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
[摘? ? ? ? ? ?要]? 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學內容區(qū)別于本科教學,不是單純教授知識,而是立足于就業(yè)崗位,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未來行業(yè)中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英語語言教學與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有效結合,這就需要在課堂上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取向,有針對性地強化技能訓練,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將能力本位專業(yè)課程轉化為就業(yè)導向課程,為獨立學院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大的就業(yè)發(fā)展空間,打造富有人氣的獨立學院英語課堂,讓每位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關? ? 鍵? ?詞]? 課程目標取向;英語課堂;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49-0012-02
大學英語課是大學階段重要的必修課,隨著中國世界地位的上升,僅學好一門外語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祖國發(fā)展的需要。一些高校除了在原有的雙語教學的基礎上,又逐漸增設多語種科目,比如,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泰語、韓語等,來更好地為與世界各國發(fā)展溝通儲備力量。但無論什么語言,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系統(tǒng)的教學大綱,來指引該語言體系前進的方向。課程目標是每一門課的基礎之石,同時也是指導該門課程的大綱。如何有效設定課程目標,服務于語言課程的發(fā)展需要,是大學英語教研體系多年來一直探究的道路。大學英語變成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載體,一些學生在大學學習英語似乎就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嚴重忽視了英語語言交流、溝通應用的本質目標。一些學生即使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仍舊存在不懂表達、交流費勁的情況。甚至到外企工作以后,重新再次學習英語。那么如何在大學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建立一種語言即用的課程目標,讓學生能夠結合本專業(yè)的知識把英語真正地使用起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美國舒伯特的課程目標取向概念
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將課程目標的形式取向分為四種類型,即普遍性目標、行為性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xiàn)性目標。
(一)普遍性目標
普遍性目標是基于經驗、哲學觀、意識形態(tài)或社會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則。是課程與教學領域中的一般性、規(guī)范性的指導方針,也是高校英語課程通識大綱設計的根本參考與體現(xiàn)。
(二)行為性目標
行為性目標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的形式加以陳述的課程目標,它表明課程過程結束后學生自身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與一些相對簡單的目標的達成是有益的。
(三)生成性目標
生成性目標是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它是問題解決的結果,是人的經驗生長的內在要求。杜威的“教育即生長”是生成性目標提出的萌芽,該目標是教育經驗總結,目的是促進學生成長。
(四)表現(xiàn)性目標
表現(xiàn)性目標是指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的個性化表現(xiàn),它追求多元性而不是同質性。其特征是個性化、開放性。
二、美國舒伯特的課程目標取向在獨立學院英語課堂中的實踐研究
(一)研究目的
將美國舒伯特的課程目標取向試用在獨立學院英語課堂中,力求達到有效提高學習質量,樹立人人有才、個個成才的教育人才觀,追求學生樂于學、教師樂于教、社會樂于用的教育目標,從而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雙贏。
(二)研究主題
獨立學院學生英語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將美國舒伯特的四個課程目標取向投放到大學英語課程設計中,融合單元模塊教學目標,挖掘學生隱性的能力,針對性地提高,將學生顯性的專業(yè)技能知識和隱性的核心能力培養(yǎng)有機融合。設計出適合于獨立學院學生不同專業(yè)的英語課程目標與教案,并進行實踐研究。
(三)研究內容
普遍性目標取向,是課程領域一般性、規(guī)范性的指導方針,其特點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則和課程目標等同起來,它對各門學科都有普遍的指導價值。那么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可以傳承以往的四、六級考試內容的輸入,但在設計教學時,要適當?shù)仃P聯(lián)學生本專業(yè)的學情,讓學生感覺到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而是要掌握該語言而學習。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大學一年級階段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由于英語基礎薄弱,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和知識目標的難度加大,就會出現(xiàn)學習興趣的喪失和積極性的減弱,那么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以挖掘學生語言學習的潛能、發(fā)展其學習的個性化模式,設計出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英語課堂活動,達成獨立學院英語教學的普遍性目標。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雖然整本書的選材富有時代氣息,體現(xiàn)思辨性和人文性,但結合本校該專業(yè)的具體情況,設計出適合該專業(yè)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教案,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從本專業(yè)的視角進行課文的思辨分析及拓展練習。
