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峰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多視域視角對《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進行了解讀,以期為華夏文明的優(yōu)化傳播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文化自信;華夏文明;共生交往觀
華夏文明正在日益被世界所理解和認同,全球華人的文化自覺意識正在被激活,民眾的文化自信認知正在被點燃。華夏傳播研究是一種帶有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學術尋根與探索,一大批學者正在嘗試探究華夏獨特的傳播智慧,用以豐富傳播學學科知識。廈門大學謝清果教授及其團隊推出的《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一書,就是這方面一個比較重要的研究成果,該成果為華夏文明傳播的優(yōu)化傳播提供了一種參考。
一、文史哲:多學科視域解讀中國
2019年9月,《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一書正式出版發(fā)行。全書圍繞“共生交往觀”的主題,分為三個部分開展論述。其一是人類文明傳播的中國思考;其二是華夏文明傳播的理論闡釋;其三是華夏文明的傳播學求索。第一個部分主要是對華夏文明共生交往觀的宏觀性思考;第二個部分是對華夏文明中一些常見的哲學概念給予傳播學詮釋,將其分別總結為華夏文明傳播的融通性、共生性、內(nèi)向性、世界性、和合性、人情面子、人文性;第三個部分屬于個案剖析,以點帶面地對華夏典籍進行傳播學視域下的闡發(fā)。該書旨在通過對華夏傳播的觀念及活動的梳理、分析與揚棄,從而對華夏文明的傳播規(guī)律、傳播路徑以及傳播機制給予多元化闡釋。在立足于當代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提出“共生交往觀”,為解決世界文明發(fā)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華夏文明獨特的傳播解決方案。該書梳理了華夏文明傳播體系的脈絡,展示了本土化傳播的中國氣派、風格與特色。全書以傳播學為基礎理論,同時吸收了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如哲學、文學、史學、宗教學、社會學。研究視域主要是以傳播學為主,多學科理論綜合并用。以這樣的視域研究華夏文明可以更加深入地探尋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諸多因素及其未來發(fā)展的多元走向,并可促進華夏傳播研究走向縱深。
《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認為,“文明共生論”可以回應西方“文明沖突論”,并與華夏文明的“允執(zhí)厥中”精神形成呼應。在人類文明傳播的思考維度,書中提出將“中國”作為元傳播符號,把“中國”觀念作為一種傳播時空觀,一種世界理念,將其視為我們在和世界溝通過程中的“共生”原則?!凹橙『桶l(fā)揚‘中國觀中的積極因素,特別是華夏文明對文野之辯和天下一家的堅守情懷;揚棄漢文化中心和民族優(yōu)越感傾向,以更開放包容自信地建構‘文明型國家,即成為一個能與并善于與世界各國人民溝通的‘中國觀念與‘中國形象?!雹龠@種提法跳出了以往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對“中國”的研究范式,目標是塑造一種和諧共生、兼容并包的人類交往觀念。
書中將“天下”(融通天下)、“中”(中道)“一”(天人合一)這三個華夏文明的核心詞匯,分別視為人類溝通共同體建構的理論依據(jù)、實現(xiàn)路徑與價值取向。這種共生交往所體現(xiàn)出的是“天下一家”的理念,展示的是中國氣派。這種氣派是建立在文明自覺的理性省思基礎之上的?!凹葟娬{(diào)文明的內(nèi)在性,培育自身文明的力量,又注重文明的交流互鑒,從而讓文明在交往中共存、共生、共榮?!雹诙采煌^的核心價值取向則是交流互鑒的華夏溝通風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一個尊重,三個超越”,作為全球文明溝通的模式,確立了華夏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傳播與傳承系統(tǒng)。具體表現(xiàn)為“對話—中和—共生”的交往理念。
二、儒釋道:多視角闡發(fā)華夏理論
華夏傳播涉及佛家的緣起性空、儒家的中庸太和、道家的無為自然等哲學思想。作者進行了廣泛的資料搜集整理工作,掌握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現(xiàn)實資料,為全書扎實的內(nèi)容打下了良好的素材基礎。作者不僅有豐富的理論闡述,同時又運用實踐材料加以論證。關于“中國”是一種倡導“共生交往觀”的元傳播符號、華夏文明的共生交往旨趣、以及對華夏文明中的“道通為一”“陰陽和合”“心物相合”“心懷天下”“以和為貴”“人文化成”等的闡發(fā),都顯示了研究的整體性和深入性,其中可見作者諸多比較獨特的理論思考和創(chuàng)新觀點,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因為契合了傳播規(guī)律,華夏文明的諸多關鍵詞得以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斷絕。譬如“道通為一”體現(xiàn)了華夏文明傳播的融通性,“促使華夏文明形成求同存異、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雹邸瓣庩柡秃稀斌w現(xiàn)了華夏文明傳播的共生性,“以陰陽理論為線索,通過陰陽兩種勢力之間的互動、交流、對立、平衡、和合,兩種力量之間互相產(chǎn)生交流但仍然和諧地共生在一起。”④“心物相合”顯示了華夏文明傳播的內(nèi)向性,這從儒家的“慎獨”、道家的自我觀與生命修煉、佛家的“心性不二”中都能窺見端倪。“心懷天下”顯示的是華夏文明傳播的世界性,書中特別強調(diào):“華夏文明傳播的世界性有別于文化上的霸權主義和價值觀的強制輸出,而是在尊重世間萬物和一切生命的基礎上,實現(xiàn)‘成己、成人、成物的價值追求?!雹荨耙院蜑橘F”體現(xiàn)了華夏文明傳播的和合性,在人際交往中融洽相處,在社會傳播中合作共贏,在對外傳播中互相尊重,堅持對話?!叭宋幕伞北磉_出華夏文明傳播的人文性,強調(diào)的是對人的尊重與關懷。此外,書中對世俗文化的人情面子的獨特溝通方式分析得也頗有趣。
