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翻譯中的涵化之反思

        2020-07-16 03:50:46王岫廬
        外國語文研究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歸化翻譯策略

        王岫廬

        內(nèi)容摘要:涵化是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涵化理論主要研究移民思維、情感以及交流方式適應新文化的轉(zhuǎn)型過程,近年來關(guān)于這一適應過程的描述和理解,出現(xiàn)了從單向線性到互動多維的轉(zhuǎn)變和發(fā)展。翻譯作為一項跨文化交際行為,直接見證了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觸、交流、融合乃至創(chuàng)新的過程。目前翻譯研究將涵化等同于歸化策略的觀點,沒有擺脫以單向線性的思維看待文化適應的陳舊模式。翻譯研究者有必要吸收跨文化研究中新的洞見,推進對翻譯中涵化現(xiàn)象的研究從方向到維度、從結(jié)果到過程、從現(xiàn)象描述到機理探討的轉(zhuǎn)變,從而對翻譯中的文化接觸與適應提供更為充分解釋。

        關(guān)鍵詞:涵化;歸化;翻譯策略

        Abstract: Accultu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of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studies. While acculturation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daptation of immigrants mentality, emotions and ways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host culture,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is adaptation is not a one-way and linear process, but multi-dimensional and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a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is itself a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ntact, exchan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However, Translation Studies still tends to equate acculturation with domestication, reflecting an outmoded linear thinking of cultural adaptation.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for researchers to take new insights from cross-cultural studies to work towards a mor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for acculturation-related issues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 Acculturation; domestic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

        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國家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人們的跨文化交往活動也日益頻繁??缥幕涣鞯膮⑴c者不可避免地會面對文化差異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涵化(acculturation)目前已經(jīng)成為跨文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研究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對涵化進行分析,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論建構(gòu)已呈現(xiàn)出不少新的發(fā)展和變化。翻譯作為不同民族之間溝通信息和思想的橋梁,直接見證了文化間的碰撞、摩擦、沖突、融合,涵化對于翻譯活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本文試圖梳理目前涵化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從方向和維度兩個方面思考涵化這一概念在翻譯研究中的運用。

        一、跨文化研究中的“涵化”

        “涵化”是跨文化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個術(shù)語,原先的英文是“acculturation”。值得一提的是,該詞目前有不同的中文譯法,常見的有濡化、涵化、文化涵化、涵化、文化融合、文化適應或文化變遷等①。這些五花八門的譯名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一概念本身的復雜性和多義性。本文暫且采用目前翻譯研究中最為通用的“涵化”這一譯法。同時,為了避免對其過于簡單化或格式化的理解,我們首先簡要回顧跨文化研究中關(guān)于“涵化”的相關(guān)論述,重點梳理這個概念本身內(nèi)涵和外延的演變。

        1880年,美國民族事務局官員約翰·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在關(guān)于美國本土語言變化的報告中,首次使用了“涵化”(acculturation)這個詞。鮑威爾將涵化定義為“來自外來文化者模仿新文化中的行為所導致的心理變化”(轉(zhuǎn)引自Rudmin24)。這一概念最初主要關(guān)注土著和少數(shù)族裔移民融入主流社會文化的個體心理調(diào)適過程,強調(diào)主流社會對移民的單向影響,認為個體會被主流文化所同化。當時美國社會對移民采用的“熔爐”(melting pot)政策,就體現(xiàn)了這種多少帶有歐美種族中心主義的、單維度的涵化理論。

        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等學者提出了到目前為止最廣為接受的“涵化”定義:涵化是“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fā)生持續(xù)、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Redfield,et al. 149)。在此基礎上,他們區(qū)分了“涵化”、“文化變化”( culture-change)以及“同化”(assimilation)這三個概念,指出涵化只是文化變化的一個方面,而同化則可以被視為是涵化的的一個階段,在不同的群體和環(huán)境中,涵化也有可能體現(xiàn)為文化適應或文化抵抗(49-152)。 此后,心理學家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證明,單向的同化并不是涵化的唯一結(jié)果,并且適應過程中的反作用力往往會導致交往中主客雙方的變化(Graves 350)。

