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興市實驗小學 黃雨帆
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法國巴勞爾也說過:“一個不被理解的真理會變成一個錯誤?!痹趯W生的求知活動中,總會伴隨著理解而真正讓學習發(fā)生。青年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為理解而教學”的主張,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我的認識是:教師要以關注意義、關系、經驗等學習理解的核心做文章,巧設指向學習理解的鋪墊問題,讓學生的學習參與更深刻、學習效果更明顯。
學習是一種對意義探尋的思維活動。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知識本身的意義價值出發(fā),設計“比一比”的問題,讓學生在體會價值的關鍵處,用一兩個回合思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深刻感受新方法“好在哪里”,用新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習意義更能深入人心。
例如,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授9加幾的加法。教師設計這樣的鋪墊問題,展開“湊十法計算”的意義感知。
呈現(xiàn)兩個算式:9+8 10+6
師:選一道自己喜歡的算式計算,你會選哪一道?為什么?
生:我選10+6,這題很好算,因為算式里有加數10,所以容易計算,10+6=16。
師:大家喜歡加數10。有了加數10,容易計算。它能幫助我們快速計算加法。9+8這道算式沒有加數10,怎么辦?
生:把加數9變成10。
師:怎么把加數9變成10來算呢?
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湊十法的學習價值,教師還結合小棒操作設計了加數9和加數8的一段對話讓學生甲、乙扮演。學生邊對話邊完成思考步驟圖的填寫。站到十位去,從個位升級到十位。
乙:你為什么不向我要2根呀?
甲:9+2等于11,我變成一捆小棒,還多一根,一捆升級到十位去,多的一根還要歸還你,太麻煩了,我只想變成10。
乙:9哥哥,我明白了。我就送一根小棒給你,讓你升級到十位去。
甲:8弟弟,謝謝你送我一根小棒,我就變成了10。
乙:我送了1根給 9哥哥,就剩下了7根小棒。我變成了7。
甲和乙一起說:加數9變成10,加數8變成7,算式9+8,變成10+7=17,所以9+8=17。
這個9和8的對話片段設計,解決了9加幾為什么要用湊十法算的問題;也把學生自己擺進加數對話的活動中,形象地理解了把加數9變成10的方法是湊十法。
王磊教授認為,教師“不僅要抓好基礎性的記憶性學習,還要加強概括關聯(lián)、說明論證等高水平的深度理解性學習,更要重視將核心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分析、預測、推論、設計的應用實踐能力”。可見,數學練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結果,更重要的是在觀察、提取、聯(lián)系、分析、解釋、遷移等體驗活動過程中,尋找知識規(guī)律,進一步把握知識本質,發(fā)展學習理解能力、應用實踐能力、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等數學學科能力。教師要利用好數學教材上的練習素材,善于把靜態(tài)的對標“作業(yè)題”改造成動態(tài)的嘗試“思辨題”,讓學生真正享受到探尋的樂趣。例如,一年級上冊的練習題找規(guī)律填數。有的學生一眼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是從左到右,每次多2。但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數的排列規(guī)律。
師:哪個加數有求于人?大家聽一聽!
甲(扮演加數9):8弟弟呀,你愿意送1根小棒給我嗎?
乙(扮演加數8):9哥哥呀,給你1根小棒干什么?
甲:給我1根小棒,9+1=10,我從9根小棒變成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變成整十數10,就有資格
如何啟發(fā)更多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教師不急于交流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而是設計鋪墊性問題啟發(fā)學生展開嘗試探究:7和11之間有哪些數?填什么數讓這列數有規(guī)律?學生通過嘗試后交流發(fā)現(xiàn):
生1:7和11之間有8、9、10,我發(fā)現(xiàn)7+2=9,9+2=11,兩次加的數都是2,哇,找到了規(guī)律,每次多2。填9。
生2:如果填10,第一次+3,第二次+1,兩次加的數不一樣,而且后面沒法填了,所以填10也不行。
生3:如果填8,第一次+1,第二次+3,兩次加的數不一樣,填8不行。
生4:我認為如果填8也行,第一次+1,第二次+3,兩次雖然加的數不一樣,但是11后面的數填11+5=16,16后面的數填16+7=23,這樣每兩個之間依次增加1、3、5、7。
通過“試一試”的思考交流,不但讓學生容易找到“每次增加2”的規(guī)律,而且意想不到地生成了“每次增加1、3、5、7”這樣的創(chuàng)新思考,將核心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難點往往是經驗缺位造成的。而教師卻為追求快速求解,急著解決難點,把思考的“規(guī)定動作”明示給學生,忽略了學生自己基本經驗的積累,知識學習缺乏深度理解,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也極其不利。因此,課堂上涉及難點知識的理解,教師應給足學生時間去獨立思考,進一步用畫一畫聯(lián)系相關經驗、尋找知識本質,有利于學生把數學知識學到心里去、轉化成學科能力。
例如,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106頁《思考題》:從前往后數,第5只是小鹿,從后往前數第8只是小鹿。一共有多少只小動物?一年級小朋友獨立解決有難度。教師設計一組鋪墊題提供學生研究。畫一畫,算一算:(1)小明的左邊有5人,右邊有4人,一共多少人?(2)小明從左數排第5,從右數排第4,一共多少人?兩題非常相似,都有信息5和信息4,問題也一樣。在“畫一畫”的方式提示下,學生很有興趣地結合自己的排隊數數經驗獨立觀察思考解決“一共多少人”的實際問題。
學生通過畫一畫,很清楚地觀察到:第一小題中的5人、4人里面都沒有包含小明,知道5+4=9人里面沒有小明,求總人數需要加上小明1人,即:5+4+1=10(人)。第二小題信息5人里面有小明,信息4人里面也有小明。算式5+4=9人中,小明算了2人,重復算了一次,因此求總人數需要減去重復算的1人,即:5+4-1=8(人)。通過“畫一畫”,很清楚地呈現(xiàn)數量關系,抓住了出錯的癥結所在,很好地突破了學生認知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