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卉
【摘要】跨界作業(yè),從作業(yè)設計本質來說,力求體現的是語文作業(yè)與不同學科的融合性。筆者在開展的實踐研究中,發(fā)現其對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并從適切性與局限性兩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跨界 核心素養(yǎng) 作業(yè)設計 實踐研究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語文作業(yè),如何避免煩瑣的抄寫與機械的練習,如何在提升語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方面著力,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近年來,筆者嘗試實踐跨界作業(yè),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跨界作業(yè)”的提出
“跨界作業(yè)”,就是語文學科作業(yè)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的整合與融合。“跨界作業(yè)”不只注重學生的終結性學習成果,更重視學生產生成果的學習過程。
1.“跨界作業(yè)”源于兒童的獨特性
兒童性格天真爛漫,一成不變的作業(yè)方式勢必影響其興趣與個性化發(fā)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給予其自主的選擇權利、自由的發(fā)展空間,使得作業(yè)成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課外作業(yè)應當是知識的發(fā)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變,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是滿足和發(fā)展個人愛好等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薄翱缃缱鳂I(yè)”凸顯個性,也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張揚兒童個性,讓兒童在作業(yè)中證明了“自我”的存在。
2.“跨界作業(yè)”基于語文學習的特點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跨界作業(yè)”恰是將學生融入生活的洪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3.“跨界作業(yè)”利于學生的差異發(fā)展
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個體又會自然地形成不同層次的發(fā)展群,不同群體之間又相對地表現出群體間的差異。因此,我們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群體間的差異?!翱缃缱鳂I(yè)”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差異,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作業(yè),促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個體或群體發(fā)揮各自的潛能,以在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yōu)化發(fā)展。
二、跨界作業(yè)的實踐
從以上認識出發(fā),筆者嘗試這在這幾方面開始了“跨界作業(yè)”實踐探索。
1.基于審美情趣的跨界作業(yè)設計
古詩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語言,抓住這些語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詩句,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學習《清平樂·村居》時,讀到“溪上青青草”一句,通過反復練讀,學生發(fā)現了“青青草”這一疊詞,讀來饒有興趣。課后,筆者布置了“賞析古詩中的疊詞”這一研究性作業(yè)。有的學生摘錄了歐陽修《蝶戀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幾許”,解讀了兩層含義:一是三個“深”的連用寫出了楊柳、簾幕將庭院與外界相隔,讀來有永無盡頭之感;二是三個“深”表達了一種傷感之情,被庭院深鎖,與世相隔。還有的學生賞析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從“紛紛”中看出雨下得又小又密,給人一種煙霧迷蒙之感,同時渲染出清明時節(jié)的悲傷氛圍,讀來也富有節(jié)奏感;“紛紛”也體現行人“欲斷魂”的心情,好像這雨就紛紛地下在了人的心里。
再如小說單元,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后,筆者布置了聚焦某一場景,完成人物形象對比分析的作業(yè)。有的學生從“衣著打扮”“動作描寫”“語言描寫”“招式比較”幾個角度開展研究,通過表格呈現、為場景配圖等方式,林沖和洪教頭的形象躍然紙上。(如圖1)
這里的“跨界”體現在課內與課外的聯系上,這樣的設計,促使學生走向更多的文本,去更入微地體察文本,在精細的品味中獲得對文學的感染力,受到美的熏陶。
2.基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跨界作業(yè)設計
探索性的作業(yè),可以幫助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說明文中,關于自然與科學的內容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督鹱炙罚ńy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文用文字敘述了金字塔的建造過程,那么,怎樣幫助學生準確、鮮明地建構文字的意義呢?筆者布置了一項趣味性作業(yè),讓學生結合文章描述,畫一畫金字塔的建造過程。
如圖2,在這樣的作業(yè)的完成過程中,學生不僅讀明白了金字塔的建造過程,還讀出了思考,更讀出了自己的發(fā)現,甚至讀出了內心的感嘆。
《天火之謎》一文中,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揭開天火之謎。文中對實驗過程有一段長長的描述,學生閱讀時多停留在字面的講述,僅從表面了解實驗的準備、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的結果。我們設計了“圖文結合講述風箏實驗”這一作業(yè)。通過學生的作業(yè)(如圖3),筆者發(fā)現,學生們不僅僅在完成作業(yè),更是在與文本對話,與富蘭克林對話:“一根鐵絲對于一個紙做的風箏來說非常重,而且拴得不緊不松。如果太緊,電流強,富蘭克林就會觸電;如果太松,鐵絲很容易掉,實驗一定失敗。正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如果銅鑰匙系在絲帶處,根本沒有電。如果系在麻繩處,他根本夠不到。他選擇直接用手去接觸麻繩,十分容易觸電。看來,每一個程序都很重要?!?/p>
這一類作業(yè)的“跨界”,一是體現了作業(yè)表達形式的多樣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純語文的方式,二是借助了非語文的研究內容,通過語文的方式,促進了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3.基于語用能力的跨界作業(yè)設計
統編版語文教材強調主題單元,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走近魯迅”安排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四篇課文。學習完這個單元,筆者補充了微文推送文章《真實的魯迅,比你知道的魯迅好玩一百倍》,試圖將不一樣的魯迅帶給學生,打開學生的視野,豐富人物形象。隨之,筆者布置了一項跨界作業(yè),從微文推送中,找尋一個切入點,寫一寫“魯迅印象”。
有同學從初印象談起,聯系文中對于魯迅“愛吃”“懂設計”“善創(chuàng)新”等細節(jié)的描寫,談及對魯迅的印象,最后發(fā)出“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同時也要使精神層面得到滿足,認真生活,認真感受,才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的感嘆。
這類跨界作業(yè),展開了學生全新的語文學習之旅,從單純的知識鞏固轉變?yōu)檎Z文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在自主愉悅的發(fā)現中,實現語文能力的提高。
三、跨界作業(yè)的問題思考
任何一種教學嘗試,都建構在一個整體的教育系統背景下,它在與系統中的其他教學要素的交互中形成自身的價值內涵?!翱缃缱鳂I(yè)”作為教師個體的自主開發(fā)和設計,還深受多種因素影響,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1.跨界作業(yè)的“形式”與“內容”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們來擔負?!笨缃缱鳂I(yè)以新穎的形式為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活力。學生在作業(yè)方式上不拘一格,可寫、可畫、可唱、可演;在作業(yè)的呈現形式上也是五花八門,可以是一幅繪本畫,一張摘抄卡,一份手抄報,一本文集。作業(yè)形式的創(chuàng)新帶來的變化固然可喜,但在作業(yè)的內容上可能存在“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如果僅僅將原來的抄寫“改頭換面”,借“摘記卡”“手抄報”的形式呈現,時間一長,學生的作業(yè)熱情與興趣必會降低,甚至寫、畫、設計、裝飾等形式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因此,跨界作業(yè)的內容需要因人而定,因材施“作”,這樣,才能調動每一層次的學生的能動性。因此,跨界作業(yè)在知識型作業(yè)上要“少而精”,在能力作業(yè)上要“活而豐”。
2.跨界作業(yè)的“個體”與“群體”
“獨立完成作業(yè)”是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以對所學知識“查漏補缺”,實現學習效果的自我檢測。因而,目前的個性化作業(yè),學生大多“單兵出擊”,很少“團隊作戰(zhàn)”?!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到,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多設計一些實踐型、探究型、拓展型作業(yè),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出謀劃策、彼此信任、分工協作,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華.個性化作業(yè)——小學語文“蘇式課堂”的應有追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2).
[2]王濤.語文個性化作業(yè)的嘗試與實踐[J].當代教研論叢,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