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鑫 呂怡瑤
關鍵詞 電子合同 電子意思表示 法律風險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煙臺職業(yè)學院橫向課題《電子合同訂立的法律風險規(guī)避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X2019011)。
作者簡介:張蕊鑫,煙臺職業(yè)學院煙臺廣播電視大學教師;呂怡瑤,香港童心教育集團教師。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8.184
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壯大和5G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普及,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工業(yè)、農業(yè)、還是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人們對紙張的定義正在潛移默化的發(fā)生著變化,紙張在生活中的必需程度正在逐步降低。而遍布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合同也越來越多的傾向無紙化,作為無紙化合同的電子商務合同(以下簡稱電子合同)成為電子商務交易的主要形式,確定了交易雙方的當事人各項權利義務,構成了合同民事關系的起點和基礎,有效的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一)電子合同概念
我國《合同法》第二條規(guī)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由此可見,合同是平等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一致而發(fā)生的民事法律行為,以此約定買賣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以往合同訂立的方式中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是占有主導的兩種形式。而電子合同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其即包含口頭合同和書面合同的基本特征又以其無可替代的方便快捷、節(jié)約成本等固有的特質逐漸彰顯著時代特點和優(yōu)越性,即能使合同當事人雙方在自身意思表示真實的基礎上完成權利義務關系的約定又能不受傳統(tǒng)合同訂立方式的時間地點等的約束,同時符合現(xiàn)代人們對成本節(jié)約的心里預期,節(jié)省的紙張等資源也契合了環(huán)境保護的時尚態(tài)度,因此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正逐步代替?zhèn)鹘y(tǒng)合同的訂立方式。
依據我國《合同法》筆者認為可將電子合同解釋為:在網絡條件下,交易各方當事人之間為了完成一致合意,通過電子信息網絡以電子郵件或者電子數據電文交換的形式達成特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電子郵件是通過網絡應用非常廣泛的服務,是一種用依賴互聯(lián)網進行的信息數據交換的聯(lián)通,其便捷性不言而喻。用戶需要承擔的成本十分低廉,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網絡通暢則隨時可以進行信息的交互聯(lián)通。這也是電子合同之所以高效便捷的基礎條件。
(二)電子合同的訂立
我國《合同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承諾到達的時間適用本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钡谑鶙l第二款規(guī)定:“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tǒng)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tǒng)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tǒng)的,該數據電文進人收件人的任何系統(tǒng)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電子郵件、聊天工具(微信、QQ等)或特定系統(tǒng)回復均是電子承諾的方式?,F(xiàn)實中若收件人擁有專屬系統(tǒng)來進行數據電文的接收,邀約人電子郵件發(fā)出后,收件人指定系統(tǒng)接收郵件發(fā)出“郵件已收到”的回復為確認收訖。但依據現(xiàn)實中對此類情形的處理均不認為該系統(tǒng)自動的回復為承諾。從實際操作看,確認收訖實際上我們把他看成是功能性回執(zhí),如同電子郵件,收件人設置的自動回執(zhí)功能,郵件的收到的功能回執(zhí)為通知郵件發(fā)出方并確認收件人此刻收到該郵件,郵件的內容是否得到收件人的確認及確認后收件人做如何選擇則是未知數,因此郵箱發(fā)送收到的“郵寄已收到”回復不能作為受要約人的承諾。在實際操作中類似此種情況比比皆是,皆應結合實際情況依據法律規(guī)定確定電子合同訂立的時間及效力。
(一)山東泉林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合同訂立現(xiàn)狀
山東泉林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是2013年成立的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注冊的首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隨著對互聯(lián)網依賴程度的愈發(fā)加深,山東泉林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商務活動中訂立合同逐漸由紙質合同為主到紙質合同與電子合同并存,直至目前只有合同標的巨大時才采取紙質合同的簽訂方式。作為規(guī)模有限的民營企業(yè),企業(yè)運營成本問題一直是管理者致力控制的,而逐漸采取電子合同替代紙質合同是降低公司成本的有效舉措。電子合同雙方當事人避免了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所需支付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決定了公司合同簽訂的主要方向。
企業(yè)目前主要利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完成紙質合同的蓋章拍照傳輸,本質上不屬于嚴格意義的電子合同范疇。雙方在前期溝通良好、對合同標的、數量、價款、履行方式等意思表示一致的前提下完成合同擬定。甲方先將合同蓋上公章,掃描后通過微信、QQ發(fā)送乙方,乙方下載打印后蓋自己公章再掃描回傳給甲方,此種簽訂合同的方式法律風險可見一斑。
