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蘋
摘要:隨著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所占比例的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呼喚改變?!盎ヂ?lián)網(wǎng)+”使得古詩文微翻轉課堂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在“教師微導讀”和“學生微學習”的課前精準預習后,課堂就可以實現(xiàn)由以教師知識性內(nèi)容講授為主向以學生探究性學習為主的微翻轉。
關鍵詞:微翻轉課堂;古詩文教學;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6B-0072-03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古詩文教學一直處于邊緣地位一教學死板、套路化,缺乏趣味性的生成;對詩文的理解粗淺、應試化,缺乏廣度與深度的探究;學習方式單一、機械,缺乏靈活度和與時俱進的改變。2017年9月,統(tǒng)編語文教材開始在全國應用。新版語文教材中,小學6年12冊語文書里的古詩文達到135篇,約占課文總數(shù)的30%,對中國文學經(jīng)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可見一斑。教材的改變呼喚著古詩文課堂教學的改變?!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因此,我們嘗試把微翻轉的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古詩文的課堂中。
一、尋“微”識趣:從翻轉到微翻轉
1.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利用上課以外的時間在家或?qū)W校通過觀看教師準備的教學視頻,先行自學知識并完成一部分練習,在課上針對學生練習時出現(xiàn)的問題和在自學過程中不解的問題予以講解和討論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自誕生以來,就在全球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場教學革命。
然而,現(xiàn)實遠沒有想象的那樣一片大好。近幾年,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遭遇了種種尷尬,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于翻轉課堂前期的準備工作相當繁雜,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為保證一堂課順利進行,需要教師深入鉆研、精心設計,還要制作視頻、檢查反饋,往往一堂課要耗費教師許多心血。這樣精心準備的翻轉課堂看,上去很“美”,可老師心血耗費太甚,學生只是把原來課堂上的一部分內(nèi)容放在了課前作為預習的一部分,學生的主動性并沒有體現(xiàn)。也就難怪翻轉課堂只是看上去很美,卻很少有老師會在觀摩課之外的家常課上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2.古詩文微翻轉課堂
古詩文微翻轉課堂借鑒了翻轉課堂的模式,課前學生在家或?qū)W校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觀看或收聽教師制作的古詩文導讀,對詩文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前學習單”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在此基礎上,課堂教學時鎖定一個問題或一個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微翻轉”課堂與“翻轉”課堂,其區(qū)別在一個“微”字?!拔ⅰ笔峭ㄟ^“教師微導讀”,把古詩的背景、內(nèi)容、含義、故事等,錄制成10分鐘左右的音頻,,上傳至網(wǎng)絡,供學生自由收聽,在潛移默化中拓展古詩文學習的廣度。這樣的“微導讀”教師錄制起來比制作視頻要簡單得多,學生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隨時隨地多次收聽。在“教師微導讀”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微學習”,以結構化的預習單引導學生自主鞏固古詩文的基礎知識,并選擇一個研究點深入探究,探尋學生預習的精度。在“教師微導讀”“學生微學習”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古詩文課堂教學由教師知識性內(nèi)容講授為主到學生探究性學習為主的翻轉。
二、探“微”知形:古詩文微翻轉課堂的基本模式
1.第一步:“教師微導讀”
“教師微導讀”以教師自制的音頻加圖文的形式呈現(xiàn),經(jīng)過團隊兩年多的實踐,內(nèi)容上從識詩人、解詩題、明詩意、知背景、悟詩情、誦詩文、說逸事這幾個方面入手。當然,每篇詩文的特點不同,每位老師在解讀詩文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喜好和側重點,因此也就會帶上濃濃的個人風格,因此學生聽來會覺得每一次都是不一樣的體驗。
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17課《古詩三首》中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為例?!敖處熚ёx”從詩人王安石人手,介紹其生平,特別是與他羈絆一生的“王安石變法”;然后講述了王安石晚年隱居時的鄰居兼好友湖陰先生其人,引發(fā)學生對于古詩中“隱士”這一特定人群的好奇;最后是對《書湖陰先生壁》的品析,誦讀詩句、講述畫面,特別提到了詩中名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從用典這個角度品評了這句詩的妙處,并引發(fā)學生思考,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品評這兩句詩。
