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要:緊跟現(xiàn)代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變得越來越受重視。目前學校中的朗讀是比較枯燥乏味、機械化的,為了提升朗讀的現(xiàn)狀,探索朗讀的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方法;深入研究與探索
小學語文的朗讀是以課本為依托,通過老師有效的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提升學生的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反復朗讀一篇課文,能夠更深層次理解文章的含義與作者的寫作意圖,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至關重要。
一、小學語文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通常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對于朗讀沒有正規(guī)的指導,偶爾的朗讀會出現(xiàn)錯別字、語句不連貫、情感不豐富、喊讀等現(xiàn)象,只是將課文大聲的喊出來,而不能正確的將課文的含義表達出來。
目前小學語文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1.忽視對文章語感的分析
大部分老師針對文章具體內容的講解,更多的是重視詞句的理解,而忽視了學生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與感悟,不能將學生們帶入故事的情節(jié)中,只有融入到故事之中,才能體會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境,領悟到內容的真諦。一味的死記硬背,不理解文章內容、中心思想,死板的、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學生會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失去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成為機械式的讀書方法。
2.忽視學生的思考與反思
有的老師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如頭腦風暴討論法、小組合作法、集中學習法等,這種創(chuàng)新對于理解文章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一片課文沒有流暢的朗讀、正確的理解,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老師的有效指導,忽視學生的理解和反思,朗讀的目的不明確,導致學生不能帶感情朗讀,朗讀水平較差。目前,有兩種朗讀形式比較受歡迎。
(1)拉長調朗讀。常見于低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文時,雙眼直視課本,坐姿端正,拉長脖子,面紅耳赤,一字一詞拉長聲音喊讀,朗讀變成了喊字。這種朗讀方式有詞無字,有字無詞,缺乏語句連貫感。這是老師為了獲得整齊的讀書感而做出的要求,重分析輕閱讀,重形式輕閱讀,對朗讀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學生缺乏對文章的內在含義的理解,缺乏對整句的概念的理解,缺乏朗讀帶來的精神感應,所以拉長調朗讀就成了低年級學生的朗讀壯景。
(2)念經(jīng)式的哼讀。常見于高年級的學生中。這種朗讀聲音小速度快,節(jié)奏一直無變化,類似于和尚念經(jīng),嘴唇蠢蠢欲動,缺乏停頓、抑揚頓挫,一方面是不求質量只求速度,疏于研究朗讀的高深之處;另一方面老師缺乏指導,管理不嚴格所致。
以上兩種朗讀方式,是比較典型的。含糊不清,拉長調無節(jié)奏,成為標準朗讀的絆腳石,也是小學語文需要改進的地方。
二、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種
1.朗讀目的性不明確
學生朗讀課文是在老師的要求下進行的,沒有積極主動去朗讀,沒有用心去讀,沒有用情去讀,而是不過大腦的在念課文。大家輪流朗讀課文,看似很熱鬧,讀的很起勁,其實在沒有任何要求的條件下朗讀,在沒有任何指導中朗讀,在沒有任何課后鞏固的基礎上,這種朗讀沒有任何意義,這樣會導致學生心不在焉、得過且過,缺乏目的性的學習。
2.朗讀的時間不充足
小學課程每節(jié)課45分鐘的上課時間,學生的朗讀時間不足10分鐘,老師的講課提問環(huán)節(jié)大大擠掉了朗讀時間,朗讀練習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調查發(fā)現(xiàn)預習性的朗讀,老師要求學生課前通讀課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會通讀,大部分做不到。由于時間關系,課程馬上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朗讀就成為了課堂中的“過客”。
3.朗讀的范圍狹窄
課堂中不管是練習性的、檢查性的朗讀,老師通常選擇幾個尖子生,讀來讀去,仍然是這幾個人,其他的學生就是忠實的聽眾,這樣大部分學生不能參與朗讀,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那么朗讀的范圍就太狹窄了,對教學的質量又怎么能提升呢?
4.朗讀指導缺乏經(jīng)驗及技巧
朗讀的指導通常單調、生硬,老師的指導沒有要領,只是重視聲音形式,忽視內心的感覺,只重視表面上的技巧,忽視語言的含義。所以很多學生一遇到感情強烈的句子,就讀重音,把握不好抑揚頓挫,表達效果有偏差。較長的句子如何停頓,排比句如何換氣也是常見的問題,學生把長句讀成了破句,上氣不接下氣的,會說話不代表會讀話,讀的呆板、別扭,導致語言本身的表現(xiàn)能力被削弱了。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朗讀習慣、積極的學習興趣,結合他們的年齡及接受能力,發(fā)散思維,使他們的思維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朗讀的練習為此奠定重要的基礎。實踐證明,小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才能將感情、心境融入其中,與作者在思想上產(chǎn)生共鳴。
三、朗讀方法
改變朗讀方法及朗讀技巧,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通過朗讀幫助學生領略精妙之處,提高課文的理解能力及寫作能力,朗讀不光讀,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閱讀方法,才能讓朗讀變得富有感情,才能學會自主讀書、自我鍛煉,真正領會課文的情感與內涵。
四、朗讀的反饋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重要的基本功,是社交中的必備工具,讓學生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多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相結合。讓學生更多與課文中的內容反復斟酌,讀出體驗,讀出感悟,能夠形成一個與作者、與老師平等對話的局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語言興趣,發(fā)揮真正的老師引導力作用。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語文的教學離不開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真諦與內涵,小學語文的朗讀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只有不斷的實踐、練習、反饋,才能逐步提升朗讀水平,才能使小學生在學習語文中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語文的內涵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才能讓感情朗讀走得更深更遠。
參考文獻:
[1]學習語法與培養(yǎng)語感 ?訪呂叔湘先生[J].語文學習2015
[2]朱山普通話口語藝術[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201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 聽話和說話(第三冊)[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