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人們閱讀信息的方式,還對新聞采編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在互聯(lián)網的支持下得到迅速發(fā)展,其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較大沖擊,也使得新聞行業(yè)的競爭越發(fā)激烈。新聞采編人員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工作觀念和方法,不斷迎接時代的挑戰(zhàn),增強自身采編能力。本文主要就新聞采編能力的培養(yǎng)與增強策略進行探討,旨在進一步增強廣大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夠充分適應新媒體時代提出的各項要求。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能力;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138-02
一、引言
在互聯(lián)網的推動下,新媒體得到迅速發(fā)展,并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體可以拓展人們的視野,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同時也對傳統(tǒng)媒體提出挑戰(zhàn)。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其影響力正在不斷下降。這就需要媒體從業(yè)人員不斷增強自身的新聞采編能力,充分適應新媒體所帶來的各種變化,用優(yōu)質的內容吸引受眾,這樣才能保證傳統(tǒng)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特點
新媒體傳播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傳播而存在的一種新型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的主要形式有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和室外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tǒng)媒體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以電視、報紙、廣播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信息傳播缺乏時效性,其整體信息傳播速度與效率不能與新媒體相提并論。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特點更加鮮明,而這正是新媒體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原因。
(一)信息量大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層出不窮。互聯(lián)網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了解所需信息,人們之間的交流日益緊密。由于互聯(lián)網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人們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設備接收和閱讀信息,這就為信息的傳遞提供更多便利,還可以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閱讀需求。
(二)信息傳播速度快
在互聯(lián)網的支持下,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非??欤€可以保證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被人所知,人們可以隨時通過智能手機或移動設備接收信息。由于中國的網民數(shù)量龐大,許多人可以利用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接收信息,也可以將看到的信息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等方式進行發(fā)布,這樣就可以保證信息及時得到傳播與共享。
(三)信息傳播途徑多元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各樣的新媒體陸續(xù)誕生并獲得飛速發(fā)展,以微博、微信、抖音為代表的優(yōu)質平臺可以保證信息傳播的途徑更加多樣,使用戶能夠接觸到多元化的信息。這種方式擺脫傳統(tǒng)信息傳播存在的傳播渠道單一、傳播范圍有限等問題,可以保證媒體收獲更多的用戶。
三、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新聞采編形式單一,新聞可讀性下降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工作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工作人員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的采編方式和采編理念,就會影響媒體的發(fā)展。新媒體可以開拓人們的視野,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人們對信息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體現(xiàn)在新聞內容必須真實和及時方面,還體現(xiàn)在新聞的形式、可讀性和持續(xù)性等方面。工作人員始終沿用傳統(tǒng)的采編方式,沒有考慮到受眾需求,就會導致新聞不夠豐富,受眾往往對新聞缺乏繼續(xù)閱讀的興致。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新聞媒體的發(fā)展。
(二)過于重視新聞數(shù)量,新聞內涵不足
隨著智能手機高度普及,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接收信息,大量的信息會給人帶來審美疲勞。許多人主要采用碎片式閱讀方式,很難集中精力閱讀某一條新聞。由于人們的閱讀習慣發(fā)生變化,新聞采編人員就需要提高新聞報道的深度,否則難以吸引大眾的目光。然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許多采編人員會非常關注新聞的數(shù)量,不重視新聞的質量,很少深入挖掘新聞的內涵,這樣就會削弱新聞引導社會輿論的效果。[1]
(三)編輯策劃工作不到位,缺乏全局觀念
現(xiàn)階段,新聞編輯的工作非常繁重,這是因為他們需要面對大量的信息,要合理分配采編時間和新聞的更新時間。如果不具備全局意識,不能通過多個角度去思考新聞的核心內容,就會給新聞編輯策劃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四)故意夸大新聞事實,缺乏社會責任感
新聞采編工作人員需要從眾多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這樣才能提高新聞質量。優(yōu)秀的新聞采編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保證新聞內容的深度,最終形成的新聞報道會啟發(fā)公眾思考,從而增強媒體的公信力。然而,一部分新聞采編人員為了博取眼球,就會選擇新聞中比較有爆點的內容,并將內容夸大。雖然這種方式可以獲得大眾的討論,但卻失去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還容易對群眾產生誤導。近幾年來,新聞夸大其詞的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公眾對新聞和媒體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因此,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要通過新聞正確引導輿論。
四、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能力培養(yǎng)與增強對策
(一)提高采編人員的新聞敏感度
新聞采編人員要對新聞保持較高的敏感度,能夠及時捕捉到新聞的線索,深入挖掘新聞的內涵,提高新聞的價值。新聞敏感度并不是在朝夕之間即可形成的,這需要采編人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學習,積累經驗,能夠通過某件事情觸及本質。當采編人員對新聞具有足夠的敏感度后,就可以在海量信息中找出有價值的內容,并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提高新聞的質量。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善于利用新媒體搜集新聞,能夠通過不同角度對某一件事情進行思考。好的新聞可以給人們帶來啟發(fā),新聞采編人員則需要通過敏銳的判斷力確定新聞的質量。[2]同時,采編人員要不斷維護媒體的公信力,避免因報道不當而引發(fā)公眾質疑,具有良好新聞敏感度的采編人員通??梢詫π侣劸哂猩疃人伎?。
(二)保證新聞采編內容的真實性與深度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每天都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這就給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帶來很大難題。為保證新聞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脫穎而出,首先就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新聞采編人員要抓住時機,在極短的時間內確定新聞的真實性,同時還要保證新聞內容的深度。要從多個角度思考新聞內容,在保證其真實性的基礎上,吸引更多受眾,可以給人帶來啟發(fā),這樣就可以獲得較長時間的關注。要善于從多個方面去挖掘新聞的內涵,保證內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不存在主觀色彩,只需客觀反映現(xiàn)實即可。人們閱讀這樣的新聞,就可以積極進行思考和探討,這就是新聞所帶來的意義。
(三)加強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
要加強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使傳統(tǒng)媒體能夠充分吸收新媒體的優(yōu)勢,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發(fā)揮出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性,保證新聞報道更有深度,獲得公眾的認可。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內容通常具有很高的質量,這是新媒體信息所無法比擬之處。采編人員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對新聞進行宣傳和推廣,保證新聞具有更多的受眾。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也可以進一步加強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拉近媒體與公眾的距離。[3]
(四)增強新聞采編人員的社會責任感
隨著人們對信息要求的不斷提高,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在保證信息真實的基礎上,對事件進行公平公正的報道,通過新聞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新聞的意義。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要避免在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錯誤,不要為了博眼球而夸大其詞,而是要有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雖然新媒體加劇了媒體之間的競爭,但這更需要采編人員保持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如果新聞采編人員對新聞報道缺乏責任感,就會對大眾形成誤導,甚至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因此,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而這與新聞采編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密切相關。
五、結語
新媒體對廣大傳統(tǒng)媒體的地位形成很大的沖擊,但同時也使傳統(tǒng)媒體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面臨廣闊的空間。新聞采編人員要意識到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各種變化,積極調整心態(tài),不斷學習;轉變新聞采編方式,提高對新聞的敏感度,對新聞高度負責,努力挖掘新聞的深層次價值,為公眾提供真實、有深度、高質量的新聞報道,這樣才能促進新聞事業(yè)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秀雙.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記者搖籃,2020(01):40-41.
[2] 沈朝熠.關于新媒體時代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途徑[J].傳播力研究,2019,3(11):130.
[3] 楊丹.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能力培養(yǎng)探析[J].傳媒論壇,2019,2(05):98+100.
作者簡介:程寶珠(1978—),女,廣西百色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電視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