2.第二步:“學生微學習”
經(jīng)過了學生自由收聽“教師微導讀”,如何檢驗收聽效果,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為課堂教學做準備,課前的“學生微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一般會分為誦讀、書寫、思考和積累四大板塊。
《書湖陰先生壁》的“學生微學習”就分為了四個部分:(1)讀一讀:讓學生通過“曉黑板”App上傳誦讀音頻,全班同學互相聽,互相評價;(2)填一填:圍繞詩人和詩句中字詞的解釋進行填空;(3)會思考:湖陰先生是個怎樣的人?聯(lián)系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文概括中國歷史上“隱士”這類人群的獨特之處;(4)會積累:寫出和“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結構相似的詩句,越多越好。
3.第三步:“課堂微翻轉”
在“教師微導讀”和“學生微學習”的基礎,上,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在課前就已經(jīng)解決了大部分,“課堂微翻轉”就可以以深人探究關鍵性問題為主,這樣的課堂使得學習成為一個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記憶和拷貝的過程。
以《書湖陰先生壁》的課堂教學為例:
以“唐宋八大家”導人,介紹王安石,復習王安石的詩文,然后檢查學生的學習單中關于詩文字詞基礎的學習情況。隨后就直接以“你從詩中發(fā)現(xiàn)湖陰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探究。
學生1:從“茅檐長掃凈無苔”可以看出,湖陰先生家的茅屋每天都被打掃得很干凈,所以說湖陰先生是一個勤勞樸實的人。
學生2:湖陰先生是個高雅、愛生活的人,你看他家門前的花花草草,一行行、一列列,好整齊,生活在這樣的地方,人的心情也會變好呢!
學生3:“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句詩,雖然沒有寫到主人湖陰先生,但是詩中的水和山都被賦予了人的情感,是如此有愛,生活在這樣有愛的地方,這位湖陰先生也一定是一位高雅的人。
教師:在中國的歷史上,隱士是一個特殊的人群,在我們課前的預習單中就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思考題:結合以往學過的詩文,說說你心目中的隱士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1:隱士,顧名思義就是喜歡隱居在山林間,不理俗世俗物的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中的隱者和這首《書湖陰先生壁》中的楊驥都是這樣的世外高人。
學生2:《陋室銘》中陋室的主人也是一位隱士,和湖陰先生一樣,他們居住的地方都是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雅,可以做自已喜歡的事情,活得曠達.自在。
學生3:結合《三顧茅廬》和《書湖陰先生壁》,我心目中的隱士是那種很有才華,又特別低調(diào)的人。
主線問題結合課前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上思維碰撞的火花四射,既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又探究了“隱士”品格,體會了詩人對于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隱士的仰慕、欽佩之情。
古詩文微翻轉課堂還非常注重積累,在《書湖陰先生壁》的課堂教學中,積累和“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結構相似的詩句也是重點之一。
教師:“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直是備受贊譽的兩句詩,王安石本人也非常喜歡。課前的“教師微導讀”中,老師品評了其好處之一,那就是用典巧妙?!白o田”出自《史記四大宛列傳》中的“因置使者護田積粟”,說的是漢朝在輪臺設置使者,保護田地、積攢糧食;“排闥”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的“噲乃排闥直入”,說的是漢高祖臥病時好多天不肯見人,樊噲推門而入探望。用“護田”的西域使者形容河流,用“排闥”而入的樊噲比喻青山,既形成了標準的用典對仗,又讓山水暗含了典故中人物的情操。這兩句詩還好在哪里呢?
學生1:這兩句詩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對仗工整“一水”對“兩山”,“護田”對“排闥”,“將綠繞”對“送青來”,讀上去朗朗上口。
學生2:這兩句詩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水人的情感,把自然環(huán)境寫活了。
教師:像這樣對仗十分工整的詩句還有哪些?
學生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學生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學生3: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學生4: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學生5: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
古詩文微翻轉課堂是基于翻轉課堂理念下的全新嘗試。這樣的課堂,通過“教師微導讀”,讓預習變得更有趣;通過“學生微學習”,讓預習變得更明晰;通過“課堂微翻轉”,讓課堂變得更高效。
這樣的微翻轉,微而有趣,是有意思的課堂;微而有效,是有深度的課堂;微而有余,是富有生長力的課堂。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