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娟 鄭樺
摘 要:盧梭針對當時流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制度的弊病,在《愛彌兒》中塑造了一個教育對象愛彌兒,以愛彌兒在成長過程中適合于實施怎樣的教育、怎樣預防和排除社會環(huán)境對愛彌兒的不良影響為典型案例,闡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育思想,如自然教育、兒童本位教育、女性特色教育以及一些合理的教師教學理念,同時揭示了當時流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制度的危害。盧梭在《愛彌兒》中闡述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對當代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都有深刻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盧梭;愛彌兒;教育思想;教育啟示
《愛彌兒》一書被稱為盧梭版的“精神現(xiàn)象學”,雖然它的題材是小說,但其內(nèi)容卻既闡述了教育思想,又闡述了哲學和政治學思想。而在這幾個領域,《愛彌兒》同時都被視為經(jīng)典著作。據(jù)說德國哲學家康德曾入迷于讀《愛彌兒》,竟然忘記了自己每天按時出門散步的習慣,以至于使哥尼斯堡的鄰居們在當天不能確認具體的時刻——他們是以康德午后三點半出門散步來對表的,可見《愛彌兒》的地位和影響。
一
著眼于為《社會契約論》設想的“公意”共同體培養(yǎng)出自由人格的公民,盧梭針對當時流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制度的弊病,在《愛彌兒》中塑造了一個教育對象愛彌兒,以愛彌兒在成長過程中適合于實施怎樣的教育、怎樣預防和排除社會環(huán)境對愛彌兒的不良影響為典型案例,闡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一)自然教育思想
盧梭以培養(yǎng)“自由人”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白杂伞焙x中的其中一層就是天然自由,要恢復天然自由就必須進行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回歸自然”,他認為只有在純天然的自然狀態(tài)下才可能存在善良的人性,而要保持善良人性必須遠離俗世的教育,回歸到自然之中。盧梭根據(jù)人的自然發(fā)展進程和各年齡時期身心特點,認為教育可分為四個階段進行。嬰兒期(0-2歲),進行體育,通過身體的鍛煉促進兒童身體健康發(fā)展。兒童期(2-12歲),進行感覺教育,通過感官的運用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少年期(12-15歲),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智育任務是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掌握學習研究方法。青年期(15-20歲),進行道德、信仰和性教育,激發(fā)青年自然涌現(xiàn)的善良感情,發(fā)展他們的理性,使其在行為中接受道德的磨煉。盧梭認為,自然教育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狹義的自然教育是指0-12歲的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即一種消極教育,顯然,自然教育的實施場所也自然在自然之中(鄉(xiāng)村),而不是在社會之中(城市)。[1]狹義的自然教育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
(二)兒童本位教育思想
盧梭在《愛彌兒》中堅持人性本善為出發(fā)點的教育觀,給教育界帶來了深刻且遠久的影響,引發(fā)了教育史上哥白尼式革命,即“兒童的發(fā)現(xiàn)”。兒童的本性是善的,對兒童的教育不應該從外灌輸,而應該去發(fā)現(xiàn)、挖掘兒童的本性,這才是“兒童的發(fā)現(xiàn)”。他堅持兒童本位的教育觀,認可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應該因此過多責備兒童。
盧梭認為,對兒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要求,順應兒童的自然本性。根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在不同年齡階段實施不同內(nèi)容的教育。教育方式就是讓兒童回歸到生活實踐中,使兒童通過切身體驗、感官的感受,去獲得所需的知識。[2]盧梭認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者應當把孩子真正看作孩子,不要拔高該時期的教育內(nèi)容,否則會給兒童造成不快樂、不輕松的童年。童年不幸,一生也別想幸福;相反,若童年是快樂的,那么,即使以后人生是不幸的,至少這段幸福時光,會為以后的生活準備活力和生命力。[3]教育者千萬不要拔苗助長,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
(三)女子教育思想
盧梭認為女性作為人類組成部分同樣需要接受教育,有受教育權。在《愛彌兒》中,盧梭用意深刻地安排了適合于愛彌兒的戀愛對象蘇菲,而這樣的戀愛對象必須是經(jīng)過適合于她、并以成就她的愛人——愛彌兒為目標的。男女的身體、興趣和工作內(nèi)容等有很大差異,教育內(nèi)容和方式應有所不同?!稅蹚泝骸分?,男孩愛彌兒20歲前在鄉(xiāng)下接受教育,女孩蘇菲18歲前由她的母親在家中進行教育,且兩人所受教育的內(nèi)容也有所不同,蘇菲接受的教育包括——德行、語言表達能力、算數(shù)、審美能力以及身體素質(zhì)的教育。[4]盧梭構想了一套完整的女子教育原則。其一,對女性的教育要分階段、按年齡特征進行教育。如10歲前主要進行優(yōu)美身材、繪畫、算術、閱讀和寫作等教育;10歲后主要進行審美、宗教以及理性訓練。其二,對女子教育要曉之以理。對她們的教育應以說服、誘導為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能強迫。其三,嚴格要求。女孩子是在種種禮儀和規(guī)矩的嚴格要求下成長的,在教育過程中要防止她們懶惰和不溫順,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秉性。
