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芳 熊瑜
摘要:高校講座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是豐富校園文化、傳播知識思想的重要手段。但是現(xiàn)行第二課堂講座魚龍混珠,質量參差不齊,大部分高校對第二課堂講座沒有相應的管理規(guī)范。為促使第二課堂講座能起到應有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通過調研深入了解第二課堂講座的現(xiàn)狀,指出存在的問題,對如何提升第二課堂講座作用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講座;學分制;教學規(guī)劃
大學生第二課堂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的,通常是指在規(guī)定了教學計劃的第一課程外所設置的,能夠提高學生們綜合素質,豐富其課余生活的一系列活動[1]。我國最早提出“第二課堂”概念的是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其在所著的《高等學校管理》(1983)中談到,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包括政治性的、學術性的、知識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務性的)以及有酬性的活動等等,就是所謂的“第二課堂”[2]。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在大學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能合理處理第二課堂和第一課堂的關系,往往會出現(xiàn)熊掌和魚翅皆不可得的糟糕情況。作為一線教師應該都遇到過這種情形,有時候在第一課堂上出現(xiàn)大量學生曠課,究其原因是由于大量學生被學院或者相關組織者集中安排聽講座或者參加其他活動。而這種以犧牲第一課堂為代價第二課堂行為模式對老師的課堂掌控和學生的學習紀律產生極其負面作用,通常是得不償失。
一、大學里開展講座的意義
講座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形式,是大學生活中濃墨重彩的一道靚麗風景。講座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拓寬專業(yè)知識、促進校園文化的傳播與繁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英國作家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自從高校有了學術講座這個重要的平臺載體,大學生和講座的專家學者交流溝通,大家有了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從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4]。講座在學生的大學生涯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依舊存在與第一個課堂沖突等各類問題,本文就針對第二課堂中各種講座與課堂教學出現(xiàn)的矛盾加以調研,并給出應對策略和建議。
二、對現(xiàn)行第二課堂講座進行的調查情況
為了更全面了解學生對高校各類講座的認可程度和存在的問題,對本校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有效答卷數(shù)1273。其中男生占56.64%,女生占43.36%,大一學生52.47%,大二學生31.66%,大三學生11.78%,大四學生4.09%。發(fā)現(xiàn)第二課堂講座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講座開展數(shù)量過少,優(yōu)劣不均。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學生并沒有統(tǒng)一的渠道獲取各種講座信息,大部分學術講座限于學院內部交流,沒有起到以點帶面?zhèn)鞑バ宰饔?,這些導致學生可以參與的講座數(shù)量過少。另一方面講座本身優(yōu)劣不均,不少報告者由于自身水平、報告方式等原因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學術講座一枝獨秀,曲高和寡。對學校的講座的類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講座都是學術類的,其占比接近79%,而學生高度關注的當前熱門話題卻不到20%。但是這些學科講座跨度很大,尤其是對于專業(yè)性比較強的講座一般不具有普適性。尤其抽調學生去聽講座或報告通常是批量抽調,而沒有考慮學生本身的興趣和知識的相關性。這樣既沒有讓知識得以有效傳播,又耽誤學生正常課堂教學。
(三)講座未入教學規(guī)劃,組織無序。教學大綱中沒有將第二課堂建設納入其中,造成第二課堂建設無序。在某高校課外教育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講座安排在第1~8學期進行,主要內容為:人文、科技、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和藝術等。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至少參加8次,方可獲得1學分,由校團委負責實施。學校層面沒有統(tǒng)一的第二課堂的規(guī)劃,沒有專門的經費、場所、設施設備的保障,更是沒有專門的老師指導,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制度考評與獎勵機制。
(四)被動安排聆聽講座,干擾教學。集中抽調學生聽報告或者講座一般是學院或者組織方行為,有時候還跟學生第一課堂上課時間有沖突。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被安排聽講座次數(shù)在3次以上的人員達到72%,而針對是否愿意犧牲第一課堂時間來聽講座的提問,表示不愿意的高達63%。
三、提升第二課堂講座作用的對策:
(一)加大支持力度,增加講座次數(shù)。主要從解決經費和報告人兩個問題著手加大支持講座開設力度。首先學校在預算中就納入一定數(shù)量的經費,其次動員專業(yè)教師開設人文社科類講座。專業(yè)教師可以將自身對人生的感悟,對時事的看法向學生進行積極正面宣講。這樣既可以動員本校教師的積極性,同時克服外聘專家經費過高的困難。
(二)豐富講座類型,納入學時考核。從調研情況來看,學校開設講座類型過于單一,而學生興趣廣泛,現(xiàn)實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是相關工作者必須予以重視。一方面需要豐富講座類型和報告者提升自己的報告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考慮把講座計入學分,從制度上來保證學生參與聽講座報告的積極性。
(三)會后用心點評,講座優(yōu)勝劣汰。從一場講座中學生究竟學到什么,有怎樣的感悟應該是組織者及時關心的問題,因此對講座進行會后評點非常有必要。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有80.61%的學生愿意對自己感興趣的講座作出會后點評。因此,通過會后點評可以對講座可以起到優(yōu)勝劣汰的作用。
(四)合理安排時間,完善教學規(guī)劃。學生經常以不感興趣為借口使得聽講座流于形式。對于此問題,學??梢钥紤]將各種講座納入教務系統(tǒng),提前幾天在相關平臺上公布講座的內容、時間、報告人等相關信息,學生可以通過選課系統(tǒng)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講座,為了避免跟第一課堂的沖突,講座只對相應時間段沒課的學生開放。從調研情況來看有61.47%的學生希望講座在晚上舉行,有45.07%的學生愿意在周末參加講座,只有15.29%的學生接受正常上課時間聽講座。因此根據講座內容合理安排時間,保證講座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結合人臉識別等技術進行系統(tǒng)自動簽到,納入期末考核系統(tǒng)。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能夠認真對待講座,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講座從而起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通過增加講座數(shù)量,豐富講座類慣,納入考核系統(tǒng),要求學生對講座進行會后評點以及完善教學規(guī)劃等措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有需要聽講座的自發(fā)力,對學生自身成長能有很好的提升;對于報告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勵作用,自己思想成果得以傳播,并得到及時反饋,甚至可以從反饋信息中尋求新的靈感,獲取更大的成就感;對于組織者而言,只需前期完善講座錄入教務系統(tǒng),沒必要再各個專業(yè)抽調學生聽報告,避免學生被聽講座的現(xiàn)象,也能夠實現(xiàn)高校舉辦各類講座的初衷。
參考文獻:
[1]盛楠.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第二課堂實施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7,9:245-246.
[2]王曉如,贠大強.第二課堂與課堂教學關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85-88.
[3]裴一霏.“互聯(lián)網+”視域下高校校園講座發(fā)展思路探析[J].大眾文藝,2020.3:222-223.
[4]馬紹文.高校學術講座管理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辦公室業(yè)務,2017,9:72,81.
基金項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課題(YBJG201838)。
作者簡介:楊建芳(1978-),女,浙江青田,講師。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理學院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