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線上教學已經開展了兩個多月,所有人都在努力適應這種被打破了平衡的生態(tài),并積極地做出調整和改變,這其中,哪些積極的嘗試能夠在復課之后給我們帶來啟發(fā)和幫助?
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導致心態(tài)的巨大差異
鏡頭一:
“某某同學,認真聽講??!”
“又在發(fā)呆!你在想什么呢?站起來清醒一下吧!”
“身坐正,頭抬起。眼睛看黑板……”
鏡頭二:
“孩子們,我們接下來要進行花式點名了,請大家做好準備,我們今天用飛花令的方式……”
“孩子們,老師的紅包準備好嘍,看誰是今天的幸運兒,說不定今天‘免寫作業(yè)的就是你哦,抽中幸運紅包的同學還有機會‘做老師的小助手!”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線上教學,我們和孩子隔著屏幕,彼此看不清,摸不著,沒有辦法通過我們以往的方式來督促學生聽課學習,沒有辦法在誰講小話的情況下請全班同學靜坐5分鐘,更沒有辦法通過眼神交流來提醒個別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
因此,我們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我們把課堂變得有趣,通過飛花令點名,收攏孩子們的心;用抽紅包作為獎勵,激勵他們做得更好……這些事情看起來很費時間,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一旦孩子們的“發(fā)動機”被激活,學習效率就自然提高。
而在線下,雖然有很多老師在不斷探索并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但我們還是會更習慣于用自己的威嚴來掌控課堂,而很難將時間和精力花在琢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上。當孩子不聽講,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習慣不好,這孩子學習不認真,他需要提醒,需要懲戒,他令我生氣。于是,我們把精力花在制定課堂規(guī)則、管理課堂紀律上,卻一不小心忘記了學習的本質——人的天性是愛學習的,除非我們把學習過程變得不再快樂。
因此,學校復課之后,我們應該向線上教學學習,改變“掌控思維”,把更多精力花在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上。
自主學習才是未來學習的主打歌
鏡頭三:
新授課上,老師侃侃而談,學生正襟危坐,認真傾聽。“你們聽明白了嗎?”“我說清楚了嗎?”“還有疑問嗎?”“那你來說一說?!薄罢l能重復他的話?”“誰能為剛才發(fā)言的同學點評?”“誰有質疑或補充?”
“接下來小組討論。給大家充足的時間,每個人都在組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哪個小組來匯報你們的想法?哪個小組有補充?哪個小組需要對話?”叮鈴鈴,時間怎么過得這么快?一節(jié)課又結束了,還有好多小組沒有機會發(fā)言,這個內容還沒學完呢!
鏡頭四:
“孩子們,今天學習‘圓柱圓錐,昨天要求大家自學過,今天老師要出題檢測大家。請大家獨立完成。如果有問題的,請及時聯系老師……”
“昨天批改大家的作業(yè),發(fā)現這兩個題錯誤率較高,為此老師錄制了一個小視頻請大家觀看,把這個部分弄懂,如果還有問題,請私下聯系,老師一會兒會出錯題練習,舉一反三,讓大家更加熟練……”
你發(fā)現了什么不一樣?
線下學習,一個知識點,老師渴望在一堂課上每個孩子都能弄懂,都能搞明白,于是反復提問,反復講解,一節(jié)課時間大部分都在老師的講解中度過。
課堂中我們還會安排小組合作,這是促進學習的好方法,毋庸置疑。但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受合作的形式和過程影響,一節(jié)課的時間匆匆溜走,教學內容常常學不完,耽誤了學習進度,至于這個內容是不是一定需要合作學習,或者合作學習的設計是否合理,能否真正讓孩子們在交流中把知識弄懂,卻是個大大的問號。
然而,孩子們在家學習,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我們仍然不放心,可是我們沒有機會從頭講到尾,因為有時候你講得多了,網絡那端卻沉默了,甚至可能早就沒有人影兒了;我們仍然不放心,希望孩子們通過合作達到互相幫助的效果,然而,線上的合作并不容易,受到技術以及孩子自覺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可能比線下更低效。
這對教師而言是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引起了我們的反思:線上教學,不是把線下的方法復制到線上,而是要看到線上教學獨特的魅力。反反復復地講解,或是過程冗長的合作學習,都不是線上教學的主打歌。它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自學。而對于孩子的終生發(fā)展來說,學會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是一個無比重要的過程。自學能力是真正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
在學校的線下教學里,我們也提倡自學,可是往往流于形式。然而,現在線上學習只能靠自學,當孩子們主動思考問題卻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孩子們自己去尋求幫助,無論是詢問同學、父母,還是請教老師,都是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而此時,教師應該從之前滔滔不絕的課堂講解,以及不明所以的合作學習中抽身出來,多花心思,去培養(yǎng)孩子們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個多月的線上教學讓我們得到啟發(fā):即便以后回到線下教學,我們也更應該看重并支持孩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行為的發(fā)展。我們應該相信,孩子們擁有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哪怕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和適當的幫助下,沒有老師手把手的教,他們也可以靠自己學習知識。老師只是在必要時為他們打開錦囊、提點思路、布置任務,告訴他們“我們要到哪里去”“可以怎樣去”,剩下的路由孩子們自己去走。
相信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減少自己占用課堂的時間,不過分夸大合作學習的力量,這是我從線上教學中獲得的最重要的啟示之一。
大數據教學的核心不僅僅是技術
提到大數據,我們的眼前會浮現一臺臺電腦、一串串數字、閃動的圖標、花花綠綠的統(tǒng)計圖……所以,當我們提到大數據教學,很多老師的第一反應是:我們沒有這技術;我們沒有資金投入購買這樣的設備;我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這些“高科技”……然而,大數據教學就僅僅意味著要掌握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手段嗎?