盧梭提倡女性與男性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但沒有同等對待兩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認為男性是第一性別,女性是第二性別,女性在婚姻中從屬于第一性別的男人。女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女性本身的成長與發(fā)展,而是為了男性的成長和發(fā)展,為了更好地管理家庭并照顧孩子。顯然,他忽視了女性在社會中的獨立地位和獨特作用,這一點使他的女性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
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十分清晰的表達了一個觀點:教育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修行,一個人接受教育是其成長、成才必不可少的條件,而教育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其成長、成才的關鍵所在。好的教育手段可以使人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需要的人才;相反,若教育手段不合適,將會使人越來越墮落,甚至可能危害社會。他以小說的方式,虛擬出主人公愛彌兒和他的老師,用完美的外部條件、正確的教育方法對愛彌兒施以教育。愛彌兒的成長雖然不免經(jīng)歷曲折,但最終會成長為一個人格堅強的、老師滿意的青年。盧梭提出以下幾種特別的教學理念,以矯正當時流行于世的教學理念:
(一)“貧困式”的教育
愛彌兒出生于貴族,老師讓他到遠離城市的農(nóng)村接受教育,住在鄉(xiāng)下,與農(nóng)民為友,與自然渾然一體。讓他接受“貧困式”教育,住簡陋的房子,吃簡單粗糙的食物,穿樸實無華的衣裳,在生活中自己動手,并無傭人侍奉。
(二)自然后果法
盧梭認為,如果某人把某事弄錯了,就讓他繼續(xù)弄錯,不用去幫其糾正;什么也不講,直到其自己發(fā)現(xiàn)并且改正那些錯誤;或最多只能設計一下情境,從而使他自己察覺出自己的錯誤,如果一個人從不犯錯,他永遠都不可能學會正確地學習。對于兒童偶爾犯的一些錯誤,根本沒有必要施加懲罰,可以用兒童惡行的自然后果來懲罰他們,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這就是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的自然后果律教學法。
(三)消極教育
消極教育暗含著一種人性本善的假設,違背了人類始祖因偷吃禁果獲罪于天的人性本惡的原罪說,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皆是人與生俱來的,只要環(huán)境適宜,人自然會向善、明德。消極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指的是0-12歲孩子的狹義的自然主義教育,是指只有自然在說話,但又不是無所作為,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消極教育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若你開頭什么也不做,反而能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的奇跡。
(四)感官教育
盧梭主張在兒童期進行感官教育,認為學生所見到的一切事物、所聽到的一切聲音,都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借助直觀教具,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感性的理解,最終形成理性理解。
(五)從做中學、學思結合
盧梭認為從做中學,即通過做事情來學習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描繪了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自然界的事物,通過研究太陽的投影來定方位,使愛彌兒學會了獨自去解決問題,去克服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教師不應該像從前一樣通過書本教給學生知識,而應讓學生在“行”中求知。其次,盧梭也注重對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思考的習慣來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
《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是廣泛的,它不僅對當時流行于世的教育制度和理念是“當頭棒喝”,而且,對當代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也具有深刻的穿透力,為我們進一步解決教學矛盾、改進教育啟發(fā)了方向。
(一)實施素質(zhì)教育
教育根本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當今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yǎng)“接班人”,即培養(yǎng)“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接班人”,再由其去治理國家,可實現(xiàn)理想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把“人”的眾多限定詞刪除,只剩孤零零的一個“人”,而這單一的個人,即盧梭所說的作為“絕對的統(tǒng)一體”的“自然人”,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5]啟示我們在當今教育中必須實施素質(zhì)教育。
