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文
摘要:機械制圖課程是機械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在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中高職銜接在高職階段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一方面要鞏固學生的制圖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拓展課程教授其他專業(yè)知識,包括三維建模、公差測量等技術內(nèi)容。課程的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均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重新設計,以便銜接其他高職課程,提高整個課程體系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機械制圖;教學改革
0 ?引言
由中職升學到高職的生源占的招生比例越來越高,部分高校部分專業(yè)的中職生源占比達到30%以上。由中職升讀高職入讀的學生積極性一般不高,很多在中職階段學習的課程并沒有很好的掌握。在機械類專業(yè)中,機械制圖課程是銜接其他各專業(yè)門課程的橋梁,制圖技術知識是學習后面專業(yè)課程的基礎。
關于中高職銜接課程的教學已有一些教學研究,在教學實施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1]。范茜研究了中高職銜接體系下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從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的難點設計了分段教學,中職階段主要學習二維制圖,而高職階段則學習零件圖、裝配圖及三維CAD繪圖技能。此外在教學方法上引入STEM教育理念,聯(lián)系生活設計的教學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教學興趣[2]。吳震宇研究了中高職銜接汽車專業(yè)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通過分析中職教學內(nèi)容,指定高職制圖課程的教學,結(jié)合計算機繪圖和實際應用實施教學,最終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汽車類機械圖樣的制圖和識圖能力[3]。楊俊燕、姜韶華等做了機械制圖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研究,探索并實踐了一種基于“分類導學、任務模擬、激勵推進”為主導的“分階遞進式”教學模式,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兼顧了各類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認知水平,有效改善了教學效果[4]。楊冬喆對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從課程整體設計出發(fā),探究了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和目標,并提出項目教學、工學結(jié)合、任務驅(qū)動等教學模式實施教學[5]。類似,劉良瑞提出將“機械制圖”和“AutoCAD”課程結(jié)合為一門課程來實施中高職機械制圖課程的銜接教學,通過項目化來實施教學[6]。
目前中高職銜接的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主要從課程內(nèi)容入手,整體教學內(nèi)容上還是傳統(tǒng)的。升讀高職前的中職階段,學生已學習過機械制圖課程,已有一定的基礎,在升讀高職后,要避免學習內(nèi)容的重復,高職階段的制圖教學一方面是要查漏補缺,另一方面還需拓展課程的廣度和深度。
1 ?存在的問題
通過幾年的中高職銜接的實踐教學發(fā)現(xiàn),中高職銜接新生的機械制圖水平一般,大部分同學制圖技術掌握的不是很好。表1為筆者對中高職銜接新生的機械制圖課程學習情況的簡要總結(jié)。
從表1可以發(fā)現(xiàn)中高職銜接新生關于畫法幾何方面的知識點掌握教好,而關于工程圖、標準件、裝配圖等內(nèi)容則掌握較差。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可以抄畫工程圖形,但自主繪圖能力不足。因此,查漏補缺,是高職階段機械制圖的教學的要點。不過直接重新學習該門課程,學生會厭煩,失去學習興趣。但如果不開設機械制圖課程,則由于基礎較差,會嚴重影響后續(xù)的專業(yè)學習。在高職階段重新開設機械制圖課程是必要的,但課程的教學務必有所不同。中高職銜接重新開設的課程一般包含機械制圖課程,而一般不再開設其他已學課程。為了鞏固專業(yè)知識基礎,已學專業(yè)知識也可以嵌入機械制圖課程中強化學習,例如公差測量、加工工藝等內(nèi)容。融合部分專業(yè)知識的機械制圖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能更好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除了教學內(nèi)容方面需要做改變,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方法也需要適應中高職銜接的教學需要,簡單的板書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2 ?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探討
中高職銜接機械制圖課程一方面要查漏補缺,另一方面也要拓展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如圖1所示,教學內(nèi)容可分為5塊,增加徒手繪圖和工程圖生成兩部分內(nèi)容,而另外三部分內(nèi)容屬于查漏補缺,包括制圖標準、機件表達方法和專業(yè)知識拓展。
2.1 徒手繪圖
徒手繪圖是一種實踐能力很強的技術,廣泛應用于產(chǎn)品概念設計、工程現(xiàn)場交流當中。(圖2)
相比于正式的工程圖樣,徒手制圖是完成度較小的,限制也較小。徒手繪圖可以短時間繪制且容易修改。徒手繪圖的學習也讓學生集中精神來思考圖樣的表達,更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初學階段選取有趣的素材作為練習,如圖2所示的類似素材,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鍛煉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徒手繪圖也可以應用在后續(xù)的教學中,輔助教學,用來訓練視圖表達、快速繪制草圖等。
