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巧玉
【摘 要】目的 探討分析不同護理模式和輸液部位在兒科應用靜脈留置針輸液中的影響及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來我院兒科住院并輸液的300例患兒作為觀察對象,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優(yōu)質護理模式,對兩組患者均隨機選擇輸液部位,比較兩組患兒的一針穿刺成功率、平均留置時長、護理滿意度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等。結果 試驗組相比于對照組在一針穿刺成功率、平均留置時長、護理滿意度等方面明顯偏高,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方面明顯偏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頭部穿刺相比于足背穿刺一針穿刺成功率、平均留置時長、護理滿意度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頭部穿刺相比足背穿刺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兒科應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過程中給予患兒及其家屬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能夠有效的提高一針穿刺成功率,增加留置針預留時長,減少患兒因穿刺和輸液造成并發(fā)癥的產生,提高患者對醫(yī)護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優(yōu)質護理,靜脈輸液,靜脈留置針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靜脈輸液是兒科臨床治療過程中常用的給藥方式。由于該類患者多為低齡兒童,依從性和自控能力均較弱,對靜脈穿刺具有強烈的抵抗性[1]。加上家屬的焦慮情緒等因素,對護理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對兒科中進行靜脈穿刺操作的護理人員的技術和心理素質要求均較高[2]。靜脈留置針是兒科臨床中最為常用的給藥方式。但由于留置針的留置時間較長,存在發(fā)生穿刺部位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可能,因此加強對患兒靜脈留置針的護理便成為兒科護理中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3]。本研究通過對在我院兒科就診的300例輸液患兒分組護理觀察,探討分析不同護理模式和輸液部位在兒科應用靜脈留置針輸液中的影響及效果。現報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來我院兒科住院并需輸液的30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76例,女74例,年齡1.1-3.4歲,平均年齡為(2.11±7.5)歲;觀察組男75例,女75例,年齡1.0-3.3歲,平均年齡為(2.21±8.4)歲。兩組患兒身體狀況及病史等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兒進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并對每組再次進行隨機分組,分為頭皮部靜脈留置組和足背靜脈留置組。對照組患兒均給予常規(guī)靜脈穿刺護理,包括對患兒進行皮試及體征監(jiān)測,穿刺前進行消毒,穿刺后固定等。試驗組患兒均給予優(yōu)質護理干預,具體規(guī)程如下:(1)與患兒及家屬溝通,了解患兒特點、靜脈穿刺史。以溫柔的語氣給患兒溝通并溫柔的撫觸,減少患兒的緊張和恐懼。執(zhí)行穿刺的護士增加跟患兒的接觸次數,建立熟悉度,消除陌生感增加認同感,保持患兒良好的狀態(tài)。(2)幫助家屬消除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了解患兒病情、治療方法,靜脈穿刺時注意事以及配合方法等。(3)在病房內播放兒童喜歡的動畫、兒歌等患兒喜歡的影視資料,并降低病房內其他噪音的影響。(4)穿刺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不定時的觀察患兒留置針情況并進行護理和消毒,更換紗布,記錄紅腫熱痛等現象。(5)針對頭部穿刺的患兒,穿刺完成后用輸液網對患兒進行固定,避免患兒手部撕扯造成留置針的污染或脫出。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的一針穿刺成功率、平均留置時長、護理滿意度及不良事件(皮下淤血、靜脈炎、針頭脫出等)發(fā)生率等。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結果數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一針穿刺成功率及不良事件比較 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一針穿刺成功率方面明顯偏高,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方面明顯偏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部穿刺相比于足背部穿刺一針穿刺成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部穿刺相比足背穿刺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留置時間及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在平均留置時間、護理滿意度等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頭部穿刺相比于足背穿刺平均留置時長、護理滿意度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兒科患兒年齡較小且身體虛弱,穿刺過程中極易出現恐懼和抵觸的情緒,依從性較差,加上患兒生病導致的家屬的焦慮等情緒的影響,在兒科的穿刺過程中有著較大的挑戰(zhàn)[4]。在兒科臨床中除了給予優(yōu)質的護理關懷和細心照顧以外,還應對穿刺的部位進行相應的選擇,針對年齡較小的患者一般采用頭部靜脈或者足背靜脈進行靜脈留置針的穿刺[5]。本次研究表明給予患兒優(yōu)質護理服務組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在頭部穿刺時的一針穿刺成功率、留置時間和護理滿意度均較足背穿刺時較低。一針穿刺成功率低可能和穿刺時需要家屬配合包住患兒的頭部且患兒能夠清楚的看到護士的穿刺操作,給患兒造成較大的恐慌,而產生的反抗動作造成的。留置時間較短應和患兒手的撕扯有關,而護理滿意度低跟患兒的一針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時間均有關系。
總之,對兒科患兒在輸液時不僅應給予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來還應采取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來提高一針穿刺成功率、留置時間和護理滿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陳瑞燕,劉麗容,董曉云.優(yōu)質護理在兒內科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9,17(12):119-120.
[2] 趙峰.兒內科護理用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17):261-262.
[3] 張高敏.靜脈留置針在兒內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35):247+254.
[4] 鄧蕾.靜脈留置針在兒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S2):157-159.
[5] 劉志玲.兒內科臨床護理中靜脈留置針的應用分析[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6(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