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
摘? ? 要:中考在發(fā)揮選拔功能的同時,還對教學發(fā)揮著明顯的導向作用。浙江省近五年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評價中,主觀題的評價總體呈現(xiàn)出采點給分、SOLO分層、多元開放三種評價方式。基于這三種評價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剖析設問、創(chuàng)設活動、拓展時事,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精準答題、提升思維層次和培養(yǎng)多元視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主觀題;評價方式;教學建議
分析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評價方式,對于改進教學極具現(xiàn)實意義。鑒于此,筆者以浙江省各地市近五年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中考試題為例,解析其主觀題的評價方式,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主觀題評價方式的解析
綜觀浙江省近五年的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中考主觀題,試題的評價方式有明顯的共性,呈現(xiàn)出三種主要方式。
1.采點給分,重視知能考查
采點給分,即把學生的答案與參考答案相比較,符合參考答案得分點的即可得分,不符合得分點的即不給分。這是傳統(tǒng)試題評價方式,因其有統(tǒng)一標準、操作性強、能夠提高閱卷效率等優(yōu)勢,是目前道德與法治中考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評價方式。
例如2019年金華卷23題(節(jié)選):
(1)運用自由與法治關系的知識,評析“養(yǎng)犬是個人的自由,他人不應干涉”的觀點(3分)。
參考答案:(1)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1分)法治與自由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又是自由的保障。(1分)如果不依法規(guī)范養(yǎng)犬行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最終將可能失去自由養(yǎng)犬的權利。(1分)
該題中,判斷觀點是否正確賦1分,自由與法治的關系賦1分,結合材料分析自由與權利的關系賦1分。試題既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查運用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具備知識遷移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體現(xiàn)了知能結合的要求。
然而采點給分的評價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例如,由于“采到點”就給分,造成許多教師采用“萬能公式”的教學,即歸納出答題的方法,讓學生套用,這樣的教學雖然能夠短時間內(nèi)提高學生的得分率,但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另外,采用采點給分的評價方式,一般答案多寫不扣分,驅使一部分學生在回答不確定的情況下往往會“猜謎”式地寫多種答案以提高得分率,因而降低了試題的區(qū)分度,不利于對學生的分層甄選。
2.SOLO分層,趨向綜合運用
SOLO評價改變了傳統(tǒng)逐一采點賦分的方式,強調評分者從整體上把握答案的邏輯性和條理性,采用采意為主、采點結合的方式進行賦分。浙江省本學科中考自2015年溫州市首次出現(xiàn)SOLO分層評價方式以后,目前已為越來越多的地市所采用。
例如2018年湖州卷26題(節(jié)選):
材料二:2018年5月,蔣某在網(wǎng)上發(fā)表了嚴重侮辱董存瑞、黃繼光的言論,并稱要看看自己的言論會不會被處罰,要是被抓了就說明公民沒有言論自由。蔣某此舉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激起了廣大網(wǎng)民的憤慨。
材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規(guī)定,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受法律保護,禁止一切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的行為,蔣某因侮辱英烈被依法行政拘留10日并處500元罰款。
(3)從權利、義務角度說說蔣某案例給我們的警示。(4分)(本小題采用分層評分,要求結合材料,分析全面,表述充分)
參考答案:
第一層次:單一方面從公民要正確行使權利角度或者忠實履行義務角度簡單表述,無展開分析,給1分。
第二層次:從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兩方面簡單表述,無展開分析,給2分。
第三層次:從公民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兩方面簡單分析,給3分;或者從公民正確行使權利或忠實履行義務某一方面結合材料深入分析,給3分。
第四層次:從公民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兩方面結合材料綜合分析,表述充分,邏輯清晰,有理有據(jù),給4分。
該題以《英雄烈士保護法》的出臺為背景,要求學生在掌握“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這一知識點的基礎上闡釋蔣某案例的警示,采用了SOLO評價的方式。要答好該題,學生需要綜合兩則材料、調用多方知識、設計多點聯(lián)系、最后綜合運用表達。如果說采點給分是一種側重“量”的評價方式,那么SOLO分層評價就是針對“質”的評價方式。這一方式不在于學生答出了多少個點,更不注重學生寫了多少字數(shù),只是力求從學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夠達到哪一思維層次,能夠更科學、更合理地評價學生的能力水平層次,區(qū)分度大。
SOLO分層評價的科學性得到了各地市命題專家和教師的認可,在2019年浙江省本學科中考中,有八個地市在綜合題中就采用了SOLO分層評價方式,顯然這將成為試題評價的一大趨勢。但是SOLO分層評價比較大的缺陷是評價標準不易掌握,增加了閱卷者的閱卷難度,評價過程中因評價標準掌握不一而增加閱卷工作量。
3.開放多元,展現(xiàn)思辨魅力
SOLO分層評價是評價形式的變化,而多元開放的趨向則是評價角度的一大變革。多元開放的試題答案不是唯一而是開放的,知識點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這類試題圍繞某一主題或情境,設置兩個相聯(lián)系甚至相對立的觀點,或解決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來創(chuàng)設矛盾,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闡述道理,或舉例印證,或選擇其中一方觀點并說明理由。試題的形式簡潔活潑,答案開放多元,旨在考查學生辯證思考問題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充分展現(xiàn)了學科思辨的魅力。
例如2019寧波卷20題(節(jié)選):
材料三:某班舉行“垃圾分類·誰的責任”主題班會,小寧和小甬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
(3)假如你是班級一員,請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3分)
參考答案:
示例一:垃圾分類是公民的責任。做好垃圾的分類投放是公民的義務。每個人要對自己產(chǎn)生的垃圾負責任。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只有人人關心并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才能使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示例二:垃圾分類是政府的責任。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政府管理。所以政府對垃圾分類要認真規(guī)劃,宣傳教育,落實相關法律法規(guī),監(jiān)督實施,強制執(zhí)行。
