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江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中國公共體育空間文化進行審視,研究認為:公共空間意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缺陷,而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蘇醒;后疫情時期,公共體育空間及其文化需求將會增長。作為現(xiàn)代社會公共空間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認知與發(fā)展則成為我國的重要命題;正確面對體育公共空間文化的短板與缺陷,有助于解決當代中國體育現(xiàn)象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公共體育空間;文化;審視;中國
一、相關概念的解讀與梳理
(一)中國公共空間的流變
追溯幾千年中國公共空間文化,在封建制度框架下,長期處于被弱化的專制狀態(tài),勞動人民在家庭與朝庭這兩個分離的空間中生活,演變?yōu)閮蓚€階級之間的對立。公共空間成為勞動人民可望而不求的難以逾越的屏障,長期以來幾乎找不到它的應有位置。追溯歷史中國公共空間意識和行為比較少,被中國人長期怠慢而缺失的公共空間文化,只有在國民精神生活獲得最大限度自由的改革開放直至今天,它才引起人們的重視而開始覺醒、繁榮和發(fā)展。
(二)公共體育空間概念的梳理與界定
“空間是體育得以存在的基礎,體育受限于空間的脈絡中;空間概念提供我們觀看體育發(fā)展的一個基點;體育是一個文化展現(xiàn)的場域,通過這個場域可以反映不同地區(qū)體育發(fā)展脈絡”。[1]事實上,體育空間和體育場域是研究體育問題十分重要的概念基礎。
近年來研究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和城市休閑體育空間及其文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其中,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和休閑體育空間,均屬于公共體育空間的下位概念。公共體育空間既是運動者又是欣賞者的空間;公共體育空間既是集體意識和行為的反映,也是個體意識、欲望和行為的反映,也受主觀因素、條件,因此公共體育空間是一種特定的、動態(tài)的社會化場域,也就不同于徐可定僅指限于競技體育空間范疇[2]。由此,依據公共空間的由來和公共體育空間特點的分析,我們可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共體育空間定義為:以固定和流動人口為主體的并為之提供的體育物質(顯性——實體)和體育精神(隱形——氣場)文化活動的場域。
二、中國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多維審視
(一)基礎發(fā)展維度
基礎發(fā)展維度在這里是指體育公共空間有形部分,即指體育公共空間服務的基礎和條件,即硬件。結合第六次全國體育場(館)普查的結果,內地總人口13.61億人口計算,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6平方米[3]。據表1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供給的非均衡性和滯后性。
隨著中國城市化推進城鎮(zhèn)人口首次超越農村人口,首先應當關注和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數,而是城市化的內質和價值[4],其中包括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發(fā)展。公共體育空間文化讓位于商業(yè)利益影響我國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即使是體育文化廣場也欠缺體育文化、健身、健康為主題的宣傳內容,這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以來的最大盲點。這是國民對公共空間意識認知現(xiàn)狀的直接反映,更是公共體育空間文化意識認知現(xiàn)狀的直接反映。
(二)體育意識與行為圍度
社會上廣泛呈現(xiàn)的公共空間失范行為,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制度或體制問題,而是缺乏公共空間意識;目前中國對公共體育空間的集體認知較弱,這是中國社會體育處于落后而使體育意識與行為不能相對統(tǒng)一的一個關鍵原因。這不僅反映出國民尊重科學、運用科學程度的差別[5],而且也暴露出我國在健康促進和健康干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另外,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公共體育空間器材使用壽命短暫的現(xiàn)象中,便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公共體育空間意識的淡薄與脆弱。由此可見,我國體育意識與行為的統(tǒng)一,公共體育空間意識的提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從改革開放到“富起來”,從“中國夢”的提出,在到“強起來”,今天,我們作為大國及其體育強國的姿態(tài)面向世界。然而,唯金牌論困擾我國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三)學術研究維度
今天,公共空間文化成為“親民文化”的背景下,體育文化同樣受到學界前所未有的普遍關注。但是,就目前對公共體育空間及其文化做專題討論的并不多見,公共體育一詞仍流行于高校。對公共體育空間及其文化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乃至期待暴露而直面的心態(tài)更不多見。張洪譚指出:“足球不行我覺得太好了,正好給我們整個國家改革提供一個重要的突破口”[6]。這警示中國文化遺傳了這種官場空間文化至今仍存在有形無形的市場,對此,必須進行有限反思,因為,反思意味著對自我和現(xiàn)實的一種批判。另外,如趙夢賢學者的《看臺文化》[6]和胡玖英學者的《牌類運動的火爆與回歸現(xiàn)實審視》[7]等這些直接關注民生問題的公共體育空間的類似研究太少。
(四)新冠肺炎疫情維度
2020年新冠肺炎,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的危害涉及方方面面。僅就“疫情”時期中國人的“足不出戶”,58 同鎮(zhèn)《疫情影響下的中國下沉市場休閑娛樂洞察報告》數據報告的調查顯示:81.52%的用戶有堅持鍛煉的習慣,不過,64.56%的用戶選擇在家鍛煉。78.24%的用戶表示,疫情改變了健身習慣,其中,33.59%的用戶由戶外鍛煉改為室內健身,也有 21.76%的用戶之前不喜歡鍛煉,疫情期間開始鍛煉健身。由此可見,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在提高、對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認識在加強、對公共體育空間的需求在增長。中國未來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發(fā)展既面臨機遇,又面臨巨大挑戰(zhàn)。
三、結語
職業(yè)體育看臺公共空間文化、跨國城市間的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相繼誕生,各省、市電視體育娛樂闖關有獎趣味節(jié)目的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興起,推動了和諧社會的建構和全民健身熱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彌補了我國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先天不足,體現(xiàn)了民眾參與比競爭獲勝本身更重要的意義,推動了我國公共體育空間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何面對體育存在的空間問題,不僅有助于公共體育空間文化地位的確立,而且,有助于從新的視角回答當代中國體育之現(xiàn)象,亦即回答諸如:部分智力體育項目異化問題與健康走向、廣場舞擾民、體育項目注冊人口量少、質差、體育場館分布不均衡、體育賽事過于集中在一線城市等等類似問題,以及后疫情時期中國公共體育空間文化地位方面都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只有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公共體育空間的作用才能得到發(fā)揮,公共體育空間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xiàn),中國公民的公共體育空間文化意識與行為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東升.西方學界的體育空間研究與體育地理學的構建[J].體育科學,2013 (02):3–10+60.
[2]徐可定.體育空間在人的社會化中的作用[J].體育與科學,1995 (2):47.
[3]半月評論:拒絕“城市二元化”[J].半月談,2010 (1).
[4]劉玉.發(fā)達國家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 (05):1–5.
[5]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M].北京:國家體育總局,2002.
[6]趙夢賢.看臺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13 (3):23.
[7]胡玖英.牌類運動的火爆與回歸現(xiàn)實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13 (9):45–47.
項目編號:XYZB19010SB;項目名稱:健身健美運動對民族地區(qū)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