臺灣地區(qū)學者汪琪曾提出“四問”:“我們發(fā)展出了新的概念、理論、研究方法或典范了嗎?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或學派嗎?或者提出新的觀察分析角度?還是一直在幫西方前輩或同行檢測現(xiàn)有理論?”⑥《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一書在創(chuàng)新的層面做出了拓展。該書從傳播學的角度,以傳播學原理為基礎理論研究華夏文明的傳播,作者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在第三篇中緊緊抓住重點,著重對華夏文明中局部個案進行解析。譬如對宋代官方與民間輿情角力的分析,重點在于從統(tǒng)治者、士大夫、普通群眾這三個群體入手,探尋宋代輿論環(huán)境背后的主導因素;對晉商的分析側重談泛組織傳播的特征;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反觀稷下學宮在中國古代公共傳播領域的地位與功能;透過“麒麟貢”事件探討明代王朝的朝貢體系之下跨文化傳播的諸多表現(xiàn);對《文心雕龍》這部書中的春秋筆法的研究,主要闡述了媒介批評的方法在該書文本中的具體表達。此外,書中對明代媒介的演進、秘密社會組織的傳播、老子的受眾觀念、人際關系的沖突、“人情”的研究,以及唐代道家與佛教傳播的模式與傳播特征的分析,都有獨到之處。作者緊緊抓住華夏文明傳播的突出特點,緊緊圍繞“共生交往觀”展開論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謝清果教授基于自身在《老子》研究方面的學術造詣,還特別用了兩章的篇幅論述了“新老學”與華夏文明共生交往觀的聯(lián)系。“老學”智慧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他認為:“‘新老學追求發(fā)揚老學的‘生生之厚的憂患意識再出發(fā),努力發(fā)揚華夏文明在五千年進程中積淀的文明共存之道即‘共生交往觀,為世界的和平安寧貢獻自己的智慧?!雹呃献幼非蟆暗婪ㄗ匀弧钡拈L存之道,他注重天人和諧,并提倡“尊道貴德”,這些觀念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恰如老子所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雹嗫梢哉f,老學所提倡的恰恰是“共生”的文明理念,他的“行于大道”的文明意識與“共生交往觀”的旨趣暗合。
三、古現(xiàn)今:華夏文化的當代呈現(xiàn)及傳承
《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一書試圖融通古今、聯(lián)結中外,雖然也有個別值得商榷之處,但仍然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如何將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廣而告之,讓更多的人了解、熟悉甚至接受,從而確保華夏文明傳播的可持續(xù),這是包括但不限于這本書在內(nèi)的相關文化學者有必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臺灣知名動漫導演蔡志忠先生將《大學》《禪說》《心經(jīng)》《莊子》《老子》《六朝志怪》《世說新語》《六祖壇經(jīng)》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用動漫表達出來顯得活潑有趣。
筆者注意到,不少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網(wǎng)站設置了微信平臺,在新媒體語境中,網(wǎng)民們只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便可以便捷地關注相關信息。這些傳播路徑和形式都順應了當代民眾對碎片式文化信息的接收習慣,讓華夏文明的傳播變得更加便捷和靈活,脫離了單一厚重的紙質(zhì)文本。2020年1月24日,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微信公眾號“章黃國學”發(fā)布文章《說文解“鼠”:洞穴中的小生靈》,全文漫畫配合文字,一共配有9幅漫畫,分別命名為“鐘橙眷鼠”“鼠你葫蘆多”“心有鎖鼠”“鼠你會賺錢”“飛NEMO(尼莫)鼠”“鼠你有芝士”“鼠一鼠二”“鼠不勝鼠”“鼠你醉美麗”。生動詼諧的漫畫與學術文章巧妙融合,毫無違和感。再如“章黃國學”公眾號上的超萌版國學漫畫《孔子曰》欄目,成功打造了萌系孔子師生,以可愛的形象和萌萌的表情解讀華夏經(jīng)典。用當代語言風格表述傳統(tǒng)文化,不失活潑與諧趣,或可作為對華夏文明傳播的一種嘗試。
通過華夏文明傳播,可以尋繹出人類歷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案,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的一種言說方式。⑨在華夏文明的對外傳播方面,我們雖然有所嘗試,但是在敘事方式、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及文化輸出的手法與效果方面,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如何以包括但不限于《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一書在內(nèi)的相關研究為學術助力,更好地推進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的跨國傳播,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⑦謝清果等:《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第4頁、第67頁、第115頁、第140頁、第164頁、第101頁。
⑥汪琪:《歐洲中心主義及傳播研究本土化》,《傳播研究簡訊》2010年第62期。
⑧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10頁。
⑨鐘海連:《走出華夏文明傳播的現(xiàn)代困境》,《教育傳媒研究》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