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萍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根基。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位良師。父親和母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承擔著各自不同的責任與義務,其中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母親的性格、脾氣、愛好等都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常言道,一位母親會影響一個家庭的三代人。優(yōu)秀的母親,會讓整個家庭充滿愛與溫馨。
關鍵詞:母親;家庭教育;作用
現(xiàn)今家庭教育中母親的表現(xiàn)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了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家長的我們就需要了解其中的作用。母親是孩子成長的風向標,她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最終發(fā)展。如何成為孩子希望的合格、理想的媽媽,如何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幫助到她的媽媽,值得我們去探究。本文作者將在這一方面自己的些許感受作以闡述。
一、做一位樂觀豁達的母親
人們常說孩子是家庭的復制品。父母的一舉一動將會復制給自己的孩子。如果母親每天回家都帶著一身牢騷、怨天尤人,孩子自然也會變得悲觀厭世;如果母親每天回家都帶著滿滿的笑容,孩子自然也會成為一個樂觀愛笑的寶貝。
小王是一位工作能力很強的母親。在單位每個人都夸她是一把能手。單位的大事小事她都能應付自如??墒腔氐郊伊?,她就躺在床上,等待開飯。老公時常會埋怨她,不懂得體貼。每次兩人開戰(zhàn)時,她都會憤憤不平,都會把單位的氣全部撒在家里。孩子時常會聽到他們的吵架。每當聽到時,孩子就會躲在房間一個人哭泣。這種事情頻頻發(fā)生,帶給孩子的傷害也越來越大。孩子也開始愛生氣,一生氣就打碎東西。同時,孩子也不愿意敞開心扉對父母說這說那。孩子的內心世界越來越灰暗。
慶幸的是,孩子父母意外接觸了心理學。他們開始嘗試改正自己在家里不好表現(xiàn)。日復一日,家里的那份恬靜再次來到,那份開心快樂再次來到。每每看到他們的合影,讓人心里無比開心快樂。愿這份樂觀豁達伴孩子一生。
二、做一位靜待花開的媽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是家里幸福的根源??墒遣⒉皇敲恳恢晷∶缍寄艹蔀閰⑻齑髽?。很多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愛與賞識。我們不能強求每個孩子都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家長希望的樣子。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那一片天地。我們要靜待花開。
小李家生了一對雙胞胎。年幼時,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做事很快,另一個則差強人意。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越來越大,他們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他們的父母則更是憂心那個發(fā)育相對滯后的寶貝。他們選擇適合兩個孩子不同的事物,供他們玩耍和學習。針對孩子的問題,他們從各種渠道學習如何幫助孩子快樂成長。他們常說,他們倆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
是啊,在父母的眼里,即使每個孩子有不同,但每一個孩子都是他們的天使。他們不強求兩個孩子必須一樣。他們選擇適合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選擇適合孩子發(fā)展的環(huán)境。他們在靜待花開……
三、做一位不屑攀比的母親
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們的家長已經(jīng)習慣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進行攀比。從孩子的吃穿用度,一直到孩子上學時的成績。更有甚者,還會拿孩子的一言一行等進行比較。
家長在孩子面前進行學習等的攀比,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為目標奮斗的動力??墒?,這樣的攀比,對孩子成長有效果嗎?我們的家長不妨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不但得不到激勵,更多的是讓孩子感到失敗。他們會認為在家長的眼里他們就是比別人差,他們永遠得不到家長的肯定。如果孩子的內心一直得不到家長的肯定,他們會放棄自己。他們會在心底告訴對自己說,你不行。長此以往,孩子的人生將充滿黑暗。他也會沒有快樂,更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他們擁有自己的長處。也許他真的不擅長學習,但他可能是一個很孝順長輩的孩子。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把閃光點放大,做最好的自己,引導孩子走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路線。
四、做一位給予孩子自由的母親
孩子在母親的眼里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小孩子。她們想通過自己的指導讓孩子少犯錯誤,少走錯路??墒沁@樣會讓孩子沒有自我。遇到任何事情,都去請教母親,沒有自信,依賴感太強。
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去發(fā)展,他們不是父母的延續(xù)。他們該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遇事孩子得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可以在旁給予一些建議,但是記住拿主意的必須是孩子自己。
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不再任何事都依靠父母。這對孩子的長遠發(fā)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綜上所述,在孩子的教育上,母親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要成為孩子成長的奠基石,我們要成為這樣的母親:樂觀豁達,讓孩子擁有樂觀向上的積極性;靜待花開,讓孩子慢慢成長為參天大樹;不屑攀比,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給予自由,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馳騁遨游!
參考文獻:
[1]張燕.現(xiàn)代家庭教育存在問題成因分析與對策[J].論文理論,2008(3).
[2]劉東菊.當代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走向的研究[J].家庭教育,2005(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