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堯
【摘 要】詩歌鑒賞考查的重點是讀懂詩歌,并且有條理、有針對性地進行概括、分析、評價。詩歌是古代先民和文人墨客描繪日常生活和抒發(fā)內(nèi)心情思的文學樣式,內(nèi)容豐富駁雜。進行詩歌鑒賞,只存在解讀思路,思路以一條主線貫穿,細節(jié)部分可以根據(jù)文本的不同靈活變通;而不存在所謂“萬用模板”,堆砌術語、生吞活剝,是難以有效解讀詩歌的。如何“精確制導”,使“攻擊有效”,使得詩歌鑒賞中答題有效,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有效答題
不少同學甚至家長都有一種誤解,覺得完成語文的詩歌鑒賞就是“用答題模板去套”。而江蘇省2019年的《考試說明》中明確闡述了古代詩歌閱讀鑒賞的要求,主要指能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藝術技巧,評價古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等級為D。
熟悉解讀和答題思路的目的是讓我們把讀懂的內(nèi)容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僅僅是考查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全部。就好像在戰(zhàn)場上,雖然也吶喊著殺向敵陣,可如果是無目標、不精準的亂打一氣,攻擊就是“無效”的。
那么要怎么做到“精確制導”,使“攻擊有效”呢?將結合下面這道例題以及典范錯答進行分析。
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賣花聲
[宋]張舜民
樓上久踟躇。地遠身孤。擬將憔悴吊三閭。自是長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爛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滿平蕪。試問寒沙新到雁,應有來書。
題:“又看暝色滿平蕪”中“滿”字很有表現(xiàn)力,請簡要賞析。
學生作答:
滿,有充滿之意,形象生動地寫出暝色充滿平蕪的狀態(tài)。渲染了凄清的氛圍,情景交融,抒發(fā)了詩人的寂寞與凄涼,抒情委婉含蓄。
從答題思路來說,這個答案由“釋字”到“分析”,對于“滿”這個字的手法、情感、效果都進行了解讀,看起來思路是很完整的??墒?,這個答案卻沒有拿到分數(shù)。那么,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一、必須進行有效的內(nèi)容解讀
這位同學在作答時,首先答的是“滿,有充滿之意,形象生動地寫出暝色充滿平蕪的狀態(tài)?!边@一部分答案值得注意的有這樣幾點:
(一)精準關注詞性
煉字題的詞性解讀未必每次都要寫到答卷上,但是每次都必須去思考。因為不同的詞性,其意義、作用、效果都是不同的。形容詞是描寫對象的形、色、聲、光等特點,動詞是描摹對象的動作狀態(tài),副詞是限制修飾對象動作的狀態(tài)性質(zhì)等等。動與靜、明與暗、虛與實,且在古代漢語中還存在著“詞類活用”的情況,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到的內(nèi)容。
像“又看暝色滿平蕪”這句,傍晚時分暮色四合,這一景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近乎靜止。而從本句的語法角度來分析,“滿”在這里是動詞“充滿、布滿”之意,就讓接近靜止的狀態(tài)具有了動態(tài)的美感,使用“形象生動”這個效果術語就顯得不夠精準。
(二)精準指認內(nèi)容
所有的文學樣式都是人們?nèi)ケ磉_自我觀察和感受的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人們通過這些表達方式去記錄自己看到的世界,描寫觀察對象的特點,表達自己的愛憎喜惡,抒發(fā)自己的喜怒哀樂。
所以立足于“表達方式+寫作對象+對象特點”進行有效的內(nèi)容指認,是解讀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像“又看暝色滿平蕪”,回歸到整個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詞人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自己登樓之后看到的景象。
此外,在進行詩歌閱讀時應該明白,詩歌是凝練的文言語言,和現(xiàn)代漢語表達不一樣的詞句是要翻譯過來的。何為“暝色”?就是暮色,夜色;何為“平蕪”?就是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中選了宋代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逼渲幸蔡峒傲恕捌绞彙薄?/p>
