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單紅
摘 要: 支持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不只是單純的一些學科上的知識,而是這一門學科所帶來的理念,還有解決問題的精神。學生只有能夠抓住核心的精神,才可以醞釀出更多學習的意義,也讓學生能夠明白自己學習知識是為了什么,在整個過程中都收獲了什么,而且收獲的內容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理念,而這個學科理念就是支持老師與學生共同進步的一種核心精神,這個精神能夠激勵他們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理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這門學科展現出來的學科特性就是嚴謹、思考,這些學科特性所代表的學科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是比較枯燥的,那么老師就需要去給學生探索這門學科更多意義的空間和機會,能夠引導著學生一步一步的去體會這門學科學習的意義,能夠充實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讓數學的學習變得生動起來,初中階段需要給學生學習的動力,讓他們?yōu)橹畩^斗,感受到學科的魅力。
一、核心素養(yǎng)之學生主動性的培養(yǎng)
核心理念是老師需要帶領著學生去掌握的,那么核心理念下學生能夠有更多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在這樣的理念下給學生設計更多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給學生不斷充實的教學過程,初中階段學生往往都是處于情緒比較被動的階段,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以及耐性都比較弱。他們考慮的事情比較多,所以在這樣的現狀下老師更應該從課堂當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通過這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來推動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內容時,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性的核心素養(yǎng)下,老師需要將課堂的大部分思考時間留給學生,能夠給學生發(fā)揮自己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可以對一些數學知識做自己的判斷,先自己進行梳理。在老師的教學下能夠將自己不會的問題得到進一步的解決。所以上課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在小組討論之前,讓學生先自己梳理,將知識的重點與難點自己判斷并記錄下來,之后是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小組也由老師進行分配,老師可以按照班級的座位來分配,這樣也方便學生討論,形成一個好的空間討論格局。小組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也需要對自己所標注出來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探討,那么將所有的知識集中在一起探討的效率能夠更高,這樣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在學生自己的理解之下,也能夠得到良好的呈現。討論完成之后,就將這些討論出的重點與難點上報給老師,老師根據學生的記錄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也能夠更好的使這節(jié)課的數學內容變得更加效率性,讓整堂課都可以圍繞學生進行,也讓學生學到更多、更有效的知識。在老師講解之前的時間都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是他們不斷思考的時間,這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能力和學習狀況來進行合理的學習,達到一個好的學習效果。這樣可以更好的讓學生體會到什么叫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激發(fā)出來,得到進一步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二、核心素養(yǎng)之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
在每一個階段都是應該去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不能過分依賴于老師和答案,應該自己去尋找答案,自己去解決問題,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問題意識,能夠意識到哪一個知識點自己存在問題,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思考將自己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所以老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能夠支持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間。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通過預習。學生也應該利用預習的整個過程來獨立進行一些知識的學習。那么預習的過程是學生發(fā)現問題的過程,學生在預習時可以將這節(jié)數學內容中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記錄下來,這些問題是需要學生先自己解決,如果學生能力有限,那么再將這些問題進行保留。那么到課堂上,老師會進行講解,學生在老師講解中要針對性的聆聽這些自己不會的問題,這樣更有針對性的學習也能夠更好的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老師在課堂上也可以提出一些相關的數學問題,可以在一個知識點講完之后,就根據這個知識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這個知識點學習到位,將這個知識吸收進腦海當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不只是讓學生保留問題,還要讓他們學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著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讓學生可以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只有學生用自己的思想解決完相關的問題,那么他們對這個知識的印象和記憶也可以更加深刻。這也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一大要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核心理念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現在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在課堂當中,他們沒有機會去鍛煉實踐能力,也沒有機會去發(fā)現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這個時候老師就需要利用課堂的時間來為學生打造一堂實踐課,通過這實踐課培養(yǎng)學生更多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以及發(fā)現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的數學內容時,軸對稱是生活當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數學知識,所以老師就可以利用這些數學知識來開展實踐課程。老師可以讓學生到外面的環(huán)境去探索生活當中的軸對稱知識,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分隊,每個小分隊負責一塊環(huán)境的軸對稱知識搜索,他們需要搜索在這個環(huán)境中所出現的軸對稱圖形,需要觀看這個軸對稱圖形清晰對應的軸對稱知識,自己通過思考與探索來完善相關的軸對稱知識。而且每一個小組,都需要將自己看到的軸對稱圖形畫出來,將圖形畫出來也就是在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軸對稱圖形的性質以及相關的知識。實踐是有時間限制的,時間到達之后,每一個小分隊都需要回到課堂中,小分隊中的組長將自己組繪畫的所有圖形上交,老師在看這些圖形的時候,可以對學生進行實踐提問,比如說這個標志怎么樣對稱的?畫這個標志時該注意什么?老師可以進行提問,將問題拋出去讓學生進行解答,這樣實踐的過程就是有意義的。通過這個過程也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可以對數學課堂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想法。
結束語:
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是需要學生慢慢去體會、去培養(yǎng)的,老師在整個過程中要做的就是給學生培養(yǎng)對應核心素養(yǎng)的空間,讓學生有領悟的時間,給他們不斷探索的實踐機會,從而促進數學課堂多樣化、豐富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J]. 蔡宏心. ?數學教學通訊. 2020(02)
[2]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J]. 梁梓,崔梅玲. ?教育教學論壇.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