目前,我國雖實施素質(zhì)教育,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如素質(zhì)教育提倡給學生減負,但學生的壓力卻越來越重;相關政策規(guī)定不允許學校補課,但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并沒有增加,因為家長讓學生利用校外時間參加各種培訓班。本來上培訓班無可厚非,但許多學生上培訓班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需要,并非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單純?yōu)榱丝紓€好分數(shù),取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從這些現(xiàn)狀來看,我國學校教育體系存在一些缺陷,導致沒有真正落實素質(zhì)教育。而《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對實施素質(zhì)教育具有啟示意義。
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回歸自然”,最高目的是培養(yǎng)自由人,啟示我們必須實施素質(zhì)教育,實現(xiàn)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在當今教育中采用素質(zhì)教育模式,是使每一個人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的人,不像工廠生產(chǎn)線上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一模一樣,而是一群擁有鮮明個性的個體。實施素質(zhì)教育,就是要學校開設多門課程,既有語數(shù)英等智育課,也應開設思想品德、體育、美術、勞動技術等培養(yǎng)德、體、美、勞的課程,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
(二)兒童教育切忌拔苗助長
盧梭認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狀態(tài),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6]兒童與成人是有區(qū)別的,兒童本身由于年齡階段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也有所不同,以及兒童個體間的天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根據(jù)兒童的天性和特點進行區(qū)別教育,切忌拔苗助長。
目前,我國兒童教育面臨一些嚴重問題。如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巴映升?,望女成鳳”心態(tài)影響,不少家長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為其設計好了將來,并希望孩子能按自己所設計好的發(fā)展路線成長,很少考慮孩子的身心特征、興趣等實際情況。如教育內(nèi)容萎縮。部分老師及家長認為對孩子進行教育就是讓孩子接受智力教育,把識字、計算、學外語等當作孩子的主要課程,認為學會這些就擁有了未來的一切,卻忽視了對孩子品德、耐挫折能力、興趣等的培養(yǎng)。但對孩子正確的教育應該是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使兒童的天性得到真正的釋放,讓兒童自己做決定。
(三)女性教育應有性別特色
盧梭認為男女之間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性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他主張尊重兩性之間的差異,認為應根據(jù)性別實施不同的教育。在《愛彌兒》第五卷中,盧梭通過對愛彌兒未婚妻教育的論述,表達了他關于女性教育內(nèi)容的觀點。他認為女性教育內(nèi)容主要包括:品德教育、知識教育、身體素質(zhì)教育等方面。
我國女性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隨著文化層次的提高,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越少,女性在教育機會均等性方面明顯低于男性??偟膩碚f,就是教育面前男女不平等,性別歧視嚴重。盧梭認為,就一切跟性沒有關系的東西來看,女人和男人完全是一樣的:她也有同樣的器官、同樣的需要和同樣的能力。[7]認為男女生而平等,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權,有利于改變我國存在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女性教育,從而更好地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
根據(jù)盧梭提出的女性教育內(nèi)容,我們在當今教育中,首先,必須培養(yǎng)女性的道德。人們常說,德行天下,以德為本,厚德載物,在當今教育中必須對女性進行德行教育。其次,在教育中,必須重視女性的知識教育。知識教育主要包括培養(yǎng)女性的語言能力、算術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最后,在教育中必須培養(yǎng)女性的身體素質(zhì)。因為女孩子是未來的母親,母親身體好,孩子身體才能好,同時女性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更好的干活。總之,對現(xiàn)代女性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既有體力訓練,又包括腦力教育。
(四)更新教學理念
盧梭在《愛彌兒》中闡述的諸多教學理念都具有當代價值,教育者應認真學習,剔除自己陳舊思想和理念。特別是如下幾種,尤為緊迫。
1.教育應循序漸進
當前社會上有一個怪現(xiàn)象,當孩子還是胚胎時就進行胎教,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在孩子上小學時希望他把初中的知識學會,初中時學習高中知識,高中時再告訴他們一個“真理”,當你上大學后就可以瘋狂的玩了,上了大學就不會這么累了。上大學后,他們奉行“真理”,像回到孩童時代一樣,只顧著玩,并未像中小學時那般努力學習。這一教育現(xiàn)象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科學的教育。正確的教育是根據(jù)每個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實行分階段教育,在嬰兒期進行體育,兒童期進行感覺教育,少年期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青年期進行道德、信仰和性教育。對兒童的教育是有規(guī)律的,必須順應成長規(guī)律,按規(guī)律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不可揠苗助長。
