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榮明
(黔東南州人民醫(yī)院,貴州 黔東南 556000)
耳石癥是臨床醫(yī)學上極為常見的眩暈類疾病,又被稱之為“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引發(fā)該疾病的誘因極為復雜且多樣,增加了臨床醫(yī)學的診治難度。目前,臨床醫(yī)學對該疾病的治療多以抗眩暈為主,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臨床醫(yī)學上極為常用的抗眩暈藥物之一,對耳石癥患者具有顯著效果。
選擇2017年3月~2019年4月我院進行耳石癥診治的患者30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15例,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齡57.66±5.19歲)以及治療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齡57.73±5.26歲)。對比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參照組患者單純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130,生產廠家:偉才(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進行相關治療,3次/d,1次6 mg,口服;治療組患者在參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額外實施手法復位進行相關治療,具體內容為:(1)對于水平半規(guī)管患者,需要在采取坐立位之后該為平臥位,并將頭部向健側方向反轉90°,隨后連續(xù)向健側方向反轉身體,待反轉相應次數后向患側進行側臥,隨后改為坐立位;(2)對于嵴帽結石癥患者,需要采取相應的坐立位,讓患者將背部與頭部挺直,隨后迅速向患側進行側臥動作,側臥動作需保持在1 min,當患者眼震和眩暈情況得到緩解之后,又迅速向上進行45o的頭部旋轉,頭部旋轉2 min之后,回歸坐立位,然后繼續(xù)給予患者進行管結石癥復位法;(3)對后半規(guī)管管結石患者,需要采取坐立位,隨后將頭部向患側偏轉45o左右,然后立即改為平臥位,改換姿勢后,醫(yī)療人員需要在患者肩下塞置枕頭,使患者的頭部呈現出懸空狀態(tài),并保持患耳向下。保持該動作后,患者需要逐漸將頭部轉正,并向另一側旋轉45o左右,使患耳逐漸靠近總腳,該動作需要持續(xù)保持45 s。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共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經相關治療后,患者眩暈及變位性眼震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有效:經相關治療后,患者眩暈和眼震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無效:經相關治療后,患者眩暈和眼震等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或出現加重現象??傆行?(顯效+有效)/患者總數×100%。
采用SPSS 17.0版本對兩組患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x2檢驗,P<0.05,代表兩組患者資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n(%)]
引發(fā)耳石癥的病因多而復雜,其中極為常見的有耳石膜功能出現缺血、老化、外傷以及因劇烈運動發(fā)生附著脫落至內耳迷路中。由于內耳迷路中的體液比重與耳石部位不同,容易使患者耳石在患者頭部變化和體位變化時出現移動現象[1]。如此一來,便會對患者內耳的平衡器產生移動程度上的刺激作用,進而難以保持正常平衡,最終出現眼震及眩暈等臨床癥狀。
目前,臨床醫(yī)學上對于耳石癥的主要治療方法多采用藥物治療,來有效緩解患者眩暈和眼震等臨床癥狀,但無法達到全面有效的治愈效果。因此,經過大量醫(yī)學專家研究發(fā)現,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與手法復位對耳石癥患者聯合使用,可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根據上文研究內容顯示,單純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對耳石癥進行相關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低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聯合手法復位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