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翻譯標準研究新視角:“善譯”倫理闡釋

        2020-07-16 03:50:46譚華
        外國語文研究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翻譯標準倫理

        譚華

        內(nèi)容摘要:翻譯標準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傳統(tǒng)研究聚焦其規(guī)范性,但這并非其全部屬性,翻譯標準也有描述性的一面。從倫理視角考查翻譯標準,正是規(guī)范與描寫相結(jié)合的一種嘗試。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善”既有對本體的規(guī)范屬性,也含主體的描述屬性,正與翻譯標準的倫理屬性對應(yīng)。本文借馬建忠之“善譯”說,以“善”之倫理思想觀為中心,探討翻譯標準問題,從“本體”、“主體”、和“客體”三個維度探討了“善譯”翻譯標準之倫理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翻譯標準;“善譯”;倫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規(guī)范性與描述性

        Abstract: Translation Criteria is a key issue in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ditional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prescriptive element of criteria. However, criteria shows its descriptive side. Discussing the issue from ethics perspective is an attempt to combine i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 Ma Jianzhong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han Y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Shan” reveals both the ontological pr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being and the d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subject, corresponding to the eth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goodness to address the ethics of “Shan Yi” i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ts ethical relations are also reveal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i.e. the ontological,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id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eria; “Shan Yi”; ethics;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

        引言

        倫理是對人際關(guān)系的社會規(guī)約,“既包括人際關(guān)系應(yīng)該如何,又包括人際關(guān)系事實如何”(王大智,《翻譯與翻譯倫理》 5)。應(yīng)該如何具有規(guī)范性,是對人們應(yīng)該行事的標準約束,事實如何又具描述性,是對人們實際行事的描寫。翻譯活動涉及人的行為關(guān)系,也存在倫理關(guān)系,可謂翻譯倫理。翻譯中的倫理就是“翻譯行為事實如何的規(guī)律以及翻譯行為應(yīng)該如何的規(guī)范”(王大智,“翻譯倫理”概念試析 63),其研究內(nèi)容也就既包括規(guī)律的規(guī)范研究,也涉及對規(guī)律與現(xiàn)象的倫理描述研究。傳統(tǒng)翻譯研究著眼于翻譯規(guī)律規(guī)范,當下的文化派又過于注重翻譯現(xiàn)象描述,二者皆有偏頗,有待在規(guī)范與描述之間尋找平衡,倫理的規(guī)范與描述屬性也許能提供啟發(fā)。倫理維度的翻譯研究在翻譯學界已有探討,但翻譯標準的倫理探索目前還罕見,這為翻譯標準的倫理維度考查提供了研究空間。翻譯活動同人類其它活動一樣,受社會倫理道德約束與評判。傳統(tǒng)的“信”、“忠實”等翻譯標準其實就含社會倫理道德意識,只差未明確提出翻譯標準之倫理概念。本文擬從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善”出發(fā)探討翻譯標準倫理關(guān)系問題。

        一、翻譯研究中的“善譯”說

        1.馬建忠之“善譯”說

        1894年馬建忠在《擬設(shè)翻譯書院議》中提出“善譯”說。此文開篇指出:

        “夫譯之為事難矣,譯之將奈何?其平日冥心鉤考,必先將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深嗜篤好,字櫛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屈推究,務(wù)審其聲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tài),及其義理精深奧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則一書到手,經(jīng)營反覆,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然后心悟神解,振筆而書,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而止,而曾無毫發(fā)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是則為善譯也已”(羅新璋 126)。

