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群
摘? 要: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民主法治的深化,增強國民法治觀念,樹立法律意識,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命題。我們要想提高國民素質,重在道德引導與法治規(guī)范,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就要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使學生將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達到法律意識與自身行為的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法治素養(yǎng)。本文立足于統(tǒng)編教材,探尋培養(yǎng)學生法治精神的有效路徑,以此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法治道德觀念,引導學生全面構建對社會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達到良好的普法教育。
關鍵詞:小學;統(tǒng)編教材;法治精神;教學;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7-0177-02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法治精神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缺乏閱歷、心智尚不成熟,法治觀念淡薄。學校作為學生獲得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改善當前小學生法治意識淡薄的現象,加強小學生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迫在眉捷。本文對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學生法治精神的有效途徑問題進行了深入簡出地探討和闡述。
1.現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法治精神
法治意識是社會意識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它作為法治觀念的總稱,往往是公民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同時,它也是法律意識的高級表現形態(tài)。法治意識在社會法治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加強國民法治精神建設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小學生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希望,但在社會生活中,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不但危害自身及家庭,對于社會也造成不良的影響,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嚴峻社會問題。我們如何加強學校的普法教育,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至關重要?,F階段的道德與法教學對學生普法教育雖已見成效,但依舊停留在法制精神培育的層面,并且學校法治教育活動的實效性也差強人意。故此,法治精神需要教育工作者應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不斷地加強。另外,我們要想提升小學生的法治精神,就需要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知行合一、不斷踐行。使學生逐漸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意識。隨著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在全國教育領域進行推廣和普及,從“品德與生活”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涵更加豐富和深化,加入了大量法律條文,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增強學生的法治精神。
2.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學生法治精神途徑的探析
(1)應用探究式教學,培養(yǎng)法治精神
人生的各個時期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它是學生身心生長重要的階段,也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教育如能在這一時期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則會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故而,在這一時期,培養(yǎng)小學生的法治意識,以及普及小學生法制知識非常必要。以《心中的“110”》一課為例,這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認識警惕性的重要性,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防患意識,使他們樹立安全意識,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與技巧。為此,筆者預先讓學生收集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意識的信息,使他們對課程內容有大致地了解,為教學做好鋪墊。在課上,筆者以小組形式讓學生探討了課本吳華的故事,談一談自己的感想。筆者還讓大家分享了獨自在家的經驗,以及思考和討論若干問題,如“當我遇到陌生人時,而他們像朋友一樣主動關心和幫助我們,我們該怎么辦?”學生在熱火朝天的探討過程中,筆者加以引導,最終使學生能夠應用正確的處理方式,提高了自我防范的能力。他們懂得當面對陌生人時,既不能把他們都當壞人對待,但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因為也有少數人居心不良,甚至會危及我們的生命,所以不要輕信陌生人,不讓不懷好意的人鉆空子,必要時可求救身邊人,或撥打110。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與身邊同學一起自主合作探究和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相關法律問題,并對問題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使學生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活動讓學生懂得保障人身安全,建立起安全意識,學習了基礎法律知識,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體驗式教學,增強法治精神
親身體驗和經歷往往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借助體驗式教學手段,能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得到真切的體驗,產生情感觀念的認同,最終達到增強法治精神。具體而言,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體驗式教學,可以針對學生的客觀情況及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寓教于樂”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在樂學情境中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并能將教學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投入到情境中,親身經歷案例,感受法治并不抽象,就在我們的身邊,有助于他們理解和認識法治教育。以“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為例,筆者曾給學生列舉了一些身邊沒有抵御住誘惑,最終受到法律制裁的真實案例,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懂得拒絕不良習慣及不良誘惑的重要性。另外,筆者還根據實際案例和情境,組織學生模擬了法庭現場,進行演繹法治案件的審理過程,使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國家的法治程序審理流程,并且深切地感受法治的權威,體悟到法治社會建設需要每個公民遵紀守法,從而增強法治意識。與此同時,筆者根據小學生學齡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融合樂學情境,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枯燥乏味,促進了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椤爸鲃印睂W習,達到了寓學于趣,寓教于樂的學習效果。
(3)課外踐行活動,弘揚法治精神
常言道,“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發(fā)揮理論知識的價值。教師要想讓學生“明法、懂法、守法”,單純地依靠課堂上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遠遠是不夠的,還要與實際生活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組織貼近教學實際而形式多樣化的踐行活動,不斷拓展和豐富法治教育資源。換言之,也就是將課堂道德與法治所學知識通過課外踐行活動得以應用和深化,方能達到良好的法治精神培養(yǎng)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地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知識捍衛(wèi)自身的權益,做到知行合一。譬如,筆者就曾收集和整理有關學校法制教育的“宣傳標語”。如“遵紀守法,從我做起”“遵紀守法,做對社會有益的人”“手拉手踐行法治,心連心建和諧”,等等,以此讓學生隨時看到學習,弘揚法治精神。又如,筆者曾利用周末,組織學生自愿參加“志愿協警”活動,學生都熱情高漲、踴躍參與。這次活動,學生不但了解到協警知識,仔細觀摩了協警的日常工作流程,還學習了協警具體的工作內容,協助警察工作。該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踐行協警的日常工作,他們也會自覺地以協警視角看待社會秩序,能更好地認識法治的重要性。同時,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生活在一個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受到侵犯時,可以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并且,深刻地領悟到法治的威嚴、培養(yǎng)了法治情感,樹立了法治觀念,起到了良好教育效果。
“道德”“法治”的概念對于生活經驗不足的小學生而言較為抽象,傳統(tǒng)課堂教學氛圍缺乏生氣與活力,學生難以產生興趣。故此,教師要善于靈活應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盡量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走入生活去感知、體悟和實踐,讓他們能夠理解和領悟生活中有關法治的點滴細節(jié);另一方面,教師創(chuàng)建輕松愉快的氛圍,融入寓教于樂的形式,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內容,使學生輕松地接受知識,并且還要注重課外踐行活動,從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更好地普及法律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精神。
參考文獻
[1]孫守清.德法交融,動靜結合,內外兼顧—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教學策略及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475(01):52-54
[2]李宸曦.基于現行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學生法治教育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3]陳燕.淺談統(tǒng)編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9(07):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