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日東
摘 ?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多年,初中語文課堂變革仍不夠完全。語文課堂教學要在學生經(jīng)驗和語文學科邏輯之間尋求統(tǒng)一,從而走向整體和整合,并以問題驅動學習進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使問題任務的解決,尋求更廣泛意義上內容和形式的關聯(lián)性。
關鍵詞: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整體化;問題化;情境化
2001年,教育部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彈指間,新課改近20年,語文學科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教材的面貌、教師的教學行為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教學的任務也趨向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不過,課改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從當下初中語文課堂的現(xiàn)實看,真正在深度、廣度上觸及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做得還很不夠。教學內容上,很多還只是以單篇文章(主要是“教讀課文”)為載體,通過對一篇篇課文的精讀深究,以挖掘微言大義。教學形式上,“講授引領式”和“獨白式”(教師發(fā)起—學生回應—教師評價)還占主導地位,催生的大多是低階思維的學習結果。[1]
這顯然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 年)》(以下簡稱《綱要》)中的“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內容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等要求相去甚遠。
《綱要》指出,課程設置既要注重根據(jù)學生的經(jīng)驗組織教學內容,又要注重學科內在的邏輯。課程通過課堂教學得以實施,語文課堂教學要力求在學生經(jīng)驗和語文學科邏輯之間尋求統(tǒng)一,從而走向整體和整合,并以問題驅動學習進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使問題任務的解決,尋求更廣泛意義上內容和形式的關聯(lián)性。
一、整體化教學,促使認知多維遷移
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是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回歸到整體。碎片化的教學很難建立知識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可能形成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大多圍繞單篇課文作全面剖析,長此以往,學生視野狹窄,思維單一。所以,我們要通過內容的擴充建構起整體化的教學,帶領學生探尋更為廣闊的認知空間。比如教材中有不少節(jié)選的文章,如果將這一“碎片”比作一個原點,那么整本書甚至到這個作家的系列作品,就像一個大圓。學生只有建立起對這個圓的整體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圓心(節(jié)選課文)的特殊價值。請看《孤獨之旅》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表1):
3.走近作家作品:曹文軒系列小說為什么被稱為“純美小說”? ]
節(jié)選的課文《孤獨之旅》沒有涉及杜小康放鴨之旅的緣起、快速成長的前后原因以及最終的人生走向。學生無法完全感知杜小康由恐慌到堅強的復雜轉變,也無法得知曹文軒塑造這個少年的深意。這樣的小說閱讀教學“得來終覺淺”,因為讀者和杜小康之間隔了太多的因果。而基于作家系列作品的閱讀教學,從《草房子》中的人物導入,由“杜小康是從______走出來的”的主問題驅動,追問“在杜小康身上能看到誰的影子”,喚起對其他角色的比較,再到作家的系列作品,讓學生明白作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此外,學生從課前略讀《草房子》《青銅葵花》等作家系列作品,到課上精讀《孤獨之旅》,這是一個由“一本書”到“一系列書”再回到“一篇課文”的循環(huán)閱讀,學生的理解由“圓心”開闊到“大圓”。這種“走一個來回”的系列閱讀,幫助學生對作品形成一個整體認識。
經(jīng)典的教讀課文自然值得深入解讀,而將節(jié)選(或選篇)的文章和整本書結合,將一篇文章和作家的系列作品結合,將單篇課文和單元的其他課文整合,有助于學生獲得對“篇”的全面解讀。這樣的學習,促使學生在認知上形成多向遷移,在思維上獲得多維發(fā)展。
二、問題化教學,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學習”應該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不斷深化學習,又在解決問題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掌握話語權,學生的話語權被限制,導致真實問題容易被掩蓋。