(二)電子合同訂立的法律風險分析
首先,是否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對方當事人簽訂合同直接決定了電子合同成立及生效問題。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電子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亦值得商榷和探討?!睹穹ǖ洹返谑艞l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痹摋l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從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十周歲降低為八周歲,主要原因在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適當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有利于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這也是對未成年人自主意識的尊重,更加有利于保護其合法權益。《民法典》對限制行為能力人簽訂的游戲充值等的合同規(guī)定了監(jiān)護人的請求返還的標的及確認合同無效的權利,與八歲以上限制行為能力人簽訂的電子合同應怎樣界定,筆者認為也應以新頒布的《民法典》相關規(guī)定為依據。
雖然我們可以理解為認定電子合同各方當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在實踐中的認定并不容易統(tǒng)一,因此合同相對方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成為電子合同成立中的法律風險之一。
其次,電子合同訂立的證據保存確定難。在一個使用智能手機即可滿足絕大多數基本生活需求的時代,基于網絡購物訂立電子合同更是大多數國人的生活常態(tài)。方便快捷是當事人選擇網購的最重要因素,使用截屏來保存電子憑證更是家常便飯。而和視為原件的買家和賣家聊天記錄則因手機存儲或其他因素幾乎不會被長久保存或忽視。無論是履行中的問題還是售后的糾紛,舉證難的問題事實一直并將長久存在。當事人往往不能提供基于原件的證據而導致敗訴的案例比比皆是。證據難以保存,舉證困難也是電子合同訂立的法律風險之一。
(一)加大系統(tǒng)投入確保合同訂立安全
山東泉林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應增加對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的投入,如使用移動辦公系統(tǒng)OA,移動辦公系統(tǒng)OA可以同時使用移動客戶端,這樣可以隨時隨地處理公司業(yè)務當然也包括隨時瀏覽電子合同的訂立進程。而移動OA在各企事業(yè)單位中已被廣泛的應用,技術相對成熟。
在訂立電子合同需要請示上級審批的也只用提交OA申請,填寫相應的審批單據,寫明事實理由時間地點,等待領導審批,項目負責人能隨時觀測到進度,若需要提醒上級及時批復的簽字也可及時予以提醒說明,以便電子合同的簽訂能準時完成。
(二)選擇信用度高的合同主體確保長期合作
遵紀守法信用度良好是合同當事人長久合作的基石。一個誠信度高,商譽好的合作伙伴極大的減少了在訂立乃至履行合同時的風險。雙方意思表示明確完整、權利義務確定無誤、糾紛解決約定合理。這對委托單位這樣的中小企業(yè)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三)立法保障
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fā)展,電子合同訂立過程中需要的法律支撐也愈發(fā)迫切。目前我國的《電子簽名法》《電子商務法》《民法典》《合同法》都可作為電子合同訂立的法律依據。
出臺更加清晰明確和與時俱進的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此解決層出不窮的電子合同維權問題,可以為人們生活和社會生產的穩(wěn)定有序運行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對于電商模式的出現(xiàn),同樣也應該有專門的法律條款來制約和規(guī)范電商平臺的健康發(fā)展。因此要對關乎民商主體合法權益的民商法的使用范圍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完善,確保電子商務的有序進行實現(xiàn)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規(guī)范的法律環(huán)境。對電商的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準許等問題設置和制定清晰明了的法律執(zhí)行標準,以保護主體雙方的合法權益。
終上所述,電子合同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十分必要的存在,其訂立及訂立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問題諸多。因此在享受電子合同為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亦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規(guī)避相關法律風險,為合同各方當事人謀取最大利益。本文研究成果將應用于委托單位山東泉林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在日后訂立電子合同中,可降低法律風險,保障公司權益,使公司獲取最大的利潤。
參考文獻:
[1]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22卷)[M].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288.
[2]周黃河.電子商務合同的法律形式[J].南都學壇,2012(3):94-97.
[3]楊立新.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民法地位之展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4]楊立新.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為消費者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的法理基礎[J].法學,2016(1).
[5]周強.大力加強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建設 探索互聯(lián)網司法新模式服務保障網絡強國戰(zhàn)落[J].中國應用法學,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