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立永 劉君 馬瑤 朱立巖
[摘 要] 該文依據(jù)專業(yè)基礎課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課程的特點,對課程在線教學模式和慕課教學實施情況予以分析研究,將微視頻應用于課程教學中,會大大改變固有學習的方式;根據(jù)課程知識結構體系,歸納了適合微視頻教學的內容結構及其思路方法。
[關鍵詞]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視頻;教學模式;在線教學
[作者簡介] 渠立永(1974—),男,江蘇豐縣人,碩士,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通訊、電子、雷達方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3-0245-02? ? [收稿日期] 2019-11-18
一、引言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在線教學的發(fā)展,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教育是大勢所趨?;ヂ?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教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了挑戰(zhàn),以在線教學和線下的小組模式將得到發(fā)展。“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是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電子科學技術類專業(yè)的一門技術基礎課程,課程概念抽象,理論推導繁瑣,學生認為是最難學的課程之一。針對“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課程特點,在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知識結構體系的建立
一門課程的學習,知識結構建立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于“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課程,公式、概念、數(shù)學分析冗長而復雜,如果無法厘清知識結構體系,往往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課程教學采用模塊化教學方法,將課程以結構示意圖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在頭腦中第一印象了解對于課程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建立起來。
三、課程微視頻內容的選擇及教學分析
(一)微視頻內容的精選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課程結構思路清楚,知識點散雜,根據(jù)課程內容選取以下部分知識點作為微視頻內容:(1)三度(梯度、散度、旋度)知多少;(2)電磁參數(shù)的橋梁作用;(3)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巧妙記憶;(4)電磁場的波動方程——我的傳播我做主;(5)理想介質中均勻平面波形影不離的電場與磁場;(6)導電媒質中的損耗;(7)理想導體斜入射與外形隱身;(8)理想介質斜入射與巧妙的電磁波;(9)微波傳輸線中長線與短線的辯證思維;(10)傳輸線理論傳輸狀態(tài)分析;(11)傳輸線特性阻抗與輸入阻抗的變與不變;(12)巧妙的史密斯圓圖。
這些內容的選取原則是基于能夠獨立成一個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又具有難以理解的特征,在微視頻錄制中,教案的編寫需要更加符合視頻和知識點解答的要求。
(二)微視頻教學分析
每一個微視頻的教學設計既要和該知識點配合,又要和整個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對于課程教學的答疑解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根據(jù)所選取的知識點分為幾類對于微視頻的設計進行說明。
1.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巧妙記憶。麥克斯韋方程組一個包含四個方程:
除了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物理意義以外,微視頻從另外的角度對于方程組予以詮釋,這樣,既便于深刻理解枯燥的數(shù)學表達形式帶來的內涵,又便于記憶。首先里面包含兩個矢量場,而任何一個矢量場都由散度和旋度來確定,所以四個方程包含兩個散度兩個旋度方程。其次,對于“=”除了數(shù)學上的等量關系外,還可以理解“轉化”的哲學思想,方程①②左邊是旋度的運算,也即空間的運算,右邊為時間的微分運算,也即時間的運算,反映了時間和空間的轉化;①左邊場量為磁場、右邊為電場,②左邊為電場、右邊為磁場,反映了磁場和電場的相互轉化,這些轉化為電磁波的預言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很容易對于麥克斯韋方程組加以記憶。
2.導電媒質中的損耗。導電媒質屬于一種有損耗的媒質,這部分內容是容易混淆的一個知識點,為解答學生的困惑,從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引出該微視頻的內容。重點解決在良導體內部和外部傳播的問題,在這部分內容里面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是媒質的屬性是相對的,而良導體內部的損耗很大,所以海水作為一種良導體是無法傳播電磁波的,輸電線路作為一種良導體其傳輸能量是通過周圍的場來實現(xiàn),并非是導體內部,這個問題容易讓學生混淆。所以作為一個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比較適合微視頻的教學模式。
3.傳輸線特性阻抗與輸入阻抗的變與不變。傳輸線作為一種微波傳輸線,具有其它傳輸線所不具有的特性,里面所講述的概念和物理量較多,這部分內容抓住里面的變與不變來進行講解,就容易理清思路和邏輯性。傳輸線的特性阻抗作為一種物質固有屬性,其大小是不變的,而輸入阻抗由于和頻率等有關系,所以是時時變化的,但是在變化中要理解其周期性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通過一些形象的比喻讓學生對于概念正確區(qū)分并加以運用,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微視頻教學的體會
雖然微視頻教學對“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課程教學產生很大影響,但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計算機微視頻僅僅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中的一種,盡管是最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也只能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1]。微視頻總是處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輔助設施。我們?yōu)榱私虒W而使用它,而非為了使用它而教學。例如在教學中若教師常大量利用微視頻手段進行各式各樣的新奇“圖景”的展示,這樣會過多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忽視對客觀規(guī)律的理解和學習。因此,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聽或看的目的,使他們有心理準備,調節(jié)他們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時地反饋矯正,以恰到好處地發(fā)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微視頻的輔助作用。
四、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人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學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其作用的主體是學生,不管采取何種方式都不能脫離學生[3]。
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恰如布魯納所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盵4]因此,我們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微視頻輔助教學系統(tǒng)時,要善于通過微視頻教學系統(tǒng)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教師走。
在教學設計時,把學生置于課件主人的地位,使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實踐中理解基本的概念和規(guī)律,進而學會具體運用。例如,在講解“傳輸線理論”一課時,我們就完全可以避開傳統(tǒng)的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采用微視頻呈現(xiàn)多種微波傳輸線,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微波傳輸線不能夠用低頻傳輸線?[5]微波傳輸線與低頻傳輸線有什么質的不同?讓學生充分思考,分小組討論。這樣一來,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shù)睦Ь?,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很自然地用學科思維思考問題、很積極地學習這門課程。針對傳統(tǒng)的灌輸式、封閉式教學方法而言,取得的教學效果和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五、結語
在“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合理適時地使用計算機微視頻教學系統(tǒng),使學生通過視聽感知加深對基本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通過辯證的方法對于疑難問題進行分析,能夠有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我們就達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教學改革,實現(xiàn)智慧有趣的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顧朝志.“微波與天線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
[2]張睿.(電)教學中的對偶性原理運用[J].中國教育教學雜志(高等教育版),2017(12).
[3]丁毅,汪柏年.電教學中非邏輯思維方法的運用[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8(2).
[4]劉金壽,等.電教學中的知識聯(lián)想與意識流[J].大連大學學報,2019(12).
[5]梁昌洪.電磁場問題的若干思考[J].電子電氣教學中,2007(2).
Application of Micro-video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QU Li-yong,LIU Jun,MA Yao,ZHU Li-yan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7,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n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Microwave Technology,the online teaching model and MOOC teaching are implemented,and micro-videos are applied in the teaching,which realizes the flexible learning model.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course,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ideas that are suitable for micro-video teaching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Microwave Technology;micro-video;teaching model;onlin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