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風鐵 王紅軍 姜通武
[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課程觀,要求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全方位育人。文章通過環(huán)境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貫徹了課程育德目標,并通過教學案例,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教學中的實踐運用,達到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環(huán)境工程概論;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信陽師范學院2019年度“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環(huán)境工程概論》”(2019-6);信陽師范學院2019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019-53)
[作者簡介]歸風鐵(1962—),男,河南新野人,學士,信陽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環(huán)境保護和化工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2-0061-02[收稿日期] 2020-03-18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課程觀,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全方位育人[1],這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環(huán)境工程概論課程育德目標
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部分,以環(huán)境工程概論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將德育滲透、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總目標,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強化對學生時代使命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理解在構成現代社會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技術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進程中,資源、環(huán)境、人口和發(fā)展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樹立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和理念。
二、環(huán)境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融入點
環(huán)境工程概論課程主要包括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保護概念、大氣污染與治理、水污染及廢水處理、固體廢物的污染及處理、綠色化學與化工可持續(xù)發(fā)展、廢水處理工程設計等教學內容,課程組結合課程特點對各部分內容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融入點進行了梳理設計。
(一)緒論
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我國綠色發(fā)展理念,傳遞“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唯一出路”的思想,融合“基本國情、中國夢”等“富強”價值觀。
(二)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保護基礎知識
通過“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融合“以人為本、物質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社會秩序、國民素質、科學精神、公序良俗”等“文明”價值觀。通過“環(huán)境污染與人體健康”,融合“生存權、發(fā)展權”等“民主”價值觀和“真善美”等“和諧”價值觀。
(三)大氣污染與治理知識
通過“大氣污染治理國際合作”“顆粒態(tài)污染物及治理”,融合“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責任意識”等“法治”價值觀、“起點公正、過程公正、結果公正”等“公正”價值觀和“守信、社會公德”等“誠信”價值觀。通過“主要氣體污染物治理及交通污染防治”,融合“以人為本、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國民素質、科學精神、公序良俗、社會風尚”等“文明”價值觀和“愛祖國、愛人民、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等“愛國”價值觀。
(四)水污染及廢水處理知識
通過“廢水各種處理方法簡介”,融合“生存權、發(fā)展權”等“民主”價值觀、“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社會秩序、國民素質、科學精神、公序良俗”等“文明”價值觀。
(五)固體廢物的污染及處理知識
通過“固體廢棄物治理技術簡介”,融合“以人為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社會秩序、國民素質、科學精神、公序良俗、社會風尚”等“文明”價值觀、“集體主義、自由與紀律、自由與法制”等“自由”價值觀和“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責任意識、紀律意識”等“法治”價值觀。
(六)綠色化學與化工可持續(xù)發(fā)展
通過“綠色化學與化工可持續(xù)發(fā)展”,融合“物質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基本國情、中國夢”等“富強”價值觀、“以人為本、物質文明、生態(tài)文明、科學精神”等“文明”價值觀、“熱愛工作、熱愛崗位、職業(yè)道德”等“敬業(yè)”價值觀及“真善美”等“和諧”價值觀。
(七)廢水處理工程設計
通過廢水處理工程設計和環(huán)境工程設計實例,融合尊重自然規(guī)律、社會概論的工程師價值觀和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工程倫理觀,體驗知識運用和社會價值取向,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雙創(chuàng)”能力。
(八)實踐教學
通過深入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學生公寓中水及雨水綜合利用工程等生產現場參觀體驗,融合“以人為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公序良俗”等“文明”價值觀、“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xiāng)、愛學校、時代精神”等“愛國”價值觀和“包容、協作、團結”等“友善”價值觀。
三、教學方法、手段和載體途徑
利用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強化環(huán)境污染與環(huán)境保護及治理的現場感受;利用網絡課程空間資源,擴大自主學習范圍和內容;通過生產現場參觀學習和討論,體驗知識運用和社會價值取向;開展課堂討論課互動學習和利用網絡課程空間討論模塊開展“課程討論”,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采用課堂討論、課程討論、學習小結、網絡課程學習等方式,以及平時考核和撰寫課程論文期末考核等“探究式教學考核方法”,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雙創(chuàng)”能力。
四、教學設計案例
(一)“大氣與大氣污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二)“環(huán)境污染與人體健康”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三)“固體廢棄物預處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五、結束語
環(huán)境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升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典型案例等教學素材的設計運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科學發(fā)展觀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達到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李三平,張琳,王福生.“傳熱學與熱工學基礎”課程思政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