        馬建忠此文不僅首提“善譯”說,還直指當時的翻譯弊病,提出“竊謂中國急宜創(chuàng)設(shè)翻譯書院”(127),并詳細論了其翻譯書院創(chuàng)立設(shè)想。馬建忠此文意在呼吁培養(yǎng)譯才以救國圖存,而非專論“善譯”之翻譯標準,但其篇首對翻譯標準的論述富有見地,與后世之對等、等效等翻譯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善譯”標準包含了內(nèi)容與意義、文體與風格、譯文效果等方面,此乃現(xiàn)代翻譯標準研究所論之內(nèi)容。該文還從譯者角度論述了“善譯”之前提,譯筆之前須對原語與譯語深入理解和對比,方能“振筆而書”。如果說前者是“善譯”標準的本體維度,后者則屬主體維度,或是倫理維度,從譯者的職業(yè)倫理方面闡述“善譯”。

        2.他家之“善譯”說

        “善譯”說雖明確于馬建忠,但并非只見于馬建忠,其他學者之譯論中亦有“善譯”之身影?!吧啤痹诜g論述中最早見于佛經(jīng)翻譯時期支謙的《法句經(jīng)序》,“傳經(jīng)者,當令易曉,務(wù)失厥義,是則為善”(22)。支謙此處之“善”道出其佛經(jīng)“善譯”之標準,即通俗易懂,不失佛義,從譯語語言表達與所譯內(nèi)容兩方面闡述了“善譯”。道安在《鞞婆沙序》中闡述佛經(jīng)翻譯也曾使用“善”字,“趙郎謂譯人曰……文質(zhì)是時,幸勿易之……眾咸稱善”(26)。法云在《翻譯名義集自序》中也說,“譯之言易也……今通四言而云譯者……而譯官兼善西語故”(51)。法云在此談到翻譯之定義,即用目的語表達原語內(nèi)容,也指出翻譯人員在不同地區(qū)的稱呼,“善”在此從譯者角度說明翻譯需精通所涉語言,也就是“善譯”的譯者條件。梁啟超在《論譯書》中也使用了“善”字,“翻譯之事,莫先于內(nèi)典;翻譯之術(shù),亦莫善于內(nèi)典”(130)。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信達雅”時也使用了“善”之字眼,“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于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136)。王國維在《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后》中也提到“善”,“要之辜氏此書如為解釋《中庸》之書則吾閑然……若視為翻譯之書,而以辜氏之言即子思之言,則未敢信以為善本也”(195)。王國維此處之“善本”類似于馬建忠之“善譯”,可以理解為“善譯”之譯本。此處究竟何為“善本”,王國維并未闡明,其“善本”的“善”之標準未像馬建忠有所界定。

        上述他家之言中,“善”之使用或從譯文角度,或從譯者視角提及“善譯”,雖然并非所有論述都如馬建忠“善譯”論述之充分,但這表明“善”在翻譯研究中大有可為。這與漢語之“善”字含義豐富,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善”的哲學倫理思想密切相關(guān)。我們正是基于此考慮,借助中國傳統(tǒng)的“善”之哲學倫理思想觀探討翻譯標準問題,闡述“善譯”。

        3.今之學者之“善譯”研究

        馬建忠之“善譯”說在翻譯學回歸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呼聲中也受到關(guān)注。知網(wǎng)上題名含“善譯”或“馬建忠”的文章已有65篇,與“善譯”密切相關(guān)的有21篇。

        其研究內(nèi)容大致可分四類。一是馬建忠“善譯”觀之梳理,如程平(2012)闡述了“善譯”觀的背景、目的、貢獻等內(nèi)容。二是“善譯”觀之現(xiàn)代闡釋,如王洪濤通過馬建忠之“善譯”考查了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演變,并對“善譯”進行了現(xiàn)代闡釋,他認為“善譯”論“不僅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基本理念已發(fā)生了明顯的嬗變和演化,而且為傳統(tǒng)譯論開辟了一條以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為主體的西學之路”(王洪濤 89)。三是“善譯”標準之應(yīng)用,如曹明倫評析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中譯本,指出“‘善譯或許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但永遠都應(yīng)該是譯者的追求”(曹明倫 88)。四是比較研究,即對比“善譯”觀與現(xiàn)當代類似翻譯觀的異同,如鄒錦紅比較了奈達(Nida)的翻譯理論與馬建忠的“善譯”思想,認為奈達的翻譯理論“在圣經(jīng)翻譯的實踐中逐漸成形,更具科學性,而且操作性很強;而馬建忠的“善譯”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深厚土壤之中,更多的是模糊性和經(jīng)驗性”(鄒錦紅362)。