正如前面鏡頭四中所描述的那樣:老師收集孩子們的作業(yè),找出錯誤率高的地方,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重點講解,幫助孩子們理解,再通過出錯題練習舉一反三,讓孩子們突破這個難關。在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自主學習的情況下,像這樣的知識難點是完全可以突破的,而且能讓孩子們掌握得十分扎實。這就是大數據教學。大數據教學其實是一種意識,它教我們不要過于依賴經驗,不要有太多的“我覺得”“我認為”,而是去了解孩子真實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在目前線上教學的狀態(tài)中,老師們甚至要去記錄、整理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情況,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因為要保護孩子們的視力,我們不可能像線下教學那樣布置大量練習,用題海戰(zhàn)術來學習,只能少而精。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找到最適合孩子們的、最能幫助他們有效學習的作業(yè),所以必須收集孩子們作業(yè)中出現的錯題——大部分孩子的易錯點以及每一個孩子特殊的易錯點。只有這樣,才能在隔著屏幕的情況下,幫助每一個孩子真正落實他的學習。
大數據的核心是整理、分析、預測、控制。重點并不是我們擁有了多少數據,而是我們拿數據去做了什么。沒有數據,就沒有個性化教學。而大數據教學,并不僅僅局限于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它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能夠提升我們教學能力的指導原則。
思維模式不變,再好的技術也是枉然
鏡頭五:
早讀時間,A班老師布置孩子們朗讀課文14 、15課。為了保證早讀效果,老師通過會議軟件,讓全班孩子連線,所有人都在鏡頭下認認真真地朗讀,老師盯著電腦屏幕,鼠標一劃,孩子的模樣盡收眼底,誰沒有認真讀,一眼就能看到。
鏡頭六:
同樣的早讀時間,B班老師布置孩子們朗讀14、15課。她通過一個微信小程序給孩子們布置了這個朗讀任務,程序會為孩子們的朗讀打分。老師通過自己事先的反復測試發(fā)現,只要讀得通順流暢,分數就不低于85,于是將85分定為任務的合格標準。之后,老師便去忙自己的事兒了。半小時后,老師打開微信小程序,全班40個孩子的朗讀成績一目了然。有三位同學沒有達到85分,老師點開這三位同學的朗讀錄音認真傾聽,發(fā)現了讀錯的和沒有讀好的地方,便迅速反饋給孩子。而85分以上的,老師心中清楚,這些孩子的朗讀已經合格,無須一一查驗。第2天老師再布置14、15課朗讀,鼓勵孩子們挑戰(zhàn)90分。同樣的過程,半小時以后,老師再打開微信小程序,全班大部分孩子都達到了90分以上,朗讀做到了流暢熟練!
老師的微信上收到了家長的反饋:“太好了,這個小程序讓孩子們對朗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成績不理想時,他會反復練習,挑戰(zhàn)自己……”
大數據教學是一種意識,讓教師運用技術改進教學手段,同時它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如果教師的思維方式沒有轉變過來,即便是在教學中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大家也仍然會用舊的思維去做事,從而忽略掉技術帶來的真正便利。
就像鏡頭五中,如果教師的線上教學仍然用監(jiān)控的方式來監(jiān)督孩子們的早讀,師生必然都會身心疲累。而反過來看,如果我們今后的線下教學能夠像B班老師那樣運用適合的技術和媒介,一方面使自己和孩子們都輕松,另一方面又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何樂而不為?
技術改變教學生態(tài),這明顯已經是我們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擁抱技術,尋找技術,甚至創(chuàng)造技術,使之改變我們的教學過程,破除傳統(tǒng)的監(jiān)控思維,避免孩子為了“做給你看”而“出工不出力”,從而養(yǎng)成“用身體的勤奮代替大腦的懶惰”的不良習慣。
2020年,這是歷史上最長的寒假,這漫長的假期改變了我們的教學生態(tài)。作為教師,如果我們只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卻不曾得到收獲與感悟,那這個過程便是白白經歷了。我們需要從中反思,梳理出一些能夠為線下教學帶來啟示、提供思路的細節(jié)與關鍵點。復課之后,我們不應該緊抓孩子不放,榨干他們的時間,用老套路彌補線上學習中所謂的學習漏洞,而應該延續(xù)線上教學那些比較有效、有價值的做法為線下教學所用,這才是這次史上最長寒假最有價值的地方!
責任編輯/潘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