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傳播時代下,反轉新聞成為新興的網絡傳播現象,對新聞業(yè)的健康有序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文以“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為研究對象,深入探析反轉新聞的傳播路徑和形成原因,并從當事人、受眾、媒體、政府等角度探究規(guī)避措施,以期有助于推動我國新聞業(yè)進步,形成良好的網絡傳播生態(tài)。
關鍵詞:網絡傳播;反轉新聞;傳播路徑;原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43-01
反轉新聞是指緊跟社會關注前沿的新聞一面世,輿論立刻帶有明顯的傾向性,隨著報道的不斷深入,新聞背后的真相全方位地展現在公眾眼前,新公布的情節(jié)證實先前內容與事實全貌不符,隨著新聞劇情的逆轉,輿論也會隨之情緒化地發(fā)生突變,站在了之前的輿論的絕對對立面。[1]
一、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反轉新聞的傳播路徑
本文以“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入手,總結出反轉新聞的傳播路徑:事件爆發(fā)——微信/微博發(fā)布——引發(fā)輿論——微博“大V”轉發(fā),微信自媒體公眾號議論熱點——輿論引爆——媒體跟進報道,微博發(fā)布——輿論開始反轉——媒體深入報道,官方發(fā)表聲明——輿論完全反轉——輿論平息。
在輿論引發(fā)階段,社交媒體發(fā)布未經核實的新聞“真相”,運用惡俗的標題、標簽化的內容來吸引眼球?!叭f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因部分主流媒體、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發(fā)表意見而在短時間內聚集社會各界關注的目光,紛紛揭露事故原因在于女轎車司機逆行,引發(fā)輿論。
在輿論引爆階段,自媒體發(fā)文蹭熱度,微博“大V”轉發(fā)評論,“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很快登上熱搜。而受眾缺乏信息判斷能力,一窩蜂地對轎車司機施行網絡暴力,并由此調侃女司機群體,輿情到達高潮。
在輿論反轉階段,政府、傳統媒體是擊敗謠言防線的最強大的力量。傳統媒體作為民眾最信任的信息發(fā)布主體,積極收集新聞線索,調查事實緣由,并揭示真相?!叭f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在重慶警方微博通報和調查部門公布調查結果后發(fā)生輿論反轉。
在輿論理性階段,在新聞事件獲得公正處理后,輿論趨向理性。輿論的重點往往從該新聞事件上升至此類新聞事件,開始關注背后深刻的社會矛盾與問題,之前熱議的案例迅速冷卻,輿論平息。“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在證據曝光后,公眾轉為關注乘客與公交司機的交往問題。
二、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反轉新聞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探究:后真相時代下“情緒為王”是反轉新聞的溫床
后真相時代,情緒傳播大于事實傳播,非真實的新聞報道裹挾了用戶情緒,更容易造成反轉新聞的發(fā)生。一旦敏感話題有違反法律或道德的苗頭,輿論便在情緒的渲染下,借助網絡機制迅速放大甚至妖魔化。一些所謂的“偏見”激發(fā)網民內心深處感性的因子,缺乏客觀的厭惡與憎恨心理在社會中激蕩。不關注事實的發(fā)展,肆意宣揚情緒,只會導致真相越來越遠。
(二)技術探究:網絡傳播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是反轉新聞的支撐
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新媒體平臺正式投入使用,采用4K超高清的視頻技術,信息的傳播速度飛躍提升。盡管5G+4K技術還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但這一技術的出現預示新聞核實調查的時間急劇縮短,信息碎片化導致信息繭房,反轉新聞頻發(fā)。
(三)政府探究:社會轉型期的信息不暢是反轉新聞的催化劑
如今政府公共信息發(fā)布遲緩,流通不暢,面對突發(fā)性事件缺乏權威信息,政府工作的不透明導致社會各界人士肆意猜測,輿論雜亂無章,成為反轉新聞頻發(fā)的催化劑。同時,我國公眾參與政治的途徑仍有待擴充,象征意義上的參與導致公眾只能轉而尋求其他渠道傳遞意見和呼聲,這就給了別有用心者散布謠言的機會。
(四)媒體探究:媒體流量至上缺乏核實是反轉新聞的沃土
網絡傳播時代,自媒體數量激增,具有開放性特點,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已然演變?yōu)楣姭@取生產生活所需新聞的主要渠道。自媒體通過開通流量主、內容打賞模式、廣告與軟文推廣等模式獲得利潤,追求更多受眾是其運營目標。盲目追求新聞時效性,缺乏對新聞的深度調查,新聞媒體信奉眼球經濟的準則為反轉新聞的誕生提供了沃土。[2]
傳統媒體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在市場化、商業(yè)化、娛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眺望者的職能被日益淡化。媒體為搶占受眾的第一視野,與新聞專業(yè)主義背道而馳,最終導致反轉新聞層出不窮,社會輿論浮躁不堪。
(五)受眾探究:刻板印象下的話語權泛化是反轉新聞的孵化器