        這些研究表明,“善譯”觀的價值開始逐漸發(fā)掘,學者們或梳理與總結(jié)馬建忠之“善譯”思想,或從語言學和翻譯學的理論角度對其進行現(xiàn)代闡釋,或?qū)⑵渑c現(xiàn)代翻譯思想進行對比。但從其具體論述來看,翻譯學界對“善譯”思想價值的研究與發(fā)掘還欠深入與系統(tǒng),尤其是從翻譯標準的角度,對“善譯”的深入系統(tǒng)闡釋不夠。

        二、“善譯”之“善”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闡釋

        1.“善譯”之“善”字

        “善”字會意,從言,從羊,言即為講話,羊在古代為吉祥之象征,因此其本義為吉祥,在《說文》中解釋為“善,吉也”。其本意之外,有美好、善良、高明、熟悉等擴展語義。許多古典著作中的“善”字都使用了這些意義。如《論語》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德經(jīng)》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夢溪筆談》之“存撫良善”,等等??梢?,“善”深置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之言行善惡,事物之好壞皆以“善”為衡量標準?,F(xiàn)代之“善”字多用于“善良”、“友善”、“慈善”等概念之中,側(cè)重其社會倫理道德意義。同時,“善”也含有對事物本身的優(yōu)劣之評價。因此,“善”既有“本體”意義,也含“主體”意義,前者純粹以客觀事物為取向,后者介入了主體即人的因素,具備倫理傾向。“善”之意義的客觀本體與主體倫理特性,對于翻譯研究的倫理探索可以提供啟發(fā)。倫理維度的翻譯研究甚至可以以“善”為中心探討翻譯倫理關(guān)系。

        2.“善”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道德含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求作為個體同時也是社會存在的人遵循倫理道德。“善”就是衡量人之言行的倫理道德準則之一。

        (1)善之言語

        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善”可為忠言、真言、善言、悅耳之言。語言是人們交流信息,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工具。如何使用語言影響甚至決定這些意圖能否成功實現(xiàn)。不同場合、不同對象、不同目的的交流需要不同的言語,其風格、措辭等需要符合這些語境,以實現(xiàn)交際目的。此為“善之言語”。

        翻譯中從原語到目的語的轉(zhuǎn)換,并非單純地尋找語言對等成分,而是涉及諸多相關(guān)因素。盡管傳統(tǒng)翻譯標準要求譯者忠實傳達原文,傳達“真言”,但翻譯并非處于真空之中為譯而譯,而是有其特定目的、特定讀者對象?,F(xiàn)實翻譯中“真言”往往屈服于讀者需求等因素,佛經(jīng)翻譯中的“既需求真,又需喻俗”標準即是要求考慮讀者,令譯文易于讀者理解,可謂“善言”、“悅耳之言”。因此,譯者以“真言”信于原文出發(fā),但又受讀者等外部因素影響甚至左右。此為翻譯之“善之言語”之倫理。

        (2)善之行為

        古人云“不因善小而不為”,人生在世需行善積德,佛家勸世人日行一善。此“善”乃善良的行為,益于他人與社會的善良之舉。這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期望。個人不僅作為個體存在,更以社會成員而存在,有義務(wù)對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施善舉,積善德。佛家說“種善因方能結(jié)善果”、“善惡皆有報”,也指出個人要行善舉。不僅如此,在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交往互動中,也要與人為善。前者是個人行為,后者則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個體互動行為,期望個體之間的友善交往,個體之間和諧相處。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的為人處世之倫理,“與人為善,方能以和為貴”。個體行為和個體交往互動行為都應(yīng)遵守倫理道德之“善”之準則,都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對人之行為的期望,此為“善之行為”。

