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興
【摘要】小學低年級德育活動的實施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鍛煉學生堅定的意志,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小學低年級德育方法,以提高小學低年級德育效果,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
【關(guān)鍵詞】小學;低年級;德育
德育作為五育之首,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性使其成為每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xiàn)象并與人類社會共存。當前學校實施的素質(zhì)教育中德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融合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學校教學教育工作中,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提高學校工作質(zhì)量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推動、保障和促進作用。學生在學校受教育期間,小學教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時段是學生人生的起跑線,是其受教育的起點,小學生道德素質(zhì)教育是否成功,是否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對其個人成長有重要影響,還會影響到社會未來的發(fā)展。所以,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小學低年級德育,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以提高德育的效果。
一、教師及時更新德育觀念
教師及時更新德育觀念不但可以提高教學能力,還可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使德育教育更有效的開展。教師的德育觀念正確與否,會對德育的效果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筆者認為,作為新時期的德育工作者應該具有開放性、主體性的德育觀念。好的德育觀念,要吸收一切合理的、經(jīng)過實踐證明,對小學低年級德育建設有益的、有效的內(nèi)容;在德育形式上,要從根本上改變機械的、呆板的德育活動形式,應是多姿多彩、繪聲繪色,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形式。比如,筆者在德育中,不再是通過直接跟學生們“講道理”的形式。這種方式雖然簡單直接,但真正能聽進去并執(zhí)行到位的學生很少。而是改變了自己的德育觀念,主動地去嘗試多種教學方式,讓德育課堂更加有趣,學生們也就更能夠吸收課堂內(nèi)容。
二、通過組織有效的德育活動提高德育效果
組織好德育活動開展的關(guān)鍵是德育活動的組織者有較高的德育素養(yǎng),良好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zhì)、基礎(chǔ)的德育知識以及專業(yè)的德育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認識到自己是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有責任意識明確自己所扮演的是德育工作者的角色。教師本身要充分地認識到專業(yè)的德育知識對德育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加強對德育知識的認識和了解,提升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除此之外,教師的自身德育水平對德育活動的開展有著至關(guān)作用,教師要自覺地掌握各種德育理念的精髓,用科學的、先進的德育理念去指導德育活動,并精心設計德育活動,切實提高德育有效性。
而對于德育活動的形式,形式是有很多種的,比如,傳統(tǒng)方式的班會或者思想品德課的講授,也還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班會和思想品牌課是比較常見的方式,筆者在此重點談談通過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來進行德育的方式。比如,筆者曾在教學中采用了這種方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活動形式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接受。所以,筆者采取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實踐方式,比如,帶領(lǐng)小學低年級學生們實地體驗勞動的辛苦,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獲得的感受,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筆者帶領(lǐng)學生們到附近有農(nóng)民正在耕種農(nóng)作物的田地,讓學生們看到農(nóng)民伯伯耕種的辛苦,并讓學生們實地體驗一下耕種的不易,從而教育學生們要節(jié)約糧食、節(jié)約資源。實踐之后,筆者在和學生溝通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們非常認同要節(jié)約糧食這一觀點,家長也反饋學生們回家后不會隨便浪費糧食,對于家長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也會主動和家長說教,成為了家里的“小教師”。所以,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德育中充分發(fā)揮了其主動性,而非筆者自己完全掌控德育,這樣能夠讓小學低年級更容易接受德育內(nèi)容。
小學低年級學生不但是德育的參與者而且還是被教育的主體,所以必須充分發(fā)揮和尊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教師要把小學低年級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德育活動過程中的引路人,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或者遇到了他們不能夠理解的,會向教師尋求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主體性是不分年齡大小的,即使是低年級小學低年級學生也需要尊重他們的主體性,一、二年級小學低年級學生比較敏感,教師要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人格、需要、情感以及個性自由。
班級德育應遵循以小學低年級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要明確堅持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主體性,在設計德育活動的形式上要充分地考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主體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往往注意到的都是新鮮的事物,因為新鮮的事物帶給他的感受是有趣的,在選擇活動的方式時,要多多考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注意活動的內(nèi)容不易太過于復雜、抽象,活動的形式應設計的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很容易調(diào)動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參與性。
此外,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反思德育時教育工作者的語言,要善于改善以往的育人形式,盡可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詳細地說,要關(guān)注下面幾個重點:首先,教師語言不能過于說教。因此,就需要老師減少過于呆板的道德教導。在道德故事的教導中需要讓小學低年級學生進入到故事中,讓他們變成主人公去感悟以及認可其價值理念,讓他們形成共鳴。其次,教師語言形式需要保證道德情境的整體性。較為完整的道德情境一般包含道德活動的實際情境。換言之,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充分感受到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做出怎樣的舉動,主要是培育他們的理性判斷水平。例如,筆者們可以在道德中倡導“見義勇為”,然而,前提是不犧牲個人生命以及安全利益。所以,老師在講述的時候需要告知故事的起因、環(huán)境和危險度等,使用正確的方式讓小學低年級學生清楚在什么情境下對應什么道德行為。整個道德情境能讓小學低年級學生了解道德選擇的本質(zhì)因素。此時,語言引導才能充分發(fā)揮積極影響,才可以讓小學低年級學生清楚地了解到道德選擇的起因。
參考文獻:
[1]周月青.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學周刊,2020(5):40.
[2]張玉芬.新課改下實施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J].學周刊,2020(6):60.
[3]宋曉會.德育教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20(6):108.
[4]劉莉平.現(xiàn)階段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