這種需要翻譯過來的詩句關鍵詞,答成“寫出暝色充滿平蕪的狀態(tài)”,很明顯并沒有真正讀懂詞意。
(三)精準找到對象
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坝忠婈陨珴M平蕪”,這樣的景色是詞人登樓所看見的,這句詞最終要表達的對象,還是詞人自己,他要傳遞出自己此刻的狀態(tài)和心境。那么詞人是什么狀態(tài)呢?字不離句、句不離篇是解讀文本的基本原則,并且在閱讀時要隨時調(diào)動自己日常的積累。
“樓上久踟躇”,詞人登樓之后長久地徘徊逗留??v觀蘇教版課本中選錄的杜甫《登高》、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詩詞,古人登高登樓,或是詠史懷古,或是感時傷懷。也許是因為傷春悲秋,也許是因為年關佳節(jié),也許是因為家國身世。張舜民為何登樓?隨后他就回答了原因:“地遠身孤”。
在蘇教版必修四中選了李煜的《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又”字作為表時間頻率的副詞,常表達詞人面對時光流逝的苦悶與慨嘆。類似的如詩人謝枋得《慶全庵桃花》中寫“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宋亡后詩人只身隱居,多次堅拒元朝征召,“又”寫出了年復一年、時間推移,也強化了國家滅亡、自己避世隱居又一年的感慨。像“再”“還”“也”等副詞也有類似效果,這也是很多詞人共同的愁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張舜民對于時光流逝的悲嘆在于他被貶失意,想入廟堂報國而不能。
故而,結合這樣的三點,針對“滿”進行有效內(nèi)容解讀時的思路可以是這樣的:
滿,有“布滿”“充滿”之意(釋原意),動態(tài)地(詞性效果)表現(xiàn)了詞人傍晚時分登樓所見的夜色漸深、最終籠罩曠野的景象(語境意,對象①:景物)。
詞人年華空逝、報國無門(對象②:詞人)。
二、必須進行有效的內(nèi)容概括
能夠準確的解讀出詩詞的內(nèi)容,才只是第一步,到此刻為止,這些解讀內(nèi)容都還只是在大腦里或者草稿紙上,并沒有可以成為精確的答案。必須立足原文,靠船下篙,將自己解讀的內(nèi)容有效概括出來。像這位同學的答案中寫到“渲染了凄清的氛圍,情景交融,抒發(fā)了詩人的寂寞與凄涼,抒情委婉含蓄”,其中一些概括性詞語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
(一)精準概括景物特點
很多同學看到景物描寫,就知道景物描寫可以渲染氛圍、營造意境,然而難點在于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顛來倒去說的就是“凄涼、孤寂”。其實,可以從空間、季節(jié)、時間、色彩、聲響、冷暖、物象、虛實等幾個方面,多多積累各類意象,抓住景物的客觀特點和作者的主觀情感基調(diào)進行概括。
這句詞中,“暝色”是日暮時分,從下句“寒沙新到雁”可以看出此時已是秋季,秋天的傍晚涼意襲人,日暮斜陽這類意象又本含凄慘之感;而“平蕪”從空間上來說是闊大的,而“蕪”其字在古漢語中又常與蕭瑟、蕭條、蒼涼相連。結合到詞人此刻的狀態(tài),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句詞渲染營造意境氛圍時,側重了兩點:悲涼和蒼茫。
(二)精準概括情感特點
概括情感時,必須考慮到何人在何種情況下對某個對象有什么樣的情感。
通過對詞作中詞人的動作、神態(tài)的分析,已經(jīng)得知了詞人此刻的狀態(tài):遠謫異地流落江湖,忠而被貶仕途失意,思君戀國渴望實現(xiàn)抱負??墒沁@一切他有任何改變的力量嗎?
沒有。詞人自己說的很清楚:“爛醉且消除。不醉何如?!薄盃€醉”即大醉,且”即“暫且”,淺醉尚不行,要待大醉,喝到不省人事方能得片刻的消解。詞人定是終日醉酒,消磨時日,麻醉自己。不醉又能怎樣?志不得申,愁不得解。這是無可奈何,也是苦悶彷徨,亦是凄涼悲愴。
景悲,人更悲。景色正是此時詞人心境的底色。結合這樣兩點,可以將答案調(diào)整為:營造出蒼茫悲涼的氛圍,襯托出詩人年華空逝、報國無門的無奈苦悶、彷徨悲涼之情。
這里僅僅是通過煉字題,管中窺豹,來粗淺地分析了如何進行有效地詩歌內(nèi)容解讀從而使答題有效。詩歌鑒賞并不是枯燥的答題,它是我們通過對文本的仔細品讀、有效分析和精準概括,從而抽絲剝繭,貼近作者,聆聽跨越時空的心聲的過程。多讀、多思、多積累,詩歌鑒賞本應是一件很美的事。
【參考文獻】
[1]丁帆,楊九俊.唐詩宋詞選讀[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62
[2]吳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學史(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304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