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發(fā)
摘 要:當前中小學徳育工作存在著諸多不適應,學科寓德即課程育人功能未有效發(fā)揮是一個突出表現(xiàn),我們應該在充分發(fā)揮多種途徑育人功能的同時,注重德育課程和學科寓德的深入探究和實踐。
關鍵詞:中小學 學科教學 課程育人
在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把德育擺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鮮明標志,也是我國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保證。強調學科寓德并不是玩新花樣,而是教育固有規(guī)律的體現(xiàn),以德治學、教書育人,教學永遠具有德育功能。在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背景下,繼續(xù)探研學科寓德顯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學科寓德,既是個理論問題、認識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操作問題。學科寓德,就是于各學科教學之中滲透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滲透”是一個有機結合、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依據(jù)學科教學內容的要求溶于教學過程中的。
一、學科寓德是落實“德育為首”的基本途徑
首先,學科寓德是學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需要。在實施德育的各種途徑中,學科寓德是學校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教書育人”,因此各學科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徑。中小學實行五天工作制,課堂教學每周30多課時,占學生在校時間的80%以上;同時從教師人數(shù)上分析,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校沒有“專職”德育干部,德育工作主要由學校黨組織書記和校長牽頭,依托政教處、團隊干部、班主任去做,相關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投入德育工作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顯然學校德育最重要的陣地是各學科教學,最廣泛的德育工作者是各學科敎師。
其次,學科寓德是師德建設的需要。師德的核心是教書育人、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的題中之意即通過學科教學進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如何挖掘各學科蘊藏的德育因素,不僅僅反映教師業(yè)務水平,而且考量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德育能力。課程育人成為一所學校的優(yōu)勢和風氣是教師整體素質提高的體現(xiàn),也是學校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的重要標志。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基本道徳。這種愛是包涵著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可表現(xiàn)為“四個關心”,即關心學生思想品德成長、關心學生學習、關心學生健康、關心學生生活及其安全,但最緊要的莫過于關心學生思想品德成長。熱愛學生的熾熱感情不可能自發(fā)地產(chǎn)生,而是學習、鍛煉的結果,越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越覺得責任重大,越會對學生滿腔熱忱。
再次,學科寓德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索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杜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各學科課程標準本身都把徳育作為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本身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涵。教師只有不斷增強立德樹人意識,課前深入備課,對教材的重點、難點了如指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教學全過程,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學科寓徳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突出破口,很值得探研、實踐。
二、學科寓德職能未能有效發(fā)揮的原因
學科寓德并不是一個新課題,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對“把德育放在索質教育的首位” 已經(jīng)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但實際工作中的情形也不能忽視,就德育論德育,脫離教學抓德育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尤其是農(nóng)村中小學,學科寓德如何真正“到位”“就位”,還遠遠沒有很好的解決。
原因之一,學習培訓不到位,徳育信息不靈。為了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黨和國家先后頒發(fā)了一系列直接指導學校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學校德育工作是“有法可依”的,然而難就難在學習、培訓不到位,對德育政策法規(guī)的內容不甚明了,對德育點的把握、理解也就談不上深刻。
原因之二,思想認識不到位。老師都有教好學生的愿望,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學科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弱化的問題。
原因之三,指導管理不到位。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很多,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提出了學校德育的實施途徑有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xié)同育人六條途徑,都是很有必要進行深入學習、探究和實踐的。其中課程育人作用的發(fā)揮在實踐中是個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在不少農(nóng)村中小學還沒有很好地把學科寓德(即課程育人)提到應有的足夠重要的位置。
原因之四,教師的德育基本功不到位。這是個能力問題,更是個操作問題。大多教師有課程育人的積極性,但是不知如何過河。就其實,是沒有“德育基本功”這條渡船。教師德育能力的提髙和德育基本功的養(yǎng)成欠缺,不知課程德育為何物,學科寓德是談不上的。
三、學科寓德的實踐反思和再探討
目前,學科寓德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且是難題。難題盡管很難,但因為很重要,就得勇于探索。教師不應該只教書不見人,應該本著做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加強學習,認真探索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規(guī)律,開辟滲透渠道,創(chuàng)造滲透的多種生動活潑的方法,在學科教學陣地上把德育首位落到實處。
