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靈璧菠林喇叭”出現于明末清初,發(fā)源于靈璧縣尹集鎮(zhèn)菠林村,至今傳承已有百年之久。2014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項民間傳統(tǒng)文化藝術,“菠林喇叭”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本文以“菠林喇叭”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歷史起源與現代傳承的發(fā)展脈絡。
關鍵詞:“菠林喇叭”;傳承;民間藝術
1.“菠林喇叭”的起源與發(fā)展
“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北狄樂皆為馬上樂也?!睆墓艜r候起人們便早已注重樂的使用。在現代民間婚喪嫁娶民俗中,少不了的便是鼓吹樂,這既是一種文化情感的宣泄,同時也蘊含著人們對未來的期盼。周家班“菠林喇叭”源于明末清初,起初本是以糊口為生,隨后漸漸的將名聲打的越來越響,并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至今日,“周家班”已經在國內外打響了名聲,在國內無論是文化領域還是學術領域,其影響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尤其對國家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也有著一定的指導示范作用。
從一支小小的鼓吹樂分系,到如今可以在地方區(qū)域獨當一面,“菠林喇叭”的發(fā)展經歷了重重考驗。在廣袤的皖北土地上,作為民間吹打團體,周家班目前全族上下皆有傳承樂手百余人、徒系傳承樂手上千人,橫跨蘇魯豫皖,已然形成龐大的民間音樂族群。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菠林喇叭”周加班歷代大班主,都在努力宣傳這一文化。
1988年,周正玉順應時代潮流,專門錄制《拜花堂》、《百鳥朝鳳》等經典曲目;1991年,周本鳴帶領周家班參加安徽省春節(jié)聯歡晚會,1993年去往日本參加巡演;2006年,“華人新春演奏會”成功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2015年,周家班受邀走進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學校進行演出,并被瞿小松先生贊為“中國最具元氣的聲音”;2017年,周家班獲邀歐洲五國巡演,震驚西方觀眾,被歐洲媒體譽為“古老的中國爵士樂”“來自中國的先鋒團隊”,巡演作品《中國元氣·周家班》獲大英博物館收藏;2018年,周家班歷時一個月,橫跨美國八個州,連續(xù)演出24場,先后走進哈佛大學、伯克利學院以及波士頓大學等眾多名流大學,美國500家電臺播出周家班到美國演出的消息,周家班被美國音樂家贊譽為“中國文化在美國最受歡迎的一部分”。在周家班各大成員的努力下,中國的民間藝術再次讓國際驚嘆!
2.“菠林喇叭”的人文價值理念
周家班菠林文化扎根于鄉(xiāng)土之中,在當前民間藝術漸漸消失之際,該文化更顯得彌足珍貴,其人文價值理念主要體現在禮樂傳承與生命關懷兩個方面。
2.1禮樂傳承
“我們要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熱愛我們本該熱愛的,表達我們本該表達的,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看到民族音樂的希望,找到民族音樂的自信?!?0歲的周本鳴為民族音樂堅持了很多年,而且?guī)缀鮾A盡所有。從專場音樂會《中國元氣·周家班》到世界首部吹打樂音樂劇《元氣·八仙桌》,再到現代原創(chuàng)嗩吶音樂專輯《覺醒》,周本鳴一直在為民間吹打樂的推廣與傳承竭盡全力。無論多么艱難,周家班歷代班主都表示要把民間吹打樂藝術傳承下去,“民間文化要是在我們這一代斷了,我覺得對不起祖宗,這不只是說責任更是本分”。
2.2生命關懷
在安徽省靈璧縣這個小縣城里,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一些流動鼓吹樂團體,每一個節(jié)假日也是這些團體最為忙碌的時刻?!吧拇?、死鼓吹” 這一民俗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理解與慨嘆,一是為活人,一是為死人。遇到喜事,這一聲聲鄉(xiāng)樂便是對新人最大的祝福,希望新人可以帶著人們的美好的期盼幸福一生。喇叭嗩吶也有著對逝者的追念與留戀,人們希望逝者可以感受到家人的不舍,用嗩吶聲喚起遠方的思念。
3.“菠林喇叭”的未來展望
自從“菠林喇叭”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該文化得到人們越來越大的重視,但是仍然要面對傳統(tǒng)與現代的文化碰撞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民間的喇叭嗩吶舉步維艱,如果不能有效結合現代文化,那么群眾受眾面將會越來越小。但是,將傳統(tǒng)與現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又會引起一部分保守派的反對。針對這些問題,第五代大班主周本鳴首先盡可能的將傳統(tǒng)曲目收集起來,并加大傳承力度,要求班員能夠熟練演奏曲目。同時,為了發(fā)揚文化,周本鳴在音樂表演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如嗩吶專場音樂會、排練音樂劇等,但核心內容不會變,只不過表演形式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改善。在周家班的精心宣傳下,各大場地的人數爆滿現象便是對他們努力的最大認可。
周家班“菠林喇叭”歷經百年滄桑,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上仍需要用心經營,傳承民族文化,不能僅僅依靠個體,政府群眾的支持仍然很重要。對于像菠林喇叭這樣已經產生了較大國內與國際影響力的鼓吹樂種,若能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資金保障,使其不再為“生存”而擔憂,那么,它將更利于激發(fā)傳承人的自信心,使其煥發(fā)出更大的價值,并且將幫助和帶動更多的鼓吹藝術傳承者們共同發(fā)展。目前的周家班一方面針對曲目保留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不斷尋求更多的支持與關注。希望未來的周家班不僅僅是在皖北區(qū)域名聲在外,更是在祖國大地上享譽南北。
參考文獻:
[1]黨兆曌.皖北鼓吹樂的“舞臺化”與“生活景”——“迎生送死”儀式功能的變遷與解讀[J].音樂文化研究,2019(02):102-108+4.
[2]趙倩.非遺之后:周家班的“菠林喇叭”傳播研究[J].藝術評論,2019(12):76-88.
[3]張黎黎,顧大海.安徽非遺傳承路徑的個案分析與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9,34(07):53-56.
[4]菠林喇叭[J].江淮文史,2018(04):2.
作者簡介:李梅(2001-),女,安徽宿州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