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王英
【關鍵詞】? 細節(jié)管理;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護理效果
糖尿病患者長期代謝紊亂,腎功能損害引起糖尿病腎病,最終演變?yōu)榻K末期腎臟病,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糖尿病腎病屬于慢性疾病,臨床主要采取腎臟血液透析進行治療,由于治療時間較長,患者存在不適應情況,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因此,護理風險更高。本研究特收集我院收治的90例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細節(jié)管理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與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腎病提出的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相符,具備獨立表達能力,意識清晰,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心臟病、肝腎疾病、腫瘤疾病、臨床資料不全及不依從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25例為男性,20例為女性;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59歲,平均年齡(47.5±3.9)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0.5)年;觀察組(45例)23例為男性,22例為女性;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56歲,平均年齡(45.5±3.3)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0±0.7)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表現相近而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護理內容包含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監(jiān)測、基礎生理護理及病房環(huán)境護理;觀察組在以上護理基礎上實施細節(jié)管理,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積極和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護理需求,詳細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建立疾病正確認知觀念,認識到血液透析治療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幫助患者緩解恐懼、抑郁、焦慮、悲哀等負面情緒,鼓勵患者主動配合臨床治療、護理,積極、勇敢面對疾病。
(2)血液透析護理。治療前,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血管,盡量選擇彈性好、直、粗血管,鼓勵患者積極運動,使血管保持充盈。提高透析質量。提高透析質量,確保血管路徑良好,動脈穿刺位置盡量取切口5~6cm處,靜脈穿刺點取動脈穿刺點8~10cm處,并做好內瘺皮膚清潔。提高操作規(guī)范性,確保數據精確,如透析過程中出現問題,應確保處理及時性。幫助患者養(yǎng)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對日常飲食進行嚴格控制,盡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不斷提升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密切對患者心率、脈搏、血壓、血糖進行監(jiān)測,做好貧血、低氧血癥預防,一旦患者血糖出現異常,可采取靜脈注射方式給予20~60ml葡萄糖(50%)。
1.3觀察指標
(1)所有患者均通過問卷調查表進行滿意度調查,調查表總分為100分,根據患者問卷調查表得分劃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3項;對應得分為≥80分,61~79分,≤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2)觀察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感染、心腦血管事件、低血糖、低血壓、高血壓)[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做統(tǒng)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比較行X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滿意度為77.78%,顯著低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的97.7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對照組感染、心腦血管事件、低血糖、低血壓、高血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2。
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體,該疾病屬于糖尿病患者高發(fā)慢性并發(fā)癥,患病后患者代謝被破壞,腎功能受損,需加強患者護理干預力度,避免患者出現感染、心腦血管事件、低血糖、低血壓、高血壓等情況,導致病情加重。
本研究觀察我院收治的90例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臨床資料發(fā)現,觀察組加強細節(jié)管理,患者護理滿意度達到97.78%,而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護理滿意度僅77.78%,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感染、心腦血管事件、低血糖、低血壓、高血壓)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開展細節(jié)管理,可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春美.細節(jié)管理在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護理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