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鍵
摘 要:本文基于對公共景觀環(huán)境建設的了解,闡述了公共景觀與景觀雕塑在文化、空間和自然等方面的融合特性,并深入分析了二者融合的具體表現形式,有效增進了環(huán)境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突出了景觀環(huán)境個性化特征,還在原有基礎上豐富了景觀環(huán)境的表達方式,為推進城市環(huán)境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景觀雕塑;公共景觀;個性特征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人們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公共景觀的建設上來,由于景觀雕塑是公共景觀的重要組成元素,因此必須協(xié)調好人文景觀、景觀雕塑和自然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互通關系,便于更好的服務生活,促進城市環(huán)境建設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二、公共景觀與景觀雕塑融合的特性
(一)與文化相融合
在城市公共景觀設計中,景觀雕塑具有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時還能突出地域性特征,從而與公共景觀的文化元素進行高效融合,在此基礎上,還能從側面突出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思想,便于與公共景觀的設計主題相互切合,促使景觀雕塑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轉變了大眾頭腦中對景觀雕塑固有的傳統(tǒng)認知,能真正意義上從景觀雕塑中突出公共景觀的文化底蘊和特征[1]。
例如:在芝加哥千禧公園內的“大豆”形狀的景觀雕塑,已經成為芝加哥城市的主要標志性建筑物,其是由多個獨立的不銹鋼板進行拼接構造而成的,以噸為重量單位,其應用的雕塑材料為不銹鋼材質,具有高度的泛光度,能隨著大眾位置的不斷變化,呈現出不同生動形象的畫面。從文化方面對其進行解讀,此項雕塑作品具有標志性、可讀性和文化的傳遞性,能在大眾無限聯想空間的基礎上,靈活地將文化與公共景觀雕塑相融合,有效拉近了城市景觀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二)與空間相融合
在對景觀雕塑傳統(tǒng)認識下,通常都會將其當作不同空間的附屬品,不具備任何功能性和傳遞性特征,而隨著時代進程的不斷推進,景觀雕塑已經成為環(huán)境空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代建筑整體方面來說,其可以被當成為具有空間性和可利用性較強的大型景觀雕塑,同時也吸取了景觀雕塑的創(chuàng)作手法、展現內涵等優(yōu)勢特點,突出其代表性和標志性特征。除此之外,景觀雕塑與空間相融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空間多元化,當人們進入具有多樣性特點的雕塑空間后,空間的功能性就會產生較強的動態(tài)變化,促使景觀雕塑與自然、文化進行更好地融合,加強大眾對公共景觀空間的思考,以及二者的充分融合,增加公共空間的豐富性和能動性。
例如: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的設計構思主要源于被切開的橙子,而其設計外形類似于在海面的白色風帆,由此可知是吸收并借鑒了雕塑的運用手法、創(chuàng)作特點等,充分融合了優(yōu)美的雕塑語言和獨特的空間造型,有效突破了傳統(tǒng)的建筑表現形式的局限性,具備一定的空間性特點。
(三)與自然相融合
為了增加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的契合程度,必須充分將景觀雕塑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合。古代時期出現了多種以自然為主體的思想理念,相應的建筑設計也是對自然理念進行充分表達,加強了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力度,充分突出自然環(huán)境對景觀雕塑的重要意義,賦予了景觀雕塑更多的靈活性和動態(tài)性特征,更加滿足大眾接近自然的實際需求。
例如:挪威的環(huán)形教堂就充分突出景觀雕塑與空間、自然等因素的高效融合。在其設計造型方面,以太陽為設計元素構造的環(huán)形設計外觀,并采取的是開放式空間結構,貫穿于不同的功能分區(qū),具備較強的現代景觀雕塑具體的創(chuàng)作特點以及標志性建筑特點,除此之外,教堂的構建充分保留了自然風光,并在原有基礎上與大自然進行巧妙融合,符合公共景觀設計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
三、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融合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宏觀表現形式
1.雕塑造型
當大眾對雕塑進行觀賞時,首先會考慮到雕塑的造型與公共環(huán)境是否存在排斥性,而不同的造型輪廓會給大眾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礎上還會對景觀雕塑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外表造型形式感強的雕塑會給大眾視覺和觀念上帶來一定的沖擊,從而在與公共景觀進行高效融合的同時,在大眾頭腦中留下鮮明的印象。比如:線性形狀會給人活力、流動和輕盈的感覺;方形會給人一種周正規(guī)整的感覺;三角形會帶給人一種雕塑造型上穩(wěn)定的感覺等。
一般來說,雕塑想要充分表達出其內在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內涵,必須與公共景觀環(huán)境相結合,依靠外在造型表現出的。通常情況下,在戶外場景中由于環(huán)境和陽光照射等因素的影響,極易讓大眾對過于細節(jié)化的雕塑內容產生忽略,因此,想要激發(fā)大眾的欣賞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景觀雕塑給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須構建出獨具特色的景觀雕塑造型,增添公共景觀環(huán)境中景觀雕塑的感染力。
2.雕塑材質
公共景觀和環(huán)境對景觀雕塑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其材質的選擇也具備不同特點,通過材質和色彩的選擇能進一步表達出公共景觀的內涵觀念,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石材。石材的種類多種多樣,且具有一定的耐腐蝕性、抗氧化性、抗壓性和硬度高等優(yōu)點,深受雕刻家的喜愛,因此在進行雕塑構造過程中,必須結合環(huán)境因素,選擇適合雕刻的石材種類,應用現代化雕刻手法突出雕塑的文化內涵;第二,木質和陶瓷也屬于應用較為廣泛的雕塑材質,應用木質進行景觀雕塑時,可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存關系,促使木質景觀雕塑具有人文特性;陶瓷材質自身具備一定的延展性特征,便于與現代化景觀雕塑的構造觀念、應用技法和模式進行轉變,更好地加強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環(huán)境的融合;第三,金屬屬于景觀雕塑中常見的材質,同樣具有豐富性特征。一般情況下為了增加與公共空間的協(xié)調性、完整性和美感,景觀雕塑會選用不銹鋼材質。相應的,光電動能材料的運用,滿足了現代化景觀雕塑發(fā)展需求,轉變了靜態(tài)雕塑的藝術表現形式,充分調動了大眾的觀賞積極性,同時還增加了人文特點。