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變革,要依靠真實的問題化學習。從傳統(tǒng)講授中心的課堂轉變?yōu)閷W習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就是問題化學習。因為問題化學習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并使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讓學生在對問題的追尋中找到知識之間的橫縱聯(lián)系,進而讓真實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教授的過程)發(fā)生。這樣,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也是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請看《世說新語》教學的任務單:
《世說新語》任務單
【世說】之事:請你摘抄令你印象深刻的三則故事。
【世說】之人:推選出《世說新語》里的“最人物”。
要求:1.通過幾篇文章讀一個人物,全面解讀他的個性特點;2.對被解讀人物作一個綜合評價,選出“最”人物。
【世說】之門:
探究一:讀《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探究魏晉時期的審美標準。
探究二:讀《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發(fā)現(xiàn)任誕的表現(xiàn)有哪些,任誕的背后有什么。
探究三: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門,意思是 ? ? ? ? ? ? ?。
【世說】之家族:《世說新語》之氏族比拼: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
從任務單可以看到,教師通過一個個問題驅動學生學習,設置的學習方式有摘抄、推選、評價、探究、比較等,旨在讓學生通過圍繞學習目標的多類型的任務,展開多種方式的學習。這種從“言語中心的課堂”向“任務中心的課堂”的轉變,其實就是從關注“教”向關注“學”的遷移,是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
傳統(tǒng)的“接力問答式”課堂中,教師借“問答”的形式將學習內容一點點引發(fā)、展開,并呈現(xiàn)出來。學生實現(xiàn)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聽中思考”與“聽中接受”。這樣的課堂只不過為“學習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學生學習是否真正發(fā)生,似乎被忽視。[2]以問題(或任務)為核心的課堂,將問題擺在學生面前,以具體的任務促使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三、情境化教學,使學習和生活接軌
在以問題(或任務)為核心的課堂教學中,為了促使問題的解決,“情境”有著非同凡響的價值意義。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學過的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很難建立起聯(lián)系,很大原因是教學過程缺少真實的情境,只是把知識符號化。
關于問題和情境,首都師范大學蔡可老師這樣闡述:“一個問題產(chǎn)生于一個活著的人,他有一個目標但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之時,每當他不能通過簡單的行動從一種情境達到另一種需要的情境時,就要求助于思考——這種思考的任務是設計某種行動,這種行動能使其從當前的情境達到需要的情境。”[3]
如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的演講“活動·探究”單元,共有三個教學任務:一是把握演講詞的特點;二是學習演講稿的寫法;三是舉辦演講比賽。為解決“舉辦演講比賽”這個問題,有教師將演講與當下的“疫情”進行接軌:
錄制一個微演講視頻,鼓舞啟迪在疫情中的各群體,并在班級釘釘群舉辦線上“微演講視頻評選活動”,優(yōu)秀的作品將有機會參加區(qū)“寒假,我的語文生活”成果作品展。
這樣,學生的學習活動就在疫情情境下真實開展。學生活動的設計如表2所示:
學習活動 學會演講 單元起始課;演講的針對性;演講詞的主體;演講詞的語言;撰寫演講稿 針對疫情下的現(xiàn)象發(fā)表演講 面對疫情中的特殊群體,如何進行激勵性演講;疫情之下有各種“聲音”,你怎么看;疫情中的觸發(fā)和思考,用多種修辭描繪;父母要出門,請勸說要戴口罩;錄制微演講,鼓舞疫情中的人們 ]
整個教學活動在真實情境下展開,課堂教學由問題推進和驅動,學生為更好地完成任務,必須主動學習相關的演講知識,逐步完成一個個任務,這樣課堂轉變?yōu)樘骄渴綄W習,學生就有了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這正是《綱要》強調的“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的聯(lián)系,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教學需要情境,但不能停留于“應景”,而應該用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良好的學習體驗,構建完整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并在學習和實踐中解決問題,讓語文學習真正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譚軼斌.語文課堂變革:走向學生經(jīng)驗和學科邏輯的整合[J].語文學習,2018(11):23.
[2]張豐.課堂變革:從“對話中心的課堂”到“任務中心的課堂”[J].浙江教學研究,2011(5):6.
[3]蔡可.從“問題思考”到“任務解決”——聚焦有質量的語文學習[J].語文學習,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