(一)強化課程育人意識,培強學科寓德自覺性
首先,提高對學科寓德的認識。學科寓徳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個個關心學生成長”的理念,既考慮本學科課程標準,又要考慮《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對本年級的德育目標要求,在教學中堅持按立德樹人目標進行“教書育人”。其次,提高自覺性。這是中小學教科研條件、能力和水平不髙且各地情況不一致決定的。學校德育工作的有關文件和有關教育理論的學習,要做好線上線下相結合混合式培訓工作,以學校為陣地,加強學習共同體建設,以個人實踐探索為主,以各級組織和學校切實重視并抓好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交流為輔。通過學習培訓,掌握德育目標、任務、內容、途徑和方法要求,為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活動打好思想基礎和知識基礎。
(二)組織指導到位,培養(yǎng)學科寓德帯頭人
學校教務處、教研組發(fā)揮職能作用,在抓好教學常規(guī)工作的同時,把課程育人作為中小學教研的重點抓起來,堅持下去,認真制定學科寓德的具體計劃和活動安排,各學科教師每學期要寫好一份課程育人計劃、寫好一份課程育人教案、上好一堂學科寓德匯報課、完成一篇經(jīng)驗總結論文。學年總結或新學年開始,抓好評議、研討、交流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促使課程育人活動制度化、常態(tài)化,有效地指導學科寓德實踐,從中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學科帶頭人,進行表彰和獎勵。
(三)探究學科寓德的途徑和方法
實施學科寓德,學習到位、思想認識到位和組織指導到位,但不懂得學科寓德的方式、方法也不行。這就涉及到教師教學和德育兩個基本功的培養(yǎng)問題。德育基本功的培養(yǎng),只能結合繼續(xù)教育邊實踐、邊探討、邊提高,而不能走“先培訓、后上崗”的路子。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要緊扣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潛心研究,尋找滲透德育的最佳組合點進行滲透,貴在“有意”、重在“有機”,不能隨便聯(lián)系,借題發(fā)揮。
第一,“有意”滲透?!坝幸狻睗B透是指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德育內容要求細化落實到各學科教學目標中,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學科寓德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要有效滲透德育,就要認真研究和準確把握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選擇可進行徳育滲透的知識點和訓練點,什么課就要上出什么味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對思政課程和其它課程學科寓德工作提出了非常到位和具體的要求。例如,思政課是德育課程化的主要形式,是學校德育的穩(wěn)固陣地,直接地比較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應當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增強實效性和針對性,注重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文、史、地、外語等學科要潛移默化的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數(shù)、理、化、生等課都是揭示自然規(guī)律的課,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用于探究的科學精神。音、體、美、藝術學科要加強對學生思想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yǎng)和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
當然,各學科盡管有自己的特點,徳育滲透的側重不盡相同,但只要有目的地去研究,學科寓德都是大有可為的。
第二,“有機”滲透?!坝袡C”滲透是指要有滲透的藝術,使德育有機滲透在知識載體中實現(xiàn)課程育人。這是教材的內在要求,是學科教學目標的重要維度,體現(xiàn)為每一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同時,它還應“適度”,恰到好處。在本學科教學中學生政治思想品德發(fā)生的問題,由任課教師及時解決,矛盾不上交和推諉拖拉。對“隱性教材”必須講究“滲透”。“滲透”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依據(jù)學科教學內容的要求溶于教學過程中的。
學科寓德要找準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傳道”于“授業(yè)”之中,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做到知識點、訓練點和滲透點的融化。
需要強調的是:學科寓德要課內外結合。課外是課內的延伸,課內的德育是“面” 上的滲透,課外德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靈活多樣,是“點”上的滲透,點面結合,就使得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立足于課內“言傳”,還要在課外注重“身教”,加強學習,認真研究,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jīng)驗,既注意教學基本功的提高,又著力提髙德育基未功,最終定能開辟出暢通的滲透渠道,創(chuàng)造出各具風格的滲透方法,切實把德育首位在學科教學陣地上落到實處,從而帶動和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髙。
總之,學科寓德(即課程育人)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也是以德治校、以德修己、以德治學、以德育人的重要工作。各學科教學都要學習領會我國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掌握課程標準中的德育目標和內容要求,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準學科寓德的“結合點”,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科寓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殿軍.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九大行動[J].人民教育2020,(02).
[2]中辦國辦文件.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Z].新華網(wǎng),2019-08-14.
[3]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J].人民教育,1990,(09).
[4]于漪.對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探討[J].人民教育,1991,(04).
[5]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Z].20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