效果,音樂作品本身就存在樂器以及曲目的差異性,即便是同一首音樂,通過不同的樂器進行展示,其中所蘊含的意味以及審美欣賞效果也會有巨大的差異,音樂家正是通過抓住這種體驗和感受,才能夠為我們帶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所以如何在鑒賞學習的過程中做到理性和審美概念的統(tǒng)一是中職階段對于音樂教育必須要達成的一個要素,因為這一階段培養(yǎng)的學生多是面對社會實際應用領域的人才,對于音樂的實際應用,必然要做到理性審美的同時將思想感情融人其中,將感性因素進行適當的發(fā)揮,提升其應用效果,營造出更好的音樂氛圍和作品[1]。
對于理性和審美的教育過程,中職階段首先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音樂基礎出發(fā),在感受不同類型的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課下時間多去欣賞藝術作品,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從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當中體驗出不同的情感因素,再將這多樣化的情感因素融入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體驗當中,才能夠形成完整的對于音樂的認知,將理性認知過程還有藝術鑒賞過程進行有機結合,最終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對于不同類型的音樂做出恰當的判斷和鑒賞意見。并且音樂的鑒賞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欣賞基礎,才能夠從中獲得正確的藝術感受,這也是中職階段的一種訓練內容,提升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認知理念效果。
二、理性方法在音樂學習中的運用
在音樂鑒賞當中對于基本功的要求除了多昕多練之外,還需要逐步形成個人的理解觀點,音樂大師的塑造是需要經年累月的音樂熏陶以及思考才能夠完成的事情,即便是莫扎特這樣的天才,也需要十年的前置基礎,才能夠在演奏過程中一鳴驚人,畢竟音樂并非是單純的聲音感受,部分情況下還要結合歌詞以及旋律曲調之間的配合才能夠達成最完美的效果,所以理性方法對于音樂學習的效用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這是將音樂作品以及個人審美評價鑒賞內容融為一體的關鍵因素。大部分情況下,樂曲以及歌詞的二位一體結構形成了我們對于音樂的認知,所以這一結合形式本身應該作為音樂學習以及鑒賞過程中的重要元素進行分析,保證個人在鑒賞過程中的理性狀態(tài)是極為重要的,并且這種狀態(tài)的保持可以通過日常的訓練來完成,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絕不是只聽一次留下深刻印象的類型,而是需要在不斷反復的欣賞過程中,能夠持續(xù)帶來新鮮感受的類型,這樣也是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專業(yè)水平能力要求。并且對于審美鑒賞來說,也是一種常年積累的過程,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一方面按照教師的教導完成課業(yè)任務,但同時也應該進行自我拓展,例如對于貝多芬的悲愴交響曲,應該多次聽取并欣賞,從中提煉出自己所感受到的思想變動,這樣才能夠在分析作品的時候形成更加立體化的效果,能夠符合教學目標對于音樂人才的教育需求[2]。
隨著時代的進步還有音樂領域的不斷提升,在音樂學習認知上不同的流派還有特點都需要學生進行掌握,以便對于不同種類的音樂形成自身的理解和評價方法,這也是音樂領域多元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教師在滲透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做到與時俱進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鼓勵學生接觸音樂領域的新事物,并且對其進行完善的分析理解。
三、音樂理性認知和審美結合的價值屬性
以往我們對于音樂的認知理解,都是需要通過解讀還有專家的講解才能夠完成,很多意境角度的內容絕不是普通聽眾通過自己的鑒賞理解就能夠完成的,其中還需要培育健康的審美觀念還有音樂的共鳴,當然在這一點上不同的人對于音樂本身也有自己的喜好類型,我們并不能夠直接強迫不喜歡某一類型音樂的人強制進行鑒賞行為,所以鑒賞者需要保證自己和對應的音樂作品產生共鳴,才能夠融人到作者的意境世界當中,逐漸同構對于音樂理性以及審美方面的觀念,進而形成對于音樂作品最深層次的理解,以最為常見的合唱曲目《黃河大合唱》為例,作為我國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起步階段,這一音樂作品結合了當時時代的名家進行創(chuàng)作,并且在聲部配合還有內容作詞方面都具有足夠的表現性和震撼力,所以才能夠成為經久不衰的曲目,當然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震撼感是最為直接的,但是在此之后如何進行理性認知而不是單純的情感因素分析,就是需要專業(yè)素養(yǎng)作為保障的了,中職學生在進行這一方面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通過靜昕靜觀的方式做到物我兩忘的境地,將無我之境的精神狀態(tài)融人到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才能夠做到共鳴感的最大化,最終所獲得的情感體驗也是最為真實的[3]。
這一過程所實現的價值就在于正確的理解音樂作品中所體現的積極內涵,黃河大合唱作為表現中國山河氣勢以及人文情懷的音樂作品,其定位以及指向都具有高度的積極性,所以在上戲過程中需要鑒賞者對于其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分析效果都進行細致的研究才能夠產生正確的鑒賞結論。
四、對于音樂作品理性審美評價的社會性分析
現代社會因為娛樂方式的多樣性以及藝術作品融人社會性的特點,人們所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藝術類型更加多樣,音樂再也不是單純的通過感官體驗完成的鑒賞類型,需要將思想內涵以及文化水平考慮其中,才能夠得出最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分析結果。所以重視音樂作品當中表達的美感價值還有社會性內容才是現代社會對于音樂的分析方式,也是中職音樂教育過程中最需要看重的問題。
但是需要隨時關注的一點在于,音樂本身雖然根據形式以及樂器種類存在一定的區(qū)分,但是作為鑒賞者對于不同類型的音樂都應該保持著一種同一性的觀點,以公平公正的評價對于音樂作品進行鑒賞,這既是對于作品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于自身進行音樂鑒賞這一行為的尊重。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音樂領域的不斷提升,對于中職教育的音樂專業(yè)而言,也將采用更多的有效方法進行音樂鑒賞方面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音樂領域有所建樹,形成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體系[4]。
結語
音樂教學對于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說,需要更多的從實踐演奏過程中進行體會和感悟,才能夠做到對于理性認知以及審美評價的二分有機結合,這也是感受各種類型音樂的基礎形式,通過內在的情感正確抒發(fā),才能夠體驗音樂表達形式之間的差異性,將審美評價的基礎材料的從中來,這也是正確對待音樂鑒賞的一種價值觀態(tài)度,使得音樂事業(yè)能夠持續(xù)前行并且保持積極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接納度。
參考文獻
[1]劉平,論音樂審美教育在中等職業(yè)學校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藝術品鑒,2019,(06).
[2]魏波.探究中職學校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北方音樂,2017,(22).
[3]陳曉丹,論音樂鑒賞在中職學生素質教育中的美學價值[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8,(06).
[4]師潔.關于中職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探析[J]黃河之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