        翻譯活動是譯者之“行為”,涉及譯者對原文的處理,與其他相關(guān)主體的關(guān)系處理。譯者對這些倫理關(guān)系的妥善處理即為翻譯活動中的“善之行為”之倫理。

        (3)善之品性

        《三字經(jīng)》開篇有“人之初性本善”,常言也道,“來著不善,善者不來”。此乃善之品性也。這是對個人品德、品性的社會期待。若前兩者分別是社會對個人言行的表層期待,善之品性則為深層期待,是社會對個人倫理道德的全面綜合期待,不只停留于言或行之某一方面,或某一次的善言善舉,而是個人修為、個人涵養(yǎng)散發(fā)出“善”之芳香,待人接物無不以“善”為先。此為“善之品性”。

        譯者在整個翻譯活動過程中是否嚴謹認真對待翻譯,是否遵守翻譯職業(yè)道德,對原文、譯文、讀者以及其他相關(guān)主體是否負責,譯前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充分,譯中是否一絲不茍,譯后是否認真核查譯文,這些構(gòu)成了譯者的翻譯倫理素養(yǎng)。此為譯者從事翻譯活動的“善之品性”之倫理。

        三、“善譯”翻譯標準之倫理闡釋

        1.“善譯”之本體關(guān)系

        本體回答“是什么”或“什么是”之類的本質(zhì)本源性問題,主要涉及“內(nèi)部研究”。對翻譯標準而言,即是標準的定義及構(gòu)成要素等方面,主要涉及語言層面,包括意義、風格、形式三方面?!吧谱g”即要求譯文符合此三方面之翻譯本體標準。

        (1)“善”之意義內(nèi)容

        意義內(nèi)容是傳統(tǒng)忠實標準的一方面。意義忠實派強調(diào)翻譯傳達原文意義內(nèi)容,當意義內(nèi)容與語言形式不可兼顧時,則改變語言形式以傳達意義內(nèi)容。如果未能有效表達原文意義內(nèi)容,語言形式無論如何忠實也是徒勞,于讀者無益甚至有害。對原文意義內(nèi)容的恰當傳達不僅是對原文、作者的忠實,也是對讀者的責任。從翻譯倫理關(guān)系來看,意義內(nèi)容連接著翻譯活動的兩端,即原文及作者與讀者。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意義內(nèi)容忠實等值。實際翻譯中,受目的和需求影響,存在節(jié)譯、編譯等變譯形式,這是對原文內(nèi)容的不忠,但于特定需求有益,這即為“善譯”翻譯標準之意義內(nèi)容的目的需求取向。因而,意義內(nèi)容等值之“善譯”會因翻譯目的與需求受到調(diào)節(jié)。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意義內(nèi)容層面?zhèn)惱怼?/p>

        (2)“善”之文體風格

        意義內(nèi)容的表達離不開語言形式,表達效果如何取決于詞句等語言形式的具體選擇。不同類型的詞語,不同結(jié)構(gòu)的句式構(gòu)成了不同的文體風格,以使文本符合不同體裁、不同場合和不同目的需求。原文措辭嚴謹、考究,還是隨意,句式正式復雜,還是簡單松散,譯文是否將其有效再現(xiàn),是否與原文文體風格等值,這是文體風格之忠實問題。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文體風格等值方面。然而譯文與原文在目的用途上并非都一致,英國諷刺游記小說Gullivers Travels目的在于嘲諷英國當時的政府和社會,但其許多今譯本卻旨在展現(xiàn)離奇的冒險傳奇,讀者對象往往是少年兒童,譯文語言與文體風格因而不同于原文,而因人因時而異,這是對原文的不忠,但卻于其讀者需求有益,這是忠于讀者需求,是“善譯”標準之文體風格讀者需求取向。因此,在忠于原文文體風格之外,譯文文體風格受讀者對象、目的需求的制約而產(chǎn)生變體。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文體風格層面?zhèn)惱怼?/p>

