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然
摘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誦讀經(jīng)典、研讀經(jīng)典、品讀經(jīng)典、賞讀經(jīng)典等策略,增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培育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審美興趣,提升學生基于中華民族共同審美理想的審美素養(yǎng),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民族審美情趣;中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6B-0069-03
“人心齊,泰山移”;“千里同好,堅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擔風雨”;“云海蕩朝日,春色任天涯”……這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寫在中方對外援助物資上的寄語,簡短真摯,使人過目難忘,讀來讓人覺得那么美好,因為這些話語符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情趣。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兩個方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要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2。筆者認為,培育民族審美情趣將是促進“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兩個方面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重要抓手,并以此為目標指向,通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學習任務群實踐活動的設計,來培育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審美興趣,提升學生基于中華民族共同審美理想的審美素養(yǎng),培育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愛之情。
一、在誦讀經(jīng)典中體悟情感美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往往具有豐富的情感,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所不包。詩歌是情感的結晶,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皯嵟鲈娙恕?,其實“憤怒”是感情的代名詞,喜怒哀樂均能演化成千古佳句,感情粗糙的人,是絕對寫不出詩歌的。
誦讀,是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在誦讀中隨著文字本身的韻律,人們用聲音去跳舞,去貼近詩歌溫潤的肌膚。筆者利用每節(jié)語文課的課前五分鐘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首詩,要求其他學生仔細聆聽朗讀,并做適當點評。在讀詩活動中,朗讀者和聽讀者都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涵,更真實地體驗作者的情感,收獲閱讀的愉悅。這是一個以詩歌為媒介,包含朗讀者的審美體驗和聽讀者的評價的充滿審美情趣的活動,
活動的目標指向體悟詩歌的情感美,涉及朗讀者、聽讀者、詩歌等因素。例如在朗讀李白的《將進酒》時,朗讀者通過自身的審美體驗,在高亢和低沉的語調轉換中,傳達出詩人由悲轉樂,接著狂放,然后激憤,再轉狂放,最后結于“萬古愁”的感情變化;而聽讀者在聽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自己的審美體驗,在評價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體悟出詩歌那豪情萬丈背后的巨人之悲。只有誦讀,才能品出作者的憂傷、憤激、孤寂、豪放……
開展一課一詩,在經(jīng)典中領略美,使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愉悅,增進了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在研讀經(jīng)典中領略自然美
大自然鐘靈毓秀,很多文人墨客寄情于此,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珍寶”。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麗自然,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嫵媚朦朧,王灣“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山青水碧的壯麗景色,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的美妙意境,都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美文就是一個切人口,教師可以循循善誘,對學生進行美的洗禮。
比如在教授姚鼐的《登泰山記》一文時,筆者帶領學生研讀課文,欣賞課文名句一“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日,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些描寫太陽升起的美景,先說蒼山上的雪像蠟蝕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接著寫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然后寫太陽升起的動感以及西南諸峰的特點,以顯出日觀峰的雄峻。時值“五一”長假,筆者建議學生在假期用鏡頭記錄日出之景,感受不一樣的日出之美,并為自己的攝影作品配上小詩,讓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讓學生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之情。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蘇軾的《后赤壁賦》,都在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中隱含著人生哲理。這些作品滲透的感情給學生的震撼是強烈的,既激發(fā)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研讀的熱情,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在品讀經(jīng)典中感受人性美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形象豐富多樣,其中包含形象生動、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形象越鮮明,對學生的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比如為完成“草創(chuàng)未就”的《史記》而寧受宮刑恥辱的司駐,“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學生受到這些美好形象的感染,能萌生一種學習優(yōu)秀人物的美好激情。