示例三:垃圾分類既需要公民積極參與,也需要政府有所作為。理由參照上述答案。
在該題中,答案是多維開放的,既可以同意小寧的觀點,也可以同意小甬的觀點,還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能結合知識言之成理即可。這讓學生“有話可說”“有點可選”“有理可證”,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評價角度,近幾年越來越受到中考命題者的青睞。
二、基于評價方式的教學建議
考試評價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考查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能力水平,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基于上述主觀題的三種評價方式,筆者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1.剖析設問,助力學生精準答題
基于采點給分仍然是近幾年中考主觀題的主要評價方式,教師應該更加精準地指導學生學會剖析設問,了解設問的要素,掌握設問的規(guī)律,進而實現(xiàn)精準答題,提高中考測試成績。
中考主觀題的設問往往具有材料指向清晰、知識角度明確、回答要求具體的特點,即體現(xiàn)設問三要素:材料要素——聯(lián)系材料的要求、知識要素——運用什么知識回答、能力要素——答題的要求是什么(見圖1)。
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這些設問要素,分析每一個限定詞背后的含義。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設問的關鍵術語的研究與運用,如“評價”與“評析”的不同要求、“合理性”與“必要性”的答題區(qū)別等。在課堂教學時,注重知識的整理與建構,如明確“公民權利、義務的知識”主要分為“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三個角度。在習題講評中,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整理好設問的關鍵詞及其要求,如:“根據(jù)、依據(jù)材料”的試題一般要求把材料體現(xiàn)的知識提煉到答案中去或作為回答問題的出發(fā)點和依托;“結合材料”的試題,答案語言和材料語言應該有機融合加以分析;“綜合上述材料”的試題要求尋找材料之間的共性或聯(lián)系來回答問題。在對設問進行了準確解讀后,就能助力學生快速準確找到答題方向和方法,實現(xiàn)精準答題。
2.創(chuàng)設活動,提升學生思維層次
SOLO分層在于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包括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從答題現(xiàn)狀看,大多數(shù)學生處于SOLO理論所劃分的二到三等級,需要教師指導以提升學生思維層次。教師應加強對SOLO分層賦分的解題指導,依托分層評價的標準,拓寬學生多元視角,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例如通過對前面列舉的2018年湖州卷26題第(3)小問等試題的分析,可以總結出SOLO分層解題過程(見圖2):
圖2
教師創(chuàng)設帶有綜合探究性的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而SOLO分層評價在中考中的運用,可以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這樣的活動。當然,旨在提升思維層次的活動應建立在活動主題明確、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適當引導的基礎上,只有這樣的活動才能切實體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運用。
例如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網(wǎng)絡生活新空間”的“拓展空間”任務:就網(wǎng)絡、使用網(wǎng)絡的目的和內(nèi)容、每周使用網(wǎng)絡時長等內(nèi)容,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開展調查,了解班級同學使用網(wǎng)絡的情況,并就存在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教師可以把上述教材中的活動作為前置性任務布置,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評價。通過“設計問卷—開展調查—得出結論—改進建議”這一過程,學生了解同學網(wǎng)絡使用的現(xiàn)狀,歸納獲取的信息,總結提出自己的觀點。加之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評價,組織學生通過自評互判等方式補充完善,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就能逐漸實現(xiàn)從單點思維到多點思維的轉換。最后要求學生根據(jù)調查結果和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撰寫以“合理利用網(wǎng)絡”為主題的小論文,梳理自己的觀點。這一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在完成一個大型的“SOLO分層評價”的任務,凸顯的是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維層次的提升。
此外,扎實地開展課堂辯論、小組討論、課堂演講等活動,都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實現(xiàn)知識的綜合運用。
3.拓展時事,培養(yǎng)學生多元視角
思辨開放的中考評價趨勢提示我們,課堂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多視角、深層次看待分析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時事熱點作為議題,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和社會實際的融合,讓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用課前5分鐘的時事熱點述評來延展課堂。熱點述評要求學生課前收集時事,在課堂上進行評述,評述要求如下:
述時事:敘述最近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者你感興趣的事件。
評時事:(1)他人看法,即當事人的說法、官方的立場、學者的看法、公眾的看法等;(2)個人看法,即對他人的看法你認同哪一個,為什么,你還有何不同看法。
這一方式對學生深入了解時事,學會信息的選擇與辨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課堂教學時,還可以把時政熱點由教師引導進行深度解讀,讓學生運用本堂課的知識進行分析與論證(見圖3)。
例如在講授經(jīng)濟全球化時引入“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資料,在講述人口問題時出示“人大代表要求全面放開生育政策”的建議內(nèi)容,引導學生采用上述流程進行解讀。俗話說“理不辯不明”,通過上述對時事的拓展解讀,幫助學生建立從感性到理性、從片面到全面、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路徑,從而實現(xiàn)學生多元的分析視角,讓道德與法治的學理在對時事拓展的思辨中得以明晰。
總之,“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教師在教學中把握中考試題的評價方式,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一定能夠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更有腳踏實地的素養(yǎng)提升,讓道德與法治課真正彰顯學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