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月
摘要:在音樂課程實踐中,何為“本體性”?顧名思義,音樂本體即音樂自身,可以泛指音樂作品,音樂樂譜,或者音樂作品的音響,可以是指構成音樂作品的基本要素,例如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調式以及和聲伴奏等等,也可以是指構成音樂作品,形成某種音樂風格或表現(xiàn)特點的內在規(guī)律。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本體性;策略
縱觀現(xiàn)在的音樂課堂,在如今的音樂教學中,音樂對于一些綜合類以及人文內涵的拓展和衍生,已經丟失了其準確的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都淡化了音樂作為主體的地位。下面通過部分具體案例來談談現(xiàn)今小學音樂課堂中存在的“拼色”現(xiàn)象。
一、失去“音樂本體”的課堂,在“拼色”中求生存
以下是通過觀察記錄了部分小學音樂課堂活動收集的教學案例,以此作為音樂本體性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盲目追求課堂氣氛熱烈---音樂課與“表演課、舞蹈課”的“拼色”
教師創(chuàng)設舞蹈情境,播放一段孟加拉民間舞蹈的視頻,幾名身穿民族服飾的舞者腳系鈴鐺在載歌載舞。以此為引導之后,教師播放舞曲的音頻,讓學生自由說一說聽后的感受,分別出示了幾組節(jié)奏型,讓學生嘗試唱出,在上訴過程完成之后,老師將一些鈴鐺分發(fā)給學生,老師出示問題:請你試著跳起鈴鐺舞曲,老師再次播放音頻,學生模仿視頻中舞者的動作,老師說:“大家一起跳起來吧!”教室里到處充斥著大鈴鐺小鈴鐺的聲音,大家忙的不可開交,有的把鈴鐺系在腳踝上,跳來跳去,有的把鈴鐺綁在手臂上,搖來搖去,有的在教室里把別人的鈴鐺拿來搖晃……學生們顯得非常自由開心,但場面十分混亂,老師希望有一些孩子可以上臺合作表演一下,可是孩子們上臺表演的結果依然是節(jié)奏混亂不堪,不明所以。
老師肯定了孩子們積極參與的熱情,并提出要求:第二次合作希望組長可以分配好角色……
(二)片面強調“學科綜合”---------音樂課與“語文課”的“拼色”
老師先播放了烏鴉反哺的視頻,讓學生說說: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老師講解烏鴉的特點,學生似懂非懂,接著老師出示三段《小烏鴉愛媽媽》的歌詞,讓學生按照節(jié)奏韻律讀一讀。老師接著讓學生分別對于個別歌詞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編。學生分組想動作想歌詞,相互分享交流,讓學生上臺或者跟小組同學合作表演,最后用卡紙制作小烏鴉和媽媽的頭飾,分角色戴在頭上進行表演,播放音樂,試著邊唱邊跳。最后老師還講了兩個有關愛媽媽的故事,講完故事之后,老師還希望同學們把歌詞改成故事中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編,最后全班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結束全課。
(三)過分使用“新媒體、新技術”--音樂課與“信息技術課”的“拼色”
新媒體教學從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很多方法在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下被無情的“拋棄”。被稱之為“土”、“俗”、“老套”……
老師創(chuàng)設了鳥兒在森林快樂自由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聽一聽樂曲,說一說你聽出了什么。整體感知后,讓學生分段感知樂曲,聽第一段時,讓學生用旋律線畫出鳥兒的飛行軌跡,學生在白板分屏畫出旋律線,老師播放了事先準備好的動畫短片,學生做動作,老師接著問:這段音樂使用的是哪種樂器呢?有很多學生聽不出來。老師讓學生拿出平板電腦,玩選擇樂器的小游戲,很多學生很開心地玩,大部分是在瞎選,老師反饋答案,出示答案。接著用多媒體播放長笛的聲音,說說長笛的聲音給你的感覺?最后問一下孩子們愿意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現(xiàn)鳥兒的快樂?孩子們有的說唱歌,有的說演奏,有的說指揮……繼續(xù)拿出平板電腦,使用APP,選擇鏡頭對準自己錄制視頻演唱,選擇任意樂器進行演奏,一個孩子上臺指揮……整個課堂被平板電腦和白板的聲音所淹沒……
二、“音樂本體性”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探索
“音樂本體性”中,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因為只有這種行為,才是真正符合兒童天性的,兒童不是其中被動的聽眾,而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積極參與者。
(一)結合音樂學習領域的內容進行有效融合
課程標準中把音樂學習領域氛圍“感受與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大塊,每個教學領域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和滲透的整體。人從聲音里聽到的越多,則音樂感越豐富。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說關于音樂的感受,孩子們可以說出更豐富的感受,可以有效地體現(xiàn)音樂課和人文學科的相互融合。又例如在“音樂與表現(xiàn)”方面,如果可以讓音樂課和表演做一個藝術類學科很好的融合,可以嘗試用表演舞臺劇的方法,即興創(chuàng)編音樂故事,或者改變唱游的表現(xiàn)形式。
(二)結合老師和學生的特長進行有效融合
音樂本體性的缺失很多是音樂現(xiàn)在音樂課的 評價標準從單一逐步轉化成多元,以前的唱歌課只要老師孩子動嘴唱,整個課堂無時無刻發(fā)出聲音就可以了。接著發(fā)展到音樂課,老師會彈奏樂曲,孩子們伴奏、哼鳴,逐漸有了節(jié)奏和視唱、練耳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到如今的音樂課,課型分類更詳細,有音樂鑒賞、樂器、唱游、綜合實踐等等。在這樣的音樂課堂上,有時候更多是關注了老師是否有非常突出的表現(xiàn),例如一節(jié)音樂課上,音樂老師都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曾經一節(jié)京劇欣賞課上,老師輪番上演了京東大鼓片段演唱、京劇片段演唱、京胡的過門拉奏、各種地方劇目的片段演唱……這里筆者認為如果學生在一節(jié)課上得不到展示,那可真變成了老師的“個人秀場”,老師可以帶著孩子們跑跑圓場,了解京劇臉譜,嘗試戴戴臉譜,做做簡單的京劇扮相等等,這樣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表現(xiàn)和理解中國民族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收獲自信,發(fā)展個性。
結語:
面對這樣的雜亂的“拼色”課堂進行根本性的研究探索,僅僅靠案例后的一些探索是不足以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漫漫的教學研究之路上,筆者有了很多新的思考點,逐步形成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幾個有效“融合點”,通過這幾個“融合點”,我們也可以嘗試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正如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言: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純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
參考文獻
[1]陳育珠. 音樂教學中如何突出音樂的本體性[J]. 考試周刊, 2016(13):181-182.
[2]鄒穎杰. 音樂教學實踐中“舞蹈”教學手段的應用[J]. 基礎教育論壇, 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