        (3)“善”之語言形式

        傳統(tǒng)翻譯標準中,信、忠實、對等等概念都是原文對譯文的倫理要求,即忠于原文,其中就包含語言形式??ㄌ馗5碌奈谋镜戎禈藴视^從語言形式層面規(guī)定了譯文對原文的倫理要求。依此要求,譯文實現(xiàn)與原文的形式對等,則視為“善譯”,即善之語言形式。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語言形式對等。然而,語言差異的存在決定了并非任何兩種語言之間都存在形式對等,差異較大的語言之間難以達到形式對等,此時硬求形式對等則將導致誤譯、死譯,而非“善譯”。對此,需用符合目的語特征之語言形式表達原文之語言形式。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譯語形式取向。此外,讀者對象、翻譯目的等因素會左右譯文語言形式之選擇,使譯文偏離與原文的語言形式對等,以符合讀者語言理解或翻譯目的等方面的期待,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語言的目的選擇取向。盡管如此,實現(xiàn)上述語言形式之“善譯”標準,需考慮翻譯之目的、預(yù)期效果等調(diào)節(jié)因素,而非僅從本體角度,一味追求翻譯本應(yīng)達到形式對等,況且至于翻譯本應(yīng)如何,并無定論。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語言形式層面?zhèn)惱怼?/p>

        2.“善譯”之客體關(guān)系

        客體在此指本體和主體之外的外部客觀因素。就翻譯活動而言,主要指文化規(guī)范、社會規(guī)約、意識形態(tài)等外部力量。當原文含有與譯語文化中這些外部因素相沖突的文化內(nèi)容時,這些“客體”因素就會阻擋其進入,產(chǎn)生文化過濾(cultural filtering)。翻譯標準的確立因而也受這些外部“客體”因素的制約。如東西方文化對性有著不同的社會認同,東方比較忌諱公開談?wù)摚斘鞣皆闹械男栽刈g為東方語言時,就會受到文化規(guī)范的阻礙,需過濾掉方能為東方文化接受,對此,翻譯標準就不能是對原文內(nèi)容的完全忠實,翻譯中需依目的語文化中的社會規(guī)約有所節(jié)譯或改譯。文化規(guī)范等外部客觀因素對翻譯標準的制約即為“善譯”翻譯標準之客體倫理。

        倫理作為社會學概念,引入翻譯標準研究,拓寬了其研究范圍。這一視角的翻譯標準研究試圖在回答“是何”問題的同時,還深入探討“為何”的問題。傳統(tǒng)研究對翻譯方法、技巧、類型等的探索旨在解決翻譯本應(yīng)是什么的問題,但真實場景的翻譯活動并非沿著翻譯本應(yīng)是何之路走,而是受各種非本體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產(chǎn)生偏離,原因何在?倫理維度的研究試圖解答這類“為何”之問題?!吧谱g”翻譯標準的不同表現(xiàn)即受此類因素的調(diào)節(jié)與制約。

        3.“善譯”之主體關(guān)系

        翻譯并非為譯而譯,離不開其讀者等相關(guān)主體,翻譯標準研究也就不能不探討讀者等相關(guān)主體因素。主體在此取其廣義含義,指與翻譯活動相關(guān)的人,首先是譯者,其次是讀者,此外還包括翻譯活動發(fā)起人、委托人等相關(guān)主體,他們共同構(gòu)成翻譯主體群體。這些主體都有可能發(fā)揮其主體性,從而對翻譯活動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在翻譯活動中,以譯者為中心的主體群體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即為翻譯之主體倫理。