行為性目標取向,在當下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突飛猛進的今天,該目標取向可設定為“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方式來實現(xiàn)該課程目標,并且該課程目標設定后,學生會通過自身的行為來闡釋該課程目標達到的效果。比如酒店管理專業(yè)的英語,結合我??梢酝ㄟ^酒店實務操作來夯實酒店服務類的英語詞匯;旅游管理專業(yè)的英語,可以通過導游詞來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通過創(chuàng)建全新的Unipus高校外語教學平臺,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立體的教學環(huán)境和便捷的教學管理功能,選擇線上、線下或混合教學的模式。外研隨身學App等移動教學工具優(yōu)化了教學體驗,可以讓學生通過此方式利用零碎時間,主動自主地學習導游詞,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形成小組互動監(jiān)模平臺,促進學生向自主、個性化學習的方向發(fā)展。
生成性目標取向,是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經驗和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習者的完整人格和自主能力的生成過程。這一類課程目標取向,趨于在動態(tài)中不斷完善。因此,根據其自身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個性選擇的教育,最終形成目標。在職業(yè)情境中進行實踐,設定任務,從學生本專業(yè)的知識特點出發(fā),整合英語單元模塊教學內容,模擬情境教學,讓學生邊學、邊完成教學任務,形成本專業(yè)知識能力與企業(yè)崗位技能相適應的要求。比如,航空空乘專業(yè)、高鐵乘務專業(yè)的英語,需要在真實語境中模擬訓練,點餐、機艙內廣播播報、歡迎詞、旅客需求應答語、緊急情況處理等。
表現(xiàn)性目標取向追求學習者在真實教學情境中個性學習的表現(xiàn),呈現(xiàn)多元性學習特點??梢越Y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1983、1993、1999)和托馬斯·阿姆斯特朗(Thomas Armstrong)(1993、1994)的多元智能來調整我校的英語教學。采用豐富多樣的練習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根據旅游學院學生的特點,設計遵循旅游專業(yè)語言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線上與線下結合,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輸入與輸出相結合,有技巧地設定每個單元的單項技能訓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及跨文化交際意識,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中西文化,提高翻譯差異性的批判性思維,形成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的交際能力。
(四)研究方法及對象
以我校旅游管理專業(yè)2019級學生(24名)和人工智能學院2019級學生(26名)作為實踐研究對象,使用的教材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通過調查問卷以及訪談的方式進行分析,從普遍性目標、行為性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xiàn)性目標四個方面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并把教學設計投入課堂當中。教學手段上體現(xiàn)教學的立體化、個性化與現(xiàn)代科技化。全面使用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微課導入新課、翻轉課堂模式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鼓勵學生多研究、多討論、多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觀察教學效果,測試學習結果,最后對教學成果進行評估及反思。
(五)研究結果討論
為檢測教學課程目標試用的效果,我們采取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數(shù)據分析。實驗時間為8周,講解了《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兩個單元的內容,實驗前,兩組均接受前測,而后,實驗組用舒伯特課程目標取向的教學設計大綱進行授課,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的課程目標進行授課。在實驗結束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接受后測。
從測試結果來看,實驗組的學生在前兩個單元的語言掌握上、練習完成情況上、口語表達上都要優(yōu)于對照組。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發(fā)現(xiàn)自我的過程中,實驗組能夠更好地對每一個單元的話題設立、教學目標、情感價值觀有更好的理解。并能夠辯證分析,自覺培養(yǎng)自己的本專業(yè)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線上及線下相融合能更加自主地完成主題內容、詞匯分布和練習形成的難度遞進。
行為性目標取向的課堂融入非常成功,學生能夠積極完成Unipus教學平臺上的個人作業(yè)、小組作業(yè)及單元測試,還自覺查閱試題庫里四、六級題型,比如聽力、閱讀、詞匯等方面,并完成在線測試,并根據平臺在線批改結果,及時校正。
常規(guī)教學班級,在線平臺使用上沒有實驗班級積極,缺乏自覺性,還處于教師引導、學生跟隨的狀態(tài)。表現(xiàn)性目標取向在旅游專業(yè),尤其會展方向的學生來說,效果最佳。旅游會展的學生能夠結合單元話題和本專業(yè)的特點設計Poster,比如Unit 3 Digital campus,學生能夠通過在線平臺分享所設計的數(shù)字校園平面圖、方位布置,框架模式設計得要比人工智能學院學生的方案更翔實。
(六)研究反思
本研究受測的學生及專業(yè)具有局限性,教學設計是從該受測學科知識傳遞與發(fā)展的需要中推導出的課程目標。該教學設計盡量滿足了受測專業(yè)學生對自然科學(描述性知識)、社會科學(規(guī)范性或策略性知識)和人文科學(反思性知識)的需要,但并不代表這次教學設計會很成功地試用于其他專業(yè)。如何設定與各個專業(yè)相結合的英語教學體系及課程大綱,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艾倫·C·奧恩斯坦,弗朗西斯·P·漢金斯.課程論基礎、原理和問題(第五版)英文影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鐘啟泉.現(xiàn)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