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大一新生適應不良問題進行咨詢,運用來訪者中心療法和探索—領悟—行動三階段模型,幫助來訪者緩解孤獨焦慮、探索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學會適應大學環(huán)境,開始獨立生活;增強自信,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提高心理適應能力。通過咨詢,來訪者的困擾已緩解,達到了預期的咨詢目標。
關鍵詞:心理;觀察;咨詢
一、學生資料
小C,女,18周歲,漢族,無宗教信仰,某高校大一新生,身高1.60米左右,扎馬尾辮,偏瘦,無重大軀體疾病,無遺傳病史,高三時有心理咨詢經(jīng)歷。
父親本科學歷,母親??茖W歷,父母均為教師,有個在上幼兒園的弟弟。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般,無家族精神病史。
二、個人陳述信息
主訴:2周以來,睡眠質(zhì)量差,心情低落,對大學有心理落差。沒有能講心事的朋友,孤獨害怕,在人際交往方面自我評價較低。
個人陳述:軍訓期間狀態(tài)很不好,失眠,心理落差大,因為高考發(fā)揮不好,來到了不是期望中的大學。軍訓結束,開始上課之后忙碌起來,最近只是睡不著,擔心影響第二天的狀態(tài)。其實來咨詢最重要的原因是性格方面的,我覺得自己對周圍的人很苛刻。如果覺得對方自私,就會將對方劃進自私的一類人里,看見對方做什么都會覺得她自私。感覺周圍的人不是很能理解自己,只跟高中的好朋友講話很多,不怎么跟普通朋友講話。希望被理解,但又不想講話;高傲又自卑;想獨立,但內(nèi)心害怕;目前生活中存在很多種矛盾,不知道怎么辦,看到開學發(fā)的心理健康宣傳手冊,于是預約心理咨詢。
(1)既往史
無軀體疾病,無遺傳疾病史,無精神疾病史,無酗酒、吸毒、自殺企圖、自殘史,無家族精神病史。高三時進行過2次的心理咨詢。
(2)個人成長史
小C出生于南方某省,爸爸本科畢業(yè),媽媽專科畢業(yè),父母都是教師,目前有個上幼兒園的弟弟。自己的性格跟爸爸比較像,所以更能理解爸爸,但父母之間不能相互理解,自己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很無奈。咨詢中并沒有提及弟弟。
小學和初中成績很好,初中是班里的班長,開朗樂觀。高中進了當?shù)刈詈玫膶W校,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都很優(yōu)秀,尤其是文理分科的時候從重點班被分到了普通班,從那時開始漸漸地不愛說話了,更多地去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
三、咨詢師觀察和心理測試結果
咨詢師觀察:偏瘦,衣著整潔,愛笑(尷尬的笑),剛開始在咨詢中緊張,略顯焦慮,但自我反思能力很強,領悟力較高,對心理咨詢的投入度較高。
心理測試結果:在新生心理測評時使用了90項癥狀清單(SCL-90)和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UPI)。結果如下:SCL-90總分146、軀體化1.33分、強迫癥狀1.80分、人際關系敏感2.22分、抑郁1.61分、焦慮1.80分、敵對1.16分、恐怖1.42分、偏執(zhí)1.66分、精神病性1.40分、其它1.41分。UPI總分17,25題為陰性。綜上,來訪者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四、病因分析
(一)發(fā)展原因
來訪者18周歲,處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自我意識強烈,在意周圍人的看法,想探索自己又想融入新的集體,正在發(fā)展自我同一性。
(二)社會原因
父母教養(yǎng)和社會文化只注重學習成績,輕視了基本生活能力,考上好大學就是優(yōu)秀的人,考的不好沒臉見人。社會推崇那些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的人,因此來訪者一方面想交合得來的朋友,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己應該多認識人,左右逢源。從南方來到北方,從高中生變?yōu)榇髮W生,來訪者同時面臨著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結交新朋友、自我角色的轉變及學習方式的轉變(全英文教學)等,因此會產(chǎn)生焦慮、孤獨、自卑等情緒。
(三)心理原因
來訪者自述從高中開始內(nèi)向、敏感,對自己要求高。
五、評估與診斷
來訪者個性穩(wěn)定,自知力完整,無邏輯思維混亂、知覺異常、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近三周以來,來訪者表現(xiàn)出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少等癥狀,僅局限在人際交往、學習、生活等反面,并未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且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綜上,來訪者的主要問題在于由適應不良和人際交往引起的情緒困擾。
六、咨詢目標與咨詢方案
(一)咨詢目標
與來訪者商討的咨詢目標如下:適應目前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探索人際方面的困擾;增強自信。
(二)咨詢方案
與來訪者商討的咨詢方案如下:
1.主要咨詢方法
來訪者中心療法由美國著名心理咨詢大師卡爾·羅杰斯提出。羅杰斯認為人有自我實現(xiàn)的傾向,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價值條件化的過程減弱了機體的自我成長的能力,價值條件化越嚴重,機體自我評估能力越差,心理困擾越多。只有來訪者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如何去應對。咨詢師需要做的是提供良好的咨詢條件,如無條件積極關注、接納、共情、真誠一致等,幫助來訪者找尋自己的內(nèi)部力量,進而解決當前困擾。咨詢的最高目標是恢復人的本性,幫助人按其本性的要求去生活,使其更豐富;幫助人更好地自我實現(xiàn),更自由、更充分地發(fā)揮其潛在的生命機能。
2.咨詢設置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鐘,隨著咨詢的進行,咨詢師和來訪者商定咨詢次數(shù),最后雙方同意進行了5次咨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詢免費。
七、咨詢過程
共進行了5次咨詢。主要過程為:建立關系——探索困擾——尋找解決辦法——評估當前心理狀態(tài)——咨訪雙方同意結束咨詢。
八、咨詢效果的評估
咨詢師評估:在歷時2個月的5次咨詢中,來訪者情緒狀態(tài)明顯改善,能適應大學生活,也能在學習、社團活動和人際交往中突破自己,獲得自信。
來訪者自我評估:經(jīng)過這幾次咨詢,目前的狀態(tài)比剛來時好了很多。在咨詢中可以通過咨詢師的反饋進一步去反思自己和自己的困擾。困擾已經(jīng)解決,也正在逐漸獲得力量,找回自信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江光榮.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ClaraE.Hill.助人技術——探索、領悟、行動三階段模式(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婷婷(1991.8-),女,漢族,陜西咸陽人,臨床與咨詢心理學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咨詢的過程與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