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運金
摘要:目前我國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在教學方式的改變過程中教育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作為教師,課堂教學依然還是以教材為主,但是教材內容廣泛,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也就不可能將所有的教材知識一股腦兒傳給學生,要分輕重,常言:盡信書不如無書,那么又要讓學生學得透。因此挖掘教材核心問題是主要手段。
關鍵詞:挖掘教材;核心問題;深度學習
前言
數(shù)學是小學的一門基礎性的自然學科,《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對數(shù)學定義:“數(shù)學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逼渌銛?shù),邏輯推理,邏輯思維方面的鍛煉形成是學習好其他理科類專業(yè)的關鍵所在,教師在進行小學數(shù)據(jù)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學得透,學得好就顯得非常有必要。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類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就是那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尤為強烈。”那么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過程中,就不單單是讓小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必備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還要讓他們學到數(shù)學思維和學習的方法。當前,我國的教學方式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作為教師,課堂教學依然還是以教材為主,但是教材內容廣泛,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也就不可能將所有的教材知識一股腦兒傳給學生,要分輕重,常言:盡信書不如無書,那么又要讓學生學得透。因此挖掘教材核心問題是主要手段。
一、理解數(shù)量關系采取畫線段圖教學
小學數(shù)學中會涉及到“總數(shù)和部分數(shù)的關系”“大數(shù)小數(shù)相差數(shù)的關系”和“一倍數(shù),倍數(shù),幾倍數(shù)”的關系這幾大類關系。例如在學習“總數(shù)和部分數(shù)”時“總數(shù)=部分數(shù)+部分數(shù)”,這是一種抽象的數(shù)量關系,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刻意思,引申開來并不知道把“和”、“被減數(shù)”當成“總數(shù)”,把“加數(shù)”、“減數(shù)”和“差”都當成“部分數(shù)”,教師可以采取畫線段圖教學,畫出一個蘋果,旁邊再畫出一個分成2半邊的蘋果,那么這個蘋果則是一個“整體”,被分成2大塊叫做“部分”,就有整體=部分+部分,有了這種知識結構了就很容易理解“和”、“被減數(shù)”當成“總數(shù)”,把“加數(shù)”、“減數(shù)”和“差”都當成“部分數(shù)”。采取畫線段圖的方式,把數(shù)學問題中蘊涵的抽象數(shù)量聯(lián)系得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再如:給出一幅情境示意圖,上面是一個文具盒,下面是一個書包。一個同學就會好奇的問文具盒是15元,但是書包沒有價格,老師立馬接著說是文具盒價格的5倍,問同學買這個書包要多少錢,兩個一起買要多少錢,教師這是可以用一段線段展示出文具盒的費用,指出上書包的價格該怎么表示。學生按照要求推理出書包是文具盒的5倍,所以要畫5個文具盒這么長。學生看圖自然就明白了書包的價格,以及書包和文具盒一起的價格。這時老師將情境圖遮住,只讓學生看線段圖。問學生只看線段圖,你知道什么?學生肯定會說兩者表達的意思相同,老師接著問不同的表達方式你們會有什么感受,學生會覺得線段圖更加簡潔。因為圖形比文字簡潔,學生一下子就抓住數(shù)量關系。問題是需要學生計算文具盒和書包多少元,那么先求什么?再求出總共的這樣的一個過程,老師采取及時滲透數(shù)學學科特點,從從直觀到抽象一種質的飛躍過程。
二、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數(shù)學問題和已知條件轉換
從上面情境示意圖讓學生解決問題時,尤其是利用線段圖來解答問題,雖然分了兩步進行計算,更平常的計算不同但是解答很直觀容易,那么為了加深學生的思考能力,將問題和已知條件轉換。如已知文具盒是15元,變成問學生文具盒是多少錢,那么將原來問學生總共多少錢,改成已知“總共費用90元.”另個已知條件“書包是文具盒價格的5倍”不改變。更改后的題目就變成了:文具盒和書包總共是90元,書包是文具盒價格的5倍,那么文具盒是多少錢?問學生線段圖要改變嗎,線段圖改變的過程更是學生加深理解和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就會爭先恐后的進行回答,一學生回答采用90元除以6,另外一學生回答,前面學生還少了一個步驟就是被除數(shù)少加了一次,不然怎么知道是6,就有疑問的學生說,5+1這一步不寫,就不確定6是怎么得來的。然后他們就列出公式:15乘5加1,這時學生因為沒有學習小括號知識,不知道把5+1括號起來。老師可以這樣說,學生們說得真好,但是我們要先把5+1的和算出來,然后再用15來乘。教師在這時要抓住契機,給予學生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強調數(shù)學即是一門講究簡潔的學科,但是每個步驟都要有來源,才能有理有據(jù),以此培養(yǎng)學生具有更加縝密的數(shù)學思維。
三、讓學生加深對教材的挖掘進行自行創(chuàng)編
教材的應用和挖掘不只是教師的單一性完成過程,常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在教學完成過程后,學生也可以進一步實現(xiàn)對教材的挖掘過程,其核心問題往往的隱藏在不斷的拓展過程中。接下來教師就會指出:文具盒和書包總共多少錢就是求上書包加文具盒的和,教師就會問學生你們能設計出問題求它們的差嗎?這樣就會勾起學生的積極性,前面的過程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接下來學生就會有求必應,說設問“書包比文具盒貴了多少錢?”然后改變線段圖,獲知題意。這樣,在求解的過程中就有多種方式,有的同學先算出了書包的價格,然后再算書包比文具盒貴的價格。有的同學更加的直接,看出書包比文具盒貴了4倍,直接用15乘以4就是貴的價格了。教師接著問學生4是怎么得來的呢,學生就會向老師和同學解釋這樣的過程,整個計算過程,兩種方式都是正確的,學生解決起來很順暢,獲得結果的喜悅感油然而生,自信滿滿,教師還可以趁熱打鐵,問學生能否改成“和倍問題”還能改成“差倍問題”這些思考過程?教材核心問題的不斷挖掘,就是根據(jù)教材不斷的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根據(jù)數(shù)學例題不斷的加深學生過程。
參考文獻:
[1]高峰官.優(yōu)化數(shù)學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東北師范大學,2018(5).
[2]王玉芳.從數(shù)學發(fā)生發(fā)展的視角解讀教材及其教學實踐[J].高等數(shù)學研究,2018(1).
(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