2.2 制圖標準-尺寸標注與技術標注
標準化制圖,尤其是圖樣標注是中高職銜接新生掌握較差的知識點。中高職銜接新生一般只會簡單的標注,缺乏形體分析能力。另外,對極限公差標準和標注,幾何公差的理解還不夠。傳統(tǒng)教學中,這些知識點較為分散,可以統(tǒng)一到單個項目內(nèi)容中實施教學。
2.3 機件表達-圖樣表達能力
中高職銜接新生抄畫圖形能力較高,但表達能力低,提高其圖形表達能力是高職階段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重點。傳統(tǒng)制圖課程會把零件圖分為四類表達,根據(jù)每種零件的特點來設定表達方案。實踐中零件各種各樣,根據(jù)零件的特征來設定表達方法更合適于高職階段的教學。教學中,可借助三維建模來幫助學生思考,也可結(jié)合徒手繪圖快速學習圖形的表達,讓學生關注圖形的表達,而不是軟件的使用。
2.4 工程圖樣生成(基于3D建模軟件)
使用CAD/CAM軟件生成工程圖,是工程出圖的主要手段。傳統(tǒng)機械制圖課程一般沒有這部分內(nèi)容。一般的CAD三維軟件均提供工程圖模塊,包括視圖、剖視圖、軸測圖等。使用三維軟件學習工程圖的生成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相當?shù)膶嵺`性。該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并不需要掌握三維模型技術,工程圖生成直接由已有3D建模來生成,因此本部分內(nèi)容和其他CAD/CAM課程并不沖突。
2.5 其他專業(yè)知識
完整的機械圖樣不僅表達零部件的幾何形狀,圖中的各種技術指標標注蘊含了零件的工藝設計及制造要求。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可以結(jié)合其他專業(yè)知識,例如公差測量、熱處理等專業(yè)知識來學習工程圖樣的設計和識讀。
3 ?教學方法的改革探討
中高職銜接高職階段的教學難點是保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從教學方法著手。如圖3所示,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包括微課教學、移動端教學、項目化教學、生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與積極性。此外,建立簡要的學習檔案也可以更好地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
3.1 微課教學
把教學知識點設計為更顆粒化知識結(jié)構(gòu),課程可采用微課形式的教學。微課一般以15-25分鐘作為一個單元,學生精力較為集中,教學效果較好。不過微課型教學需要教師做較多的準備。包括ppt設計演講、課堂練習的設計等。
3.2 移動端即時交互
目前,大部分學校都同時提供線上線下課程,并提供移動端程序。使用這些信息技術可以方便教學的開展,提高教學的效率。學生使用手機移動端可以即時快速觀看零件模型,發(fā)布練習,接受文件。教師也可以快速獲得學生的作答數(shù)據(jù)和統(tǒng)計信息,從而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
3.3 建立學習檔案
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能很好地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個性化教學。目前很多教學平臺也提供了很多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包括作業(yè)、考勤、測試等?;诮y(tǒng)計數(shù)據(j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使用學生檔案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有助于教師總結(jié)教學,提高教學的水平了。
3.4 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學十分適用于機械制圖的教學。在機械制圖課程中可以結(jié)合工程實踐設計教學項目開展項目化教學。例如工程圖生成的項目化教學,裝配圖的項目化教學等。
3.5 生活化教學
在教學中適當引入生活案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機件剖視表達的內(nèi)容時,可以借助蘋果的剖切來說明剖視的作用與表達方法,參見圖4。又例如在學習計算機繪圖時,可以設計有趣的圖形練習,如圖5所示。
4 ?小結(jié)
機械制圖作為中高職銜接的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不能簡單重復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需要做相應的教學改革。在教學內(nèi)容上,可以重新設計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后,讓課程知識點更加豐富、新穎。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種手段開展教學,包括移動端教學、微課教學、生活化教學等方法,提高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沈凌.工程機械專業(yè)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設計[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11):29-31.
[2]范茜.中高職銜接體系下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職業(yè),2018(20):46-47.
[3]吳震宇,杜方鑫.“中高職銜接”汽車專業(yè)機械制圖課程研究[J].科教導刊,2018(28):127-128.
[4]楊俊燕,姜韶華,徐廣振,李海玉.基于中高職銜接的《機械制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J].山東紡織經(jīng)濟,2019(2):51-54.
[5]楊冬喆.淺析中高職銜接“機械制圖”課程改革研究[J].求知導刊,2018(16):129.
[6]劉良瑞,余云.“3+2”中高職模具專業(yè)機械制圖課程銜接的研究與探索[J].時代農(nóng)機,2017(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