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杰
【摘 要】作為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影響,不但可以激發(fā)同學對于鄉(xiāng)土地理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增加學生對于家鄉(xiāng)本土地理情況的了解。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真正得到運用,才是高中地理教學的真實目的。所以作為占有重要地位的鄉(xiāng)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鄉(xiāng)土地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1-0125-02
鄉(xiāng)土地理在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教材與實際鄉(xiāng)土地理情況的差異、高考地理科目考試范圍的限制、地域之間的差別性、教學應用僅限于書本、形式,缺乏實踐性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對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產生了極大影響,限制了鄉(xiāng)土地理的學習與發(fā)展。對此,身為教師應提升自身地理學科的精神素養(yǎng),對本土地理知識進行深入了解與學習。只有深入了解鄉(xiāng)土地理后,教師才能夠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靈活運用,并且傳授知識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傳播著鄉(xiāng)土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故土的歸屬感與熱愛之情。
一、鄉(xiāng)土地理進課堂的必要性
僅僅通過高中地理課本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課本中那些距離自身較為遙遠的實際案例,不利于學生形成直觀且深入的理解。這使學生在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中出現困難,學生們對于自己切身成長所在的周邊地點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官印象,所以如果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課堂中更多地融入鄉(xiāng)土地理的知識,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且深刻地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與運用,才可以讓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具體化,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快地掌握教材中的新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切實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結,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更要注重親身實踐的關鍵性。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時,要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對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給予更多關注,讓生活做導師,這在加強學生對原有課本知識的理解程度上,更能夠達到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及鍛煉學生探究精神的目的。除此之外,地理實踐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對家鄉(xiāng)的認知程度,培養(yǎng)學生愛家、愛國的高尚情懷。
二、鄉(xiāng)土地理融入地理課堂的具體策略
(一)利用案例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
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活動的范圍相對較小,對于課本中很多知識點與案例的理解都存在較強的局限性。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程度的匱乏,使學生很難將課堂所學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現象進行連結,最終導致學生局限于對課本知識的生搬硬套,不會變通。在這種條件下,需要教師結合當地的鄉(xiāng)土地理素材作為課堂案例,調動學生的感官印象對課本內容進行加深理解,更加直觀地理解課堂所學。這就要求地理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對本地的具體地理情況、氣候類型等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才可以靈活準確地應對課堂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
(二)引導學生實踐學習,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高中學習過程中,每一科都不能脫離實踐而空談理論。實踐學習是高中地理學科的關鍵學習方式之一,學生通過課堂所學知識、通過科學的方法對鄉(xiāng)土地理中存在的問題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通常來說,事件學習包含實地考察、親身實驗、小組討論、教師總結等步驟,在一系列科學嚴謹的時間學習中促進學生科學嚴謹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經考察,康縣經濟相對落后、工業(yè)發(fā)展水平相對不足、現存可開發(fā)資源較多、土地資源豐富、開發(fā)程度不足。康縣區(qū)域降水較少、山地面積廣闊、農業(yè)收益不足、導致城鄉(xiāng)差距越來越大,很多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導致大量土地閑置甚至荒廢,加工工業(yè)發(fā)展緩慢,產品附加值較低。在這個背景之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康縣農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前景做出分析,及時樹立正確的可持續(xù)觀念。
三、篩選高質量案例,編撰校本教材
我國地理情況復雜,情況多變,無法實現用一套教材總結各地的狀況,所以編撰一套高質量的校本教材,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師的校本研究能力,切實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鄉(xiāng)土地理的校本課程應當以康縣的具體情況為核心,主要內容包括人文環(huán)境與自然特征等與課程標準密切相關的資料,并隨著康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內容。校本教材的內容不但需要突出康縣的地方特色,喚醒學生對鄉(xiāng)土地理的學習欲望,培育愛家愛國的情懷。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地理課堂中必須融合鄉(xiāng)土地理的知識于其中.高度契合新背景下的時代發(fā)展需要。教師需要鍛煉自身素質,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實際生活緊密連結,讓學生切實領悟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激發(fā)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堅持適度原則,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地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不斷的學習中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行鍛煉,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儲備知識,培育出切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xiāng)土地理的實踐研究——以甘肅省康縣為例”(課題立項號:CJS[2018]CJHB 3094)成果。
參考文獻:
[1]章立中,庶談鄉(xiāng)土案例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卟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6).
(責編翁春梅)上接124頁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接下來很成功地把學生帶入本次課堂。小學生正處于好動的年齡階段,音樂不僅可以放松他們的心情,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快速地融入要學習的情景中,比如在學習《靜夜思》時,先給大家來段思鄉(xiāng)的曲子,在音樂當中感受意境,用理解去學習的方式進行授課。
與此同時,我以《靜夜思》為詞,再示范唱詩,當小學生融入意境之后,緊接著進行提問:“此時的你在想什么?做一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很積極地說出自己的思考,趁此機會,帶領大家進行思維擴散,快速融入文章的學習。
五、情境導入法
此情此景,講的就是情與景相呼應、相融合,通過情景導入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情景共鳴帶領學生深入地去學習課文,這種教學方式用得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聲音、圖像技術制作與文本相似的情境,用情感因素奠定課堂基調。在教學生學習《家》這節(jié)課時,我就采用了情境導入這種方式來進行,在開始授課前向同學們提了一個問題:“你理想狀態(tài)的家是什么樣子呀?可以和教師、同學們一起分享嗎?”同學們的答案也很有意思,有的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可以陪我一起看動畫片”,有的說“要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等等,把學生帶人家的溫暖中,等大家熱情高漲之后,馬上切入正題,讓大家一起大聲朗讀《家》,情境導入法可以很快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幫助他們快速地走進本節(jié)語文課堂。
六、結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幫助小學生克服那些容易造成偏科的因素,導語設計可以薦助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秀榮.試論小學語文課堂導語設計技巧[J]赤子,2018(15).
作者簡介:白亞同(1982.07-)男,漢族,甘肅省定西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責編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