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涵
摘要:時代在變化,教育也需要變革,單方面的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yǎng)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素質教育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社會、學校、家長各方面都非常重視學生諸方面素質的培養(yǎng)。其中,語文作為核心學科和基礎性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這篇文章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語文能力
一、素質教育簡述
(一)素質教育定義
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為實現(xiàn)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fā)展的長遠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fā)受教育者的潛能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為重點,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語文教育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語文課程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素質教育口號喊的極為響亮。但是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卻還是非常在意考試成績,面對中考和高考兩座大山,大家對于分數(shù)的追求絲毫沒有弱化,所以導致語文教育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一)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學習過于被動,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下,學生更習慣于聽教師的講解,甚至不能獨立思考,教師有時也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另外,語文教師為了學生能考出一個好成績,過于重視知識的教學,死板的講解教材上的知識點,甚至是只講與考試有關的內容,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僅僅會答題,卻不能自主分析文章,這是語文教育的失敗。同時當下的語文考試主要是筆試,這也就導致很多教師只看到了語文的“文”,忽視了語文的“語”,葉圣陶先生對語文曾做出了這樣的解釋說明,“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二者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二者決不能在語文教育中失衡。
(二)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毫無個性
有些語文教師過于依賴教參和所謂的標準答案,忽視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比如提問學生月亮像什么,學生回答像刀、鐮刀,教師指正應該是像小船,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學生只關心教師想聽到什么答案,而不敢輕易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觀點。另外,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課程,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到處都有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但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關注與考試相關的知識點,學生也仿佛成為了生產流水線下一模一樣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個性。
三、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語文是核心學科,也是基礎性學科。它不僅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其中語文素養(yǎng)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語文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影響著全民族的素質情況。
近些年未成年犯罪現(xiàn)象日益增多,令人唏噓不已。2018年湖南發(fā)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未成年人弒母案,兇手年僅12歲,砍了母親20余刀,隨后拿母親手機請假,與尸體共處15小時。甚至還揚言“我殺的是我媽,有問題嗎?”2019年大連13歲男孩殺死11歲女童,男孩在殺完人之后竟然還能淡定的在街上行走并和受害者家人對話,令人瞠目結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讓民眾不得不懷疑基礎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不管他們學習上是否名列前茅,顯然道德上是有問題的,甚至心理上也存在偏差。語文教育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人文性體現(xiàn)在培育學生對自我、社會、歷史與人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無處不在。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抓住語文課上的一些相關要素對學生的情感等方面進行滲透,學生也一定會受到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形成良好個性,健全人格品質,這是語文教育特有的優(yōu)勢。
四、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一)在應試教學中進行素質化教育
首先,素質教育的實施不代表應試教學方式的消亡,筆者認為不必一棒子把應試教學方式給打死,它本身是有很多優(yōu)點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撕下教育偽裝的面具,讓教育回歸本真,其深層含義就是大方承認應試教學方式,肯定其存在的意義,除此之外相應改變教育的重心,肯定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教育的客體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器。例如講解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切入,其一讓學生了解如何通過文字描寫去展現(xiàn)生活;其二讓學生懂得如何刻畫人物;其三讓學生明白要善于觀察生活,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如此一來學生不僅積累了知識技能,更懂得了語文之用,充分體現(xiàn)了在應試教學中也可以進行素質化教育。
(二)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首先,應該讓學生不斷積累語言文字,而積累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現(xiàn)在所提倡的整本書閱讀也是這個理念,教師應該在這多下功夫,通過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思維和語言密切相關,一定要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多鼓勵學生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不要一言堂,作為人文性非常強的學科,語文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固定答案,一定要鼓勵學生多思考,有自己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培養(yǎng)探究意識。再次,一定要整體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缺一不可。以往比較忽視口語交際,但是這對于學生一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逐漸讓學生走上講臺,多給他們參與和互動的機會。最后,教材中呈現(xiàn)了很多真善美的東西,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感受這些美好,提升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人格。
(三)實現(xiàn)“大語文教育”
互聯(lián)網時代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很多便利,一定要妥善利用好互聯(lián)網這個抓手,更好的服務于教學和學習。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要加強課內和課外的溝通,使課內外的語文學習相互促進,實現(xiàn)社會稱之的“大語文教育”。語文學習資源不局限于課堂之內,教師首先應把眼界放寬,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語文更是如此。例如教師在講解李清照詞的群文閱讀時,可以讓學生課下去探索為什么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作品有很大區(qū)別,哪些詞是前期,哪些詞是后期,學生課下通過查閱書籍和網絡資料去發(fā)現(xiàn),可能在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問題,再去研討、去解決,教師在上課時再進行擴充,這個過程學生和教師都會收獲很多。另外,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是相互促進的,教師應該掌握好這個規(guī)律,努力提高學校課堂教學的質量,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學校和社會活動提供扎實的基礎。
在當前素質教育前提下,語文學科必須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開展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尋找更多有效的方式和途徑,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