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經(jīng)典作品美的世界里感受人性的真、善、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再現(xiàn)了詩人李白剛正不阿的形象,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不畏權勢,自立、自強?!俺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的“愛蓮”能培養(yǎng)學生純潔、高尚的人格。“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成為學生同困難、挫折作斗爭的動力,使其意志越來越堅強?!叭牦w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覺明舍小家為大家的真摯情感必將感染學生,讓學生懂得以天下為已任的擔當。
親情、友情、愛情都是人間至情,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會感恩,學會愛人,學會做人。學生通過這些形象開拓視野,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然而這些美大多數(shù)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許多作品中描寫的人物、事件甚至場面仿佛就在我們的身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地感悟、體會,才能產(chǎn)生一種真實的美感,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沐浴到美的光輝,學生的心靈才能受到感染,產(chǎn)生震撼,享受凈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生活,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學生感受人格美,體會人性美。
四、在賞讀經(jīng)典中品味藝術美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無不透著美,筆者在經(jīng)典詩詞教學中,帶領學生通過研讀唐詩宋詞,欣賞氣象恢宏的初盛唐詩歌,領略姿態(tài)橫生的中晚唐詩歌,歌詠北宋的舊曲新聲,傾聽南宋的亂世詞心。詩歌語言具有的結構美、音韻美、意蘊美,沒有其他的文體語言能夠與之匹敵。音律的抑揚頓挫,結構的勻稱錯落,意韻的含蓄雋永,詩歌的語言進入人們眼簾,一幅幅畫圖就悄然映入人們腦海。
學生品著詩詞中的精彩,接受著美的熏陶。筆者曾帶領高二學生一起做過“古典詩歌中的虛與實”藝術手法的項目研究,領略古典詩歌獨有的藝術魅力。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認為宇宙萬物和一切審美活動都是虛和實的統(tǒng)一,并把虛實結合定為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觀照的基本原則之一。這種虛實藝術能創(chuàng)造幽遠的意境,產(chǎn)生有限中蘊涵無限的妙結果,故歷來為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所重視?;谶@些思考,我們確定項目的主題為“探尋古典詩詞虛實之美”。
在項目研究中,教師帶領學生查閱資料。通過已經(jīng)掌握的鑒賞方法,師生共同收集整理了大量包含虛與實的手法的詩詞,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一)、杜甫的《月夜》、李煜的《望江南》、寇準的《江南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高適的《除夜作》、孟浩然的《春曉》、李煜的《虞美人》、賀鑄的《青玉案》、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蘇軾的《題西林壁》等。
接著,進行小組分工,學生在理解詩歌情感內容的基礎上,從詩歌虛與實的表現(xiàn)特點方面對這些詩歌進行分類,找尋特點。通過研究,可以將詩歌虛與實的關系分為三類。一是以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一)、杜甫《月夜》等為代表的詩歌。詩人不從正面直接寫征夫游子如何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而是反過來想象萬里之外故鄉(xiāng)的妻子正在思念遠方的丈夫,借寫妻子的“愁”來烘托征夫的“愁”,且容易使人想見丈夫因妻子的“愁”而愁上加愁。這種“表里不一,虛此實彼”的藝術手法的運用使詩歌表達的感情更加蘊藉深沉。二是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蘇軾的《題西林壁》等詩為代表的詩歌。它們或化景物為情思,或借景(實)抒情(虛),景中寓情,又在正面描寫事物的同時采取側面烘托或暗示的手法來抒寫慨嘆,揭示生活中的某一道理,達到“由實而虛,化實為虛”的效果。三是以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等為代表的詩歌。白居易用一系列比喻描寫琵琶音樂,李賀則致力于把自己對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借助聯(lián)想、想象化作具體的物象來表現(xiàn)。這類詩歌,詩人常借助托物起興、以物設喻、象征等手法來把情緒、心境和感觸、道理等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變無形為有形,達到“以實寫虛,化虛為實”的藝術效果。
最后,開展項目學習分享會,各小組交流成果,總結反思,進一步體悟詩詞虛實之美。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學生在項目學習中,對詩歌虛與實的藝術美達成共識:古代詩歌常采取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欣賞者充分調動想象力,把外在的客體物景與內在的主體情志依附溝通成一個整體,從而獲得豐美完整的意象,再造了一個藝術新天地。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活動的有效組織和實施,培養(yǎng)了學生民族審美趣味,增進了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了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其他語文素養(yǎng)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協(xié)同提升。
參考文獻:
[U][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5.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