(二)微觀表現形式
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融合的微觀表現形式主要分為以下兩點:第一,雕塑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和諧性。哲學家黑格爾曾明確指出環(huán)境與雕塑的關系,應充分與其外在環(huán)境、空間形式和擺放位置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2]。由此可知,應對雕塑擺放位置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然后在根據相應的特點和人文底蘊對景觀雕塑進行設計和構造,促使景觀雕塑的整體造型、色彩基調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協(xié)調,在此基礎上,有效將景觀雕塑的藝術特色和公共景觀環(huán)境進行有效結合,起到一定突出公共景觀標志性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做好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工作,避免在景觀雕塑構造時,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破壞,切實做好雕塑空間、心理空間和公共環(huán)境空間三者的協(xié)調關系,推進城市環(huán)境的景觀建設。
第二,雕塑空間與大眾審美之間的和諧關系。隨著現代化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藝術的質量效果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對其表現形式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從而有效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標準。公共景觀空間不僅僅作為人們活動的區(qū)域,還需要滿足大眾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就需要雕塑設計師充分考慮雕塑與公共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同時還需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和趣味,在基礎上,還要在景觀雕塑的構造中融入設計師的表達思維,真正意義上促使景觀雕塑的藝術作品突出其存在的重要價值,在增添雕塑藝術性、傳遞性的同時,提升大眾的審美標準,轉變大眾的審美觀念,推進大眾的審美進步。
四、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融合的重要意義
(一)增進了環(huán)境與大眾之間距離
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之間的高效融合,不僅能充分展現城市多元化特點,還能進一步增進了環(huán)境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增添了景觀雕塑的人性化特點,在此基礎上,景觀雕塑也是空間、文化元素的重要表現形式,能充分突出其實用性功能,為公共景觀與自然環(huán)境、人為活動等形式更好地融合提供有效契機,加強公共景觀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的有效性和實際性,并進一步表現出公共景觀服務于大眾的重要特點。比如: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站的音樂樓梯,此種景觀雕塑的構建不僅增添了走樓梯的趣味性,還拉近了現代化景觀和大眾之間的距離,充分表現出公共景觀服務于大眾的重要主旨。
(二)突出了景觀環(huán)境個性化特征
從目前城市化公共景觀環(huán)境來說,其中存在的景觀雕塑和景觀類別種類呈多樣化趨勢發(fā)展,為城市不斷注入新鮮活力、突出城市個性發(fā)展的同時,在原有基礎上增添城市的文化魅力。隨著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的相互融合和借鑒,突出了景觀環(huán)境的個性化特征,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對城市文化魅力提升、繼承和弘揚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都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為了突出景觀環(huán)境的個性化特點,必須加強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環(huán)境的融合力度,始終堅持走城市個性文化創(chuàng)新之路,滿足現代化城市時代發(fā)展的不同需求,對時代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豐富了景觀環(huán)境的表達方式
傳統(tǒng)的景觀雕塑構建和表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同時也不能與公共景觀設計進行高效融合。而現代化的景觀雕塑的種類豐富、造型多樣等特點,更能巧妙地將文化內涵通過景觀雕塑的造型表現出來,真正意義上豐富了景觀雕塑的文化底蘊,促使其與自然環(huán)境進行更好地融合[3]。除此之外,還能通過景觀雕塑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拓展到建筑、環(huán)境、公共藝術等多個領域當中,在增添藝術美感的同時,還豐富了公共景觀設計中材料的使用和造型語言的重要表達,比如:3D打印機的應用能讓雕塑的表現形式、材料、造型不再受到約束,豐富了公共景觀藝術的表達方式。
五、結論
綜上所述,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的融合是滿足現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根本需求,對城市景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不斷與人文、自然融合的基礎上,轉變表現手法、創(chuàng)新融合形式,整體提升公共藝術空間的審美標準,滿足大眾對公共景觀的全面需求,從而有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祥輝.城市公共景觀雕塑的類型探討及其設計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23):264.
[2]顏紅影.我國小城市城鄉(xiāng)公共景觀雕塑的地域性設計——以宿州市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9,33(02):113-115.
[3]王要.融合——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的默契[J].美術大觀,2018(1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