        (1)“善譯”之翻譯主體群體

        “善”之譯者主體 在翻譯主體群體之中,譯者處于中心地位,與其他相關(guān)主體都可能產(chǎn)生聯(lián)系。翻譯標準的確立、實施、評價都可能涉及譯者。對于翻譯標準的確立,譯者之“善”在于根據(jù)翻譯目的與需求,根據(jù)委托人等相關(guān)主體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標準,或?qū)Ψg發(fā)起人、委托人等相關(guān)主體提出的翻譯標準結(jié)合翻譯目的、讀者對象等進行評估,提出商議,最終確立合適的翻譯標準。翻譯標準的實施主要在于譯者,在具體翻譯過程中,遵守譯前確立的翻譯標準,確保譯文質(zhì)量與之吻合。此為譯者翻譯標準的實施之“善”。譯文完成之后,譯者核查與校訂,評估其是否符合譯前確立的翻譯標準,在委托方對譯文審校之后對譯文質(zhì)量提出異議時,修訂譯文,或與之商議,最終完成符合預(yù)定翻譯標準的譯文,這是譯者翻譯標準的評價之“善”。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譯者倫理。

        “善”之讀者主體 傳統(tǒng)翻譯標準中,等效、讀者反應(yīng)等概念即是讀者取向,譯文力求達到與原文同等效果,使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同樣的感受,產(chǎn)生同樣反應(yīng)。馬建忠之“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本質(zhì)上也是求同等效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雖未與讀者直接對話,但其對譯文的期待已入譯者頭腦,譯者在確立與實施翻譯標準時需考慮讀者的期待視野,即什么樣的譯文能為預(yù)期讀者接受,否則將使其譯文失去讀者。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讀者倫理。

        “善”之其他主體 譯者與讀者之外,主體群體還包括翻譯發(fā)起人、委托人、贊助人等其他相關(guān)主體,他們通過翻譯任務(wù)委托或贊助參與到翻譯活動中。這些相關(guān)主體通過翻譯要求(Translation Brief)(Nord 30)直接或間接地確立翻譯標準,譯者或接受或與其商議確立最終翻譯標準。其他相關(guān)主體提出翻譯要求,與譯者商議翻譯標準,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其他主體倫理。

        (2)“善”之翻譯目的

        目的論雖受批評,但無可否認翻譯目的是翻譯活動中不可忽視的因素。雖有人認為目的論提出的“目的決定方式”似乎過于夸大了翻譯目的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翻譯策略、方法、技巧等方面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目的,翻譯標準的確立也受翻譯目的影響甚至制約。譯前確立的標準、譯文體現(xiàn)的標準是否符合預(yù)定翻譯目的,也需納入翻譯評價考慮的方面。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翻譯目的倫理。

        (3)“善”之翻譯主體間性

        翻譯不只是譯者的主體活動,也與其他相關(guān)主體密切相關(guān),是一個主體群體以譯者為中心的活動。譯者之外,其他主體直接或間接參與,分別處在距離翻譯活動中心不同距離的位置。譯者在整個翻譯活動中不僅面對原文,還需協(xié)調(diào)與主體群體中各主體的關(guān)系。譯者與主體群體中其他主體之間的關(guān)系即構(gòu)成了翻譯的主體間性,這種主體間性的不同表現(xiàn)影響翻譯行為,翻譯策略、方法等都受其調(diào)節(jié)。翻譯標準的確立與實施也受此主體間性的影響和制約。此為“善譯”翻譯標準之主體間性之倫理。

        從功能語言學角度看,在概念與語篇意義之外,翻譯還需再現(xiàn)與建構(gòu)人際意義。人際意義的實現(xiàn)依賴三大系統(tǒng):語氣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和評價系統(tǒng)(鄭元會 128)。此人際意義其實也具有主體間性。譯文是否恰當?shù)卦佻F(xiàn)或構(gòu)建了原文的人際意義,展現(xiàn)了這種主體間性,構(gòu)成了人際意義之“善”,再現(xiàn)是原文取向之善,構(gòu)建則為譯文取向之善。

        四、“善譯”翻譯標準體系之“路線圖”

