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莉
摘 ? 要:對“何事于仁”一句,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論語〉選讀》的不同版本,給出了兩種解釋:一種是解釋為“何止于仁呢”,并且對“事”單獨作了注釋;一種是解釋為“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且取消了對“事”的單獨作注。參看歷代研究者的解釋可知,“何事于仁”解釋為“何止于仁”更為妥當(dāng),因為它體現(xiàn)了“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也使孔子引導(dǎo)子貢實踐“仁”有了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古文注解;《〈論語〉選讀》;“何事于仁”
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論語〉選讀》(語文出版社)的第五課《仁者愛人》選錄了《論語》中《雍也第六》篇的第30章: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對其中的“何事于仁”,教材的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解釋。2005年7月的第1版(第23頁)和2007年6月的第2版(第23頁)的解釋都是“何止于仁呢”,并且對“事”單獨作了注釋:“止,僅?!倍?010年6月的第3版(第23頁)則解釋為“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并且取消了對“事”的單獨作注。這兩種解釋,意義差距比較大,給一線的語文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那么,“何事于仁”究竟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讓我們參看歷代研究者的解釋。
第一類:對句子釋義,未單獨對“事”作注。
以理學(xué)的集大成者著稱于世的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四書集注》對此句作如下注:“言此何止于仁,必也圣人能之乎。則雖堯舜之圣,其心猶有所不足于此也?!盵1]111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不止是仁,必定是圣人才能做得到;即便圣如堯舜,也是心有所不足。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對“何事于仁”的解釋是:“哪里僅是仁道!”[2]李澤厚先生在《論語今讀》中的解釋是“這哪里只是仁”[3]119;以姜亮夫先生為學(xué)術(shù)顧問的《論語直解》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何止是至于仁呢”[4];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的解釋是“此猶謂非仁之事,孔子非謂博施濟眾非仁,乃謂其事非僅于仁而可能”,解釋為“這哪里是仁的事”[5]。
上述歷代著名研究者均未對“事”單獨作注,而是對“何事于仁”加以釋義,意義趨同:何止于仁。
第二類:單獨解釋“事”。
孫欽善先生的《論語注譯》對“事”作如下注:“同‘倳,置。”對句子的解釋是:“怎么可限止在仁上呢?”[6]109
李零先生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中是這樣解說的:“其實,‘事有立于某種位置,即今語所謂定位的含義。這里說,‘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止是‘仁,如果一定要講它到底算什么,那也是‘圣?!盵7]140
這兩位研究者對“事”的解釋也基本一致:立于某種位置、置于某種位置。
參閱《古代漢語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對“事”的解釋,沒有“止,僅”這一個義項。
由此可以看出,“事”單獨注為“止,僅”確實不妥,教材取消這一注釋是比較嚴(yán)謹(jǐn)?shù)淖龇ā?/p>
那么,取消了對“事”的單獨作注后,教材將“何事于仁”解釋為“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是否妥當(dāng)?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從語境中探尋句子的意義指向。
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貢為何有此一問呢?
子貢善于辭令,是辦外交、做買賣的好手。朱熹《四書集注》引《呂氏春秋》的觀點,認(rèn)為“子貢有志于仁,徒事高遠(yuǎn),未知其方”[1]111。該如何做到“仁”呢?子貢想:如果能廣博施與,普遍救濟,一定符合老師所說的“仁”吧? 于是,有此一問。
孔子的回答,很有意味,似乎在褒揚,實則并未肯定他的觀點。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老師說,那必定是圣的境界了啊,即便圣帝明王如堯舜也犯難啊??鬃拥囊馑际牵迂暤睦硐胩吡?,是很難做到的。正如孫欽善先生在《論語注譯》中所說的:“由本章可知,孔子認(rèn)為仁只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同情和施恩,并不是博愛大眾,普施廣濟。如果是后者,那已達到了圣,不僅有修養(yǎng)的君子做不到,就連圣人如堯舜之類做起來也感到為難?!盵6]109
孔子在這里比較明顯地表達出“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正如李零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中指出的:“‘圣是更高的境界,就連堯、舜,他們想要做到這一點,都很頭疼?!盵7]140李澤厚先生在《論語今讀》中則評論得更細(xì):“《論語》全書大都說‘仁大于高于其他范疇,如大于高于禮、義、忠、信、親、莊、敬、恭等等。唯獨此處提出更大更高的‘圣的范疇。這恰好說明,‘仁主要是指一種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圣則因包括外在功業(yè)的整個客觀成就,所以‘大于仁?!盵3]120
孔子并未否定子貢對“仁”的追求,只是覺得他的理想太高遠(yuǎn),不好落地。于是,孔子告訴子貢,要實踐仁,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能從自身做起,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孔門學(xué)問中仁的應(yīng)用,是推己及人,想著自己利益的時候,也替別人的利益著想;擴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路就是這樣開始走的。”[8]
由此分析,筆者認(rèn)為,“何事于仁”解釋為“何止于仁”更為妥當(dāng),因為它體現(xiàn)了“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也使孔子引導(dǎo)子貢實踐“仁”有了基礎(chǔ)。而教材中解釋為“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則似有不妥,因為這樣解釋否定了子貢對于“仁”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5.
[3]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9.
[4]崔富章.論語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49.
[5]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149.
[6]孫欽善.論語注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7]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8]南懷瑾.論語別裁[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