這是盧梭自然教育理論對教師教學的啟示,即教師在教學時要遵循自然,循序漸進。
2.教育可嘗試行為試錯途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如說謊、考試作弊等。大部分教師的做法是直接命令式的,“某某同學,以后不能再說謊了”,“某某同學,考試是不能作弊的,否則下次我就通知你家長了”等。這些做法都違背了盧梭的自然后果律法則,正確的教育方式應是讓其“體驗式”成長。讓他體會到說謊、作弊帶來的后果,如失去老師、同學信任,沒人愿同他一起玩等。只有如此,學生才會改正不良行為。
當孩子說謊時,教師不需要對其實施懲罰,而是不再信任他所說的任何話。“狼來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放羊兒童因無聊騙了人們兩次狼來了,人們都相信他,紛紛前來幫其驅(qū)趕狼群,但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了。當狼真的來了,兒童再向村民發(fā)出求救時,無人再信他,他的羊就被狼全吃了。事后因親自體驗到說謊帶來的惡果,他明白了不能再說謊騙人。如此看來,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自然后果律是能取得效果的。教師在進行教育時,應運用自然后果律,即不要做太多,應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犯錯,從犯錯中感悟人生哲理。
3.教育應重視感官體驗
現(xiàn)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主要采用講授法,對于一些結論或者現(xiàn)象主要通過語言的描述,并未借用教具、實物。由于語言描述抽象、枯燥,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點。盧梭提倡在教學中可以進行感官教育,借助實物等輔助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平時上課時,可以多進行感官教育。
人的感官包括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幾個器官進行教育,使學生理解知識、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比如說,上化學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方式,聞一些無毒化學藥品,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化學物品的性質(zhì)。上物理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視覺,讓學生觀察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在真空狀態(tài)下下落情況,使學生明白在理想狀態(tài)下,即忽視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物體下落可以視為自由落體運動,物體的下落速度和重量無關。
4.教育要重視知行合一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重行以求知,這啟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
如今,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在象牙塔里做學問,所學的知識并不會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對物理電學知識了如指掌,卻不會換電燈泡;知道我國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是什么,但當在公務員崗位上時,卻不知如何對人民負責等。這些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讓學生在“行”中求知,“知行合一”,所以教師應讓兒童通過做事情來學習。
我國現(xiàn)在實行的是素質(zhì)教育,特別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提高他們的自我動手能力。在教學中,一改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從做中學。學生唯有通過從做中學、學以致用,才能積極主動的建構起自己的知識架構。
盧梭為教育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因所處時代環(huán)境的限制,他的教育思想也存在許多局限性,如對兒童的天性過于理想化;將女性的教育目標局限在社會再生產(chǎn)領域,未能給女性獨立提供出路等。因此我們對他教育思想的評價應堅持辯證統(tǒng)一的態(tài)度,一分為二的認識盧梭的教育理論,既看見他思想好的一面,又要看見其觀點的不足,唯有如此,才能更全面的理解他教育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3][6][7] 盧梭.愛彌兒[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8;10;146.
[2] 彭草蝶,孫姍珍,方曉維.盧梭眼中的自然教育思想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讀《愛彌兒》有感[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0,31(4):77-79;81-85;80;86-87.
[4] 夏志剛.從《愛彌兒》看盧梭的女子教育觀[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59-162.
[5] 武守志.《愛彌兒》與素質(zhì)教育[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3):3-9.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