        霍姆斯、圖里等學者為翻譯學科勾畫了路線圖,首次確立了翻譯學科的研究框架、對象、范圍,經(jīng)過其他學者的發(fā)展與完善,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已經(jīng)得到確認。翻譯研究“路線圖”勾勒出了翻譯學的研究體系,促進了翻譯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翻譯標準作為翻譯學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有其自身的小體系,勾勒其體系之“路線圖”有利于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全面認識,對于翻譯研究也有重要推動作用。

        學界目前對翻譯標準的闡述,無論是一元、二元、三元還是多元的,都缺乏對其產(chǎn)生的條件和適用的范圍進行充分闡述,或者說都將其提升到普適標準的高度,試圖規(guī)范和衡量一切翻譯。盡管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嘗試彌補這一缺陷,提出了最高標準、最低標準和具體標準三個層面的標準(辜正坤 18),但尚未對其進行進一步深入系統(tǒng)研究。隨著翻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地位的逐漸確立與鞏固,翻譯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泛,翻譯學科的研究范圍也越來越明確。然而翻譯標準研究鮮有從翻譯學科層面進行的探討。鑒于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從翻譯學科的整體出發(fā)提出翻譯標準體系,根據(jù)本章闡述,我們認為下列關(guān)于“‘善譯翻譯標準體系”的圖示可為勾勒翻譯標準之“路線圖”提供啟示。

        圖中的“善譯”與馬建忠的“與觀原文無異”之“善譯”不同。馬建忠之“善譯”主要是從譯文與原文的關(guān)系角度而言,即譯文是否很好地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內(nèi)容、文體風格等,譯文是否在這些方面達到與原文對等。馬建忠之“善譯”可謂本體維度翻譯標準。我們的“善譯”含義更廣,既包括本體維度標準,又包含客體維度和主體維度標準。此外如上節(jié)所論,我們的“善譯”還有倫理維度的含義。簡而言之,我們認為“善譯”是在本體、客體、主體三個維度達到“善”之倫理之合理狀態(tài)的翻譯。

        如圖所示,“善譯”翻譯標準體系包含三維標準,一為本體維度標準,分別從意義內(nèi)容、文體風格和語言形式厘定具體標準;二為客體維度標準,分別從意識形態(tài)、文化規(guī)范和詩學規(guī)范厘定具體標準;三為主體維度標準,主要涉及翻譯目的,分別從譯者目的、讀者目的、委托人目的等方面厘定具體標準。三個維度中,本體維度事關(guān)翻譯的本質(zhì)特征,為翻譯的內(nèi)在屬性,而主體維度和客體維度均為翻譯的外部影響與制約維度,前者與翻譯主體相關(guān),主要涉及各翻譯主體的目的,后者涉及翻譯的宏觀環(huán)境。這三個維度都需厘定相關(guān)的具體標準參數(shù),共同構(gòu)成整個翻譯標準體系。

        翻譯標準體系中各個維度的標準在具體翻譯行為中發(fā)揮不同作用,處于不同位置。有時是本體維度標準居于中心位置,有時則是主體維度或客體維度標準制約本體維度標準的選擇。同一維度標準的各個具體標準參數(shù)在具體翻譯行為中的作用和位置亦是如此。比如本體維度的三個方面,多數(shù)情況下會以意義內(nèi)容和文體風格方面的標準為重,同時兼顧語言形式方面的標準;但有時也會以語言形式標準為重,兼顧(有時甚至不考慮)意義內(nèi)容和文體風格標準,比如某些雙關(guān)語的翻譯。各個維度的各具體標準參數(shù)雖然都是整個翻譯標準體系的組成部分,但在具體翻譯行為中并非同時發(fā)揮作用,即使同時發(fā)揮作用,也并非處于相同位置。此為“善譯”翻譯標準體系。這種“善譯”翻譯標準體系并非是把中西方所有的翻譯標準簡單相加,而是在比較雙方翻譯標準思想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分析整合而形成的一個有一定邏輯關(guān)系的有機體系。這一體系尚不完善,還需今后進一步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邏輯分析與論證。

