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麗
摘要: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德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場所。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慧眼,找準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因勢利導地組織德育教學,將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有機地融合起來,采用在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中滲透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思想覺悟。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教學方法
引言: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教書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對學科知識給予教學以外,還需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既是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也是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教學目標。將德育思想融合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在學好語文基本功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價值觀念,在培養(yǎng)了他們的道德情操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下面就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思想融入語文教學的一些做法,給以總結。
1小學語文課堂德育工作現(xiàn)狀
1.1缺少合力教育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持久且連續(xù)的教育工作。小學生心理并不成熟,在是非觀念方面還存在嚴重的不足,在他們的價值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如果能夠保證德育教育的連續(xù)性,加強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聯(lián)合,并且在社會上也開展相應的活動,那么會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教師在學校教育孩子要尊敬教師、孝敬父母,讓孩子有一個淺顯的認識,但是如果孩子回到家庭之后稍有不順心就對父母指手畫腳,大哭大鬧,而父母也一味地哄著孩子,這樣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德育教育一定要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lián)合,通過合力來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這樣才能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1.2小學德育教育沒有時效性
常常聽見人們說,一定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學習,因為做人永遠都比學習更重要。這一點有很多家長都明白,作為教師我們也認同這一說法。不過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很多語文教師以及家長過于注重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心理品質(zhì)方面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素質(zhì)教育在全國范圍內(nèi)得到了迅速的推廣。不過很多學校以及家長依舊以學習作為重點,這樣的教育會讓學生誤會只有成績是重要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如果忽視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那么很有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影響,從而使其產(chǎn)生不良的行為習慣,這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來說是不可取的。作為語文教師和家長,一定不能單純地重視考試分數(shù),而是要對孩子進行全面培養(yǎng),這樣才能夠使其健康地成長。
2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策略
2.1在語文教材中尋找德育教學內(nèi)容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都蘊含著深刻的價值觀念,比如告訴孩子們?nèi)绾巫鹁撮L輩、尊敬師長、愛護花草、愛護祖國等等,在平時上課中,教師側重講解,就能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這個時候語文老師們就需要提前好好備課,根據(jù)明天所講的課文去思考課文的主旨、教學流程的設計。《孟母三遷》這篇課文講述了孟子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特地為孟子搬了三次家,第三次就搬在了學堂的附近,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孟子開始好好學習,最后才大有作為。給孩子們講解的時候,是可以穿插著進行道德教育的,所以重點就在于母愛這一詞的教學。語文老師這時候就可以聯(lián)系日常生活,跟孩子們說父母為了你們可以付出一切,他們努力辛苦的工作,就是為了送你們來學校上學,是為了讓你們成人成才。就因為這篇課文,語文老師就跟孩子們談了孝順的話題,又通過日常生活的串聯(lián)為新舊知識間搭建起最近發(fā)展區(qū)。小學的語文課本主要就是教導孩子們有正確的思想,教導他們?nèi)绾螑奂?、愛國的,所以只需要語文老師們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備課記錄,就一定能將德育滲透到教學課程里,同時孩子們還能接受并理解。
2.2在語文寫作中滲透德育教學工作
寫作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夠加強學生對社會、自然等方面的認知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授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寫作對于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要從寫作教學的角度上來進行相應的設計,要讓學生能夠在感受大自然以及社會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另外就是要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讓學生通過對不同素材的閱讀和累積來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比如說,教師可以借助母親節(jié)這樣的機會,對學生布置有關“母愛”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去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回憶與母親在一起的點滴生活,感受母愛的偉大,這樣便能夠真正地滲透思想德育教育。
2.3在課文朗誦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思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活動,而朗讀則是學生通過聲音和情感來表達相應的思想,教師應該通過課文朗誦教學,將德育教育滲透在朗讀教學活動中。比如說在教授《桂林山水》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應該將課文中所描繪的關于桂林山水的美好景色的優(yōu)美語句重點提煉出來,讓學生反復閱讀,并提醒他們注重閱讀的節(jié)奏性。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相關視頻、音樂以及圖片等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jīng),從而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另外教師還可以教授學生朗讀的相關方法。通過朗誦來讓學生感受作者描繪的意境,并且深刻地感受出桂林山水的奇美變化,這對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2.4在分析品讀詞句中感受德育精神
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章必定會包含一些個人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應該進行文字和語句的分析,讓學生在品讀這些語言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蘊含其中的情感思想。比如在講授《春》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將朗讀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修辭手法的認知。在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這句話中的“鉆”以及“偷偷地”便是擬人修辭手法,這兩個詞語能夠非常精準地將春天的盎然生意展現(xiàn)出來,并且能夠充分地展現(xiàn)出小草在春天默默地成長,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教師也可以從其他角度充分展現(xiàn)小草的生命力,讓學生感受到小草的精神,從而奮發(fā)向上地學習,更好地成長。
2.5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
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生動、且富有立體感,語文老師應該對人物的形象做深入的分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既掌握了人物的描寫方法,又能從文本中感悟到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和優(yōu)秀品質(zhì)。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這一課文時,筆者提醒學生,要善于抓住老班長的三次“笑”感悟老班長高尚的忠于革命、無私奉獻和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zhì)。第一次的笑是作者發(fā)現(xiàn)了老班長壓根兒就沒有吃魚后,好不容易釣了一條小貓魚,笑著說:“吃吧,就是少了點”;第二次的笑是老班長發(fā)現(xiàn)我們?nèi)硕疾怀贼~,老班長收斂了笑容,嚴厲地說:“為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第三次的笑是發(fā)生在老班長看到我們將魚湯喝完,他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抓住了這三次的笑,也就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和人物的崇高形象。讓同學們深深地體會到革命的艱難和現(xiàn)代富裕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要懂得憶苦思甜,懂得感恩,學會奉獻。
結束語: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小學語文課程體系建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進一步發(fā)展德育的綜合價值,教師需要將引導教學和教師自我反思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盡可能提高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改善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以提升小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郝慶杰.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J].科幻畫報,2020(11):244.
[2]呂姍姍.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語文德育探究[J].吉林教育,2020(28):39-40.
[3]范瓅.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德育“三路徑”[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09):91.
(惠東縣吉隆實驗學校 51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