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營
摘要:學知識是為了成才,學品德則是為了成人。語文這門學科不應該只教會學生們知識,還要承擔起育人的責任,發(fā)揮語文教學材料的獨特作用,大力開展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時代的號召,也是教育的需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想品德滲透;教育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8-199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知識吸收效果,關注學生的知識運用效果,不僅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理解、思考能力,更要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社會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通過語文知識的熏陶,促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品格,有知識、生活的自我辯別能力。在中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通過思想品德互動,能夠滲透健康思想,促使學生心理健康。
一、從文本向現(xiàn)實延伸
小學生在學習文章時,會下意識的將文章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真實生活相區(qū)別,這導致他們很少從實際的角度去理解,感悟也不深刻,學習效果總是不理想。這一點教師要重視起來,否則思想品德教育是很難取得成果的。我們要將文本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樣學生才能完成情感的過渡,才能將自己代入到文本中去感受,獲得更加濃厚的情感。
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利用一個真實的故事表現(xiàn)出了父愛的偉大。但是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眼中,這只是一個距離他們十分遙遠的故事,根本無法觸動他們,對此,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我問學生們:“同學們,在你們的記憶中,與父母之間發(fā)生的最令你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學生陷入了思索中,很快就有學生舉手,并講述了一次自己去同學家玩,但沒有告訴父母,傍晚回家時家里人已經報警,一向看起來都很嚴肅的父親竟然哭成了“淚人”,這令學生到如今仍然印象深刻。在這名同學的啟發(fā)下,更多的學生舉起了手,紛紛講起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發(fā)生過的動人故事。講到動情之處,甚至有學生流下了眼淚,并表示自己以后絕對不會做讓父母擔心的事了。當課堂氣氛已經接近高潮時,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阿曼達,你們的父親和母親面對地震這樣的現(xiàn)實,會做出怎樣的舉動呢?可以想象的到嗎?”同學們又紛紛陷入了沉思,很顯然,他們意識到了自己這樣的遭遇對父母而言是怎樣的打擊,站在這樣的角度思考后他們發(fā)現(xiàn),文章中父親的行為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如果換成自己的父母,沒準還會有更加過激的舉動。如此一來,學生很好的將自己的真實經歷和情感代入到了對文章的理解中,也感受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法衡量的。
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文章內容與學生一同回憶相關的真實體驗,實現(xiàn)情感的代入,這樣不僅對文章的理解更深刻,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也更好。
二、通過課外閱讀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質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之內,也不能局限于課堂中,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礎上,展開相應的、系列的語文衍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展開語文的拓展,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課外閱讀拓寬視域。如教學《論語十則》后,教師還可以推薦給學生有關的論語書籍、論語網站等,并拓展孔子的小故事,讓學生對孔子為何被稱之為“孔圣人”有一定的了解。尤其現(xiàn)階段孔圣人已經走向世界,在外國的中文學院備受推崇,這能讓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對我國的千年文化形成探索欲。教師應鼓勵學生課后自主地閱讀《論語》內容,積累人生經驗。再如學習魯迅的文章,學生們總是光看表面故事,對文章的內涵理解不深刻,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后去搜集有關魯迅的人生經歷,魯迅的名言,并了解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等。魯迅的很多文章都是對時代背景的影射,具有社會意義,只有深刻地了解這些內容,才能夠與魯迅的想法產生共鳴。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趙州橋》等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整理自己旅行過的某處資料,準備一些照片等互相分享,打開學生的視野。課前搜集有關教材的資料,如趙州橋建設時代的一些事跡等,通過學生的自主課前課后閱讀,文章延伸、內容拓展,讓他們的文學累積量增加,獲得自我的品德感悟。
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作文教學最能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學生從作文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作文也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學生可以通過對大自然、人文風光、美景的真實體驗,從而確切低反映到作文中。在周末,老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美好,讓學生觀察自然、體會自然。帶領學生在草地上做游戲、捉迷藏,嬉笑打鬧中體會大自然帶給自己的美好,以這種讓學生直接面對自然的方式,讓學生產生靈感,從而產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反饋到自己的作文中,在作文中反映出大自然的美好,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達到德育教育的結果及目的。而周記也是學生反映自己真實情感的抒發(fā)之地,在周記中學生會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通過觀察周圍的一舉一動,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學習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起到了真實情感抒發(fā)的作用。而在周記中,學生也會寫到“贊揚真善美”等傳播德育的觀點,讓學生學習到別人身上正能量、樂觀、向上的精神,通過周記的形式,讓學生學會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真實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作文教育中滲透思想品德,對學生學習德育教育起著良好的激勵作用,督促學生更好地促進自身的自我教育,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鼓勵學生的獨立自主、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德育教育中學會表達愛,傳播愛,幫助他人,提升自己。
結束語
在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學目標的完成,還要關注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對小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使得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完善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得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語文學習中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孟文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滲透與教育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30):6-7.
[2]安天敏.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J].甘肅教育,2020(02):145.
[3]韓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滲透[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