        五、結(jié)語

        社會學的倫理概念拓寬了翻譯學的研究范圍,試圖在回答“是何”的問題之上,探討“為何”的問題。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技巧、類型等探索旨在解決翻譯本應(yīng)是什么的問題,但實際翻譯卻并非沿著翻譯本應(yīng)是何之路走,而是受各種非本體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與之有所偏離,原因何在?翻譯研究的倫理維度試圖解答為何之問題?!吧谱g”翻譯標準的不同表現(xiàn)即是受這些因素的調(diào)節(jié)與制約。本文以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之“善”之概念為中心,探討了翻譯標準研究的本、客、主三個維度,指出翻譯標準的不同表現(xiàn)與此密切相關(guān),具有豐富含義的“善”之概念正益于翻譯標準研究的倫理探討。對于翻譯標準研究的倫理探討,在此尚屬初步構(gòu)思,難免有些概念欠妥,分析欠合理,有待深入研究。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曹明倫:洗垢求瑕 追求善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譯文評析?!吨袊g》3(2010):86-88。

        [Cao, Minglun.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Speech at the Graveside of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3 (2010): 86-88.]

        程平:“善”譯的倫理闡釋?!段靼餐鈬Z大學學報》2(2012):110-113。

        [Cheng, Ping. “Ethical Interpretation of Goodness of Translation.”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 (2012): 110-113.]

        辜正坤: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吨袊g》1(1989):16-20。

        [Gu, Zhengkun.“Multiplicity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1 (1989): 16-20.]

        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Luo, Xinzhang (ed.). FANYI LUNJI (Col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4.]

        Nord, 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王大智:“翻譯倫理”概念試析?!锻庹Z與外語教學》12(2009):61-63。

        [Wang, Dazhi. “Concept Analysis of ‘Ethics of Translating.”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12 (2009): 61-63.]

        ——:《翻譯與翻譯倫理——基于中國傳統(tǒng)翻譯倫理思想的思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Ethics. Beijing: Peking UP, 2012.]

        王洪濤:中國傳統(tǒng)譯論基本理念的嬗變與衍化——馬建忠“善譯”理論之現(xiàn)代詮釋?!锻庹Z學刊》1(2005):89-94。

        [Wang, Hongtao. “Tran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ese Tradition: Critique of the Perfect Translation Theory by Ma Jianzhong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1 (2005): 89-94.]

        鄭元會:《翻譯中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gòu)》。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Zheng, Yuanhui. Cross-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9.]

        鄒錦紅:奈達與馬建忠的翻譯理論比較研究?!秲?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2011):361-362、364。

        [Zou, Jinhong. “Comparison of Nidas and Ma Jianzhongs Translation Theories.”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 (2011): 361-362, 364.]

        責任編輯:胡德香

        猜你喜歡
        翻譯標準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對比淺析中西翻譯標準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22:31
        淺析廣告英語的語言特色、翻譯標準及策略
        淺談翻譯碩士的翻譯標準觀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44:42
        翻譯條件與翻譯標準之間的關(guān)系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2:30:05
        科技論文摘要的特征與翻譯標準
        英漢互譯中的漢語四字結(jié)構(gòu)
        科技視界(2015年9期)2015-04-07 11:07:01
        醫(yī)改莫忘構(gòu)建倫理新機制
        論《覺醒》中的倫理關(guān)系
        日韩免费小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自拍偷拍 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欧美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欧美乱大交xxxxx潮喷| 精品香蕉久久久爽爽| 欧美伊人亚洲伊人色综|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2021| 午夜秒播久久精品麻豆|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网| 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手机在线观看成年人视频| 26uuu在线亚洲欧美|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中文|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人吃奶| 99人中文字幕亚洲区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五月天亚洲av优女天堂|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性入口| 亚洲美腿丝袜 欧美另类| 日本a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精品|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 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丰满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Ⅴ|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夫妻自拍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