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霞
【摘 要】目的:分析異丙酚、瑞芬太尼不同給藥方式給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反應帶來的影響。方法:抽選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以異丙酚、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的80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回顧分析其基本資料,以給藥方式的不同為分組依據,將其分入給予傳統(tǒng)恒速的對照組、給予血漿靶控輸注的研究組,每組40例。組間對比麻醉時間、術后蘇醒拔管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研究組的術后蘇醒拔管時間比對照組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麻醉時間與對照組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應以血漿靶控輸注方式使用異丙酚、瑞芬太尼。不僅麻醉時間與傳統(tǒng)的恒速輸注給藥方式相近,其術后蘇醒拔管時間更短,不良反應發(fā)生也更少。
【關鍵詞】異丙酚;瑞芬太尼;給藥方式;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麻醉效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61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介入治療是現階段神經外科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在手術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既要保證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也要保證充分的制動,瑞芬太尼與異丙酚均是短效靜脈麻醉劑的代表性藥物,非常適合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中應用。持續(xù)靜脈輸注是最常見的給藥方式,其可以分為傳統(tǒng)的恒速輸注、根據血漿濃度采取靶控輸注等。本文抽選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以異丙酚、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的80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試分析異丙酚、瑞芬太尼不同給藥方式給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反應帶來的影響。
1 方法及資料
1.1 患者資料
抽選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以異丙酚、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的80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回顧分析其基本資料,以給藥方式的不同為分組依據,將其分入對照組、研究組,每組40例。研究組:男/女:18例/22例;年齡19歲~67歲,平均(43.87±9.11)歲。對照組:男/女:22例/18例;年齡20歲~66歲,平均(43.66±9.23)歲。比較平均年齡、性別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可采取統(tǒng)計學對比。
1.2 方法
麻醉誘導:研究組采取血漿靶控輸注,瑞芬太尼、異丙酚的靶控濃度分別為4μg/mL、2mg/mL;對照組采取恒速輸注,二者的用量分別為2~3μg/kg、1.5~2mg/kg。待入睡后,兩組均靜脈注射100μg/kg的維庫溴銨,行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為患者控制呼吸。
麻醉維持:研究組采取血漿靶控輸注,瑞芬太尼、異丙酚的靶控濃度分別為4~5mg/L、2~3g/L;對照組以微量泵不間斷地將12~15μg/kg/h瑞芬太尼、3~4mg/kg/h異丙酚泵入患者體內。
術中做好肌松情況的監(jiān)測,適時調整輸注速度,術前5分鐘停用異丙酚,術畢停用瑞芬太尼。
1.3 觀察指標
組間對比麻醉時間、術后蘇醒拔管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在17.0版本的SPSS統(tǒng)計學軟件中對比臨床數據,計量數據及計數資料分別以()與n(%)形式表示,檢驗方式則為t和χ2值,若統(tǒng)計學計算結果為P<0.05,則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麻醉起效時間、術后蘇醒拔管時間
研究組的術后蘇醒拔管時間比對照組短,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麻醉時間與對照組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2.2 不良反應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比對照組的20%低得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 討論
相較于傳統(tǒng)的夾閉術,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可以避免顱內動脈瘤患者術中發(fā)生損傷,降低其圍手術期面臨的風險,使患者具有更好的預后結果,但是這種術法對操作技術有較高的要求,術中需要精確定位,手術耗時較長,患者也需要長時間進行制動,因此全麻是患者最常見的麻醉方式。麻醉誘導迅速、麻醉維持期間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術后蘇醒快、患者可以得到有效制動,是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介入手術的主要麻醉要求[1]。瑞芬太尼與異丙酚因見效快、不良反應少而常被應用于該手術,但不同給藥方式會對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為對照組、研究組分別采取了恒速輸注、血漿靶控輸注兩種給藥方式,從結果可知,研究組的術后蘇醒拔管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2.5%vs20%),麻醉時間與對照組相近(P>0.05),可見血漿靶控輸注同樣麻醉效果顯著且安全性更高。其原因主要是,恒速輸注耗時較長,給藥劑量不夠準確[2];而血漿靶控輸注基于患者的體重、性別、麻醉藥的藥效和藥動力學進行輸注,在用藥劑量上更加準確和可控[3]。
結語:
臨床應為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選擇血漿靶控輸注的方式使用異丙酚、瑞芬太尼,不僅可以獲得相近的麻醉時間,還可以獲得更少的不良反應和更短的術后蘇醒拔管時間。
參考文獻
[1] 劉彩霞.不同麻醉方式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麻醉效果比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8,24(06):69-71.
[2] 常洪玲.瑞芬太尼聯合異丙酚用于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的麻醉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7,29(04):38-40.
[3] 杜雪江,石海霞,胡雅娟,等.異丙酚和瑞芬太尼不同給藥方式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麻醉效果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yī)學,2016,44(09):1176-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