自媒體草根性、開放性的特點使每個人都可以針對新聞事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態(tài)度,但不少用戶文化水平較低,面對不良媒體的錯誤言論缺乏理性思考。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導致用戶自由發(fā)表情緒化甚至違法的言論,而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話語權泛化最終使網絡空間的失真。
刻板印象在受眾心中根深蒂固,在面對殘疾人、下崗工人、學生兒童等弱勢群體時,強大的話語權使他們不顧事實真相,盲目為貼標簽的弱勢群體發(fā)聲,從而使新聞無數次地反轉,輿論也隨之翻天覆地。
三、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反轉新聞的規(guī)避措施
(一)當事人勇于發(fā)聲,提升話語權
當事人在新聞中處于弱勢地位,常在網絡輿論的攻擊謾罵面前失聲,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反轉新聞止于自身,當事人要努力增強自身的維權意識,熟練使用社交媒體,勇于發(fā)聲、善于發(fā)聲。在遇到無良媒體及無腦網友的攻擊時,要立刻向相關媒體求助,第一時間發(fā)布聲明,把謠言扼殺在搖籃中。
(二)公眾提升素養(yǎng),牢記理性準則
引導網絡“意見領袖”理性發(fā)聲,網絡“大V”慎重發(fā)聲。網絡傳播時代的“意見領袖”的粉絲量創(chuàng)新高,不僅包括以往現實生活中人際傳播的群體,更包括網絡中跨階層、跨年齡的群體。因而“意見領袖”更要肩負巨大的社會責任,堅持正確引導輿論。
公眾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在新聞真相尚未明晰時,不要被情緒裹挾而胡亂使用網絡用語。公眾要摒棄刻板印象,貼標簽的行為往往易沉浸于情感的宣泄而導致網絡輿論一邊倒,成為反轉新聞的助推者。因此,公眾要努力提升信息辨別能力,在真假難辨的信息面前堅持客觀判斷,不對陌生新聞輕易下定論。
(三)媒體加強管理,恪守把關人職責
充分發(fā)揮“把關人”的作用,加強對新聞的鑒別與核實,恪守新聞專業(yè)主義。媒體要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嚴格核實新聞內容,確保新聞報道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真實;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不要一味追求點擊率和收視率而摻雜個人情感導致新聞失實。
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媒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進一步優(yōu)化內部分配制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市場化的用人制度。對于作出重大貢獻的優(yōu)秀記者作出政策傾斜,提高工資或者授予榮譽;對于急功近利,搞有償新聞而釀成新聞鬧劇的記者加大懲罰力度,降職或者辭退。通過完善和健全內部管理機制提升媒體的公信力,擴大社會影響。
(四)政府信息透明,引導與監(jiān)督并行
政府應確保信息公開透明。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guī)模達5.09億,占整體網民的59.6%。[3]伴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政務新媒體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平臺?!盎ヂ摼W+政務服務”深化發(fā)展,各級政府依托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及時通報新聞案件,發(fā)布官方消息,解答公眾困惑,從源頭杜絕反轉新聞的消極影響。
政府應該建立一套以政府與主導、以法律與準則、以行業(yè)內部協調互動的發(fā)展機制,保證輿論空間風清氣正。對于肆意傳播謠言致使社會輿論混亂的違法亂紀者,根據相關法律嚴懲不貸,讓法律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實于中央和地方。
四、結語
面對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錯綜復雜、激烈沖突的反轉新聞事件,必須采取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警惕反轉新聞披著“真實性的外衣”而肆意傳播。只有積極推動當事人、受眾、媒體、政府多方主體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避免反轉新聞的負面效應,通過客觀、公正的專業(yè)報道重塑新聞業(yè)態(tài),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聶妍.從反轉新聞看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真實性——以“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為例[J].新聞傳播,2017(12):57.
[2] 冉錕.后真相時代反轉新聞的動因與反思[J].新媒體研究,2018(04):58.
[3]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2019-08-30.
作者簡介:孫曉敏(1996—),女,山西太原人,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