        在涵化的理論從單維向雙維的轉(zhuǎn)變中,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學家約翰·貝理(John Berry)提出的涵化模型(圖1)影響最為深遠。貝理認為個體對原居文化和客居文化的態(tài)度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維度,對某種文化的高認同并不意味著對其他文化的認同就低。涵化者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客居文化,同時也可以選擇保持或放棄原居文化身份。根據(jù)移民在保持傳統(tǒng)文化身份以及與客居文化群體交往這兩個維度上的不同表現(xiàn),貝理將涵化策略歸納為四種: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以及邊緣化(marginalization)(Berry,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 9-25)。

        此后,貝理進一步發(fā)現(xiàn)主流文化群體在涵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會影響涵化的過程。因此他在原先雙維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三個維度,即國家或主流群體對移民群體采取的態(tài)度。在涵化過程中,主流群體施加的涵化模式也被分為四種:與“整合”相對應的“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ism)策略、與“同化”相對應的“熔爐”策略、與“分離”相對應的“隔離”(segregation)策略,以及與“邊緣化”相對應的“排斥”(exclusion)策略(Berry,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11)。在貝理研究的基礎上,有學者提出交互式涵化模式(the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進一步強調(diào)涵化過程中主客雙方的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并根據(jù)主流文化和移民群體采取的不同策略,推斷出25種可能出現(xiàn)的涵化結(jié)果(圖2)(Bourhis et al. 382)。

        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為理解涵化過程引入了更多變量。新西蘭跨文化研究學者珂琳·沃德(Colleen Ward)根據(jù)ABC(Affect-Behavior-Cognition)分析模式,從情感層面的心理適應、行為層面的文化學習、認知層面的社會認同這三個維度去分析涵化過程(Ward 415)。西班牙心理學家瑪麗索·納瓦斯(Marisol Navas)等人(2005)注意到涵化現(xiàn)實策略和理想態(tài)度之間的差異,并根據(jù)文化的“硬核”(如價值觀、社會家庭規(guī)范、榮譽觀、兩性關(guān)系等)和“外圍”(如工作或消費理念等)對涵化領域進行細分,認為個體有可能在不同的領域選擇切合實際的適應策略(Navas et al. 37)。這一關(guān)于細分涵化領域的假設在此后不少實證研究中得到了證實??缥幕芯空邆儗幼≡诤商m的土耳其移民,以及對韓裔美國人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都表明,移民們在公共領域期望得到主流社會的接納和承認,傾向于同化的適應策略;但在私人領域則愿意更多保留原居的文化身份(Arends-Tóth & van de Vijver 266; Lee et al. 296)。

        在跨文化研究中到底應該采用單維、雙維、還是多維框架的涵化理論,目前尚無定論,但存在一個基本共識:涵化是一個連續(xù)的、反復的轉(zhuǎn)變過程,對于涵化的理解,沒有單一的模式和心理規(guī)律,而應當采用多元的思考范式;涵化只有在參與各方的相互接觸、相互協(xié)商中方可實現(xiàn),因此關(guān)于涵化的理解和評估也應當深嵌于該交往活動的特定歷史、政治和社會語境中。

        二、涵化=歸化

        作為一項重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不僅涉及語言間的轉(zhuǎn)換,更是不同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橋梁。文化間的差異及因此而帶來的理解和溝通障礙,是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的問題。自八十年代翻譯研究發(fā)生文化轉(zhuǎn)向以來,學界對翻譯中文化問題的關(guān)注日益突出,“涵化”也成為翻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話題。

        在《譯者的隱身》(1995)一書中,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曾提出“歸化” (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ing) 這兩個對翻譯研究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術(shù)語。其實和“歸化”相比,“涵化”是韋努蒂更早提出的,也更樂意采用的說法(Bielsa & Bassnett 9)。韋努蒂將涵化理解為“對文化他者的歸化,使他者能夠被理解、被視為是熟悉的、甚至是相同的,完全嵌入目標語中流通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話語編碼之中”(Venuti, “Genealogies” 127)。落實到實際翻譯工作中,“涵化”就意味著要選擇“流暢的翻譯策略對異域文本進行歸化處理”(Venuti, “Introduction” 5)。

        在韋努蒂提出的歸化/異化二元對立模式的影響下,翻譯學界普遍將“涵化”理解為是譯者根據(jù)目標語表達慣例、讀者期待或社會規(guī)范,對譯文進行相應處理,使之融入目標語文化的過程。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曾多次將“涵化”與“歸化”作為同義詞交替使用。她認為在科技、法律、新聞等文類的翻譯中,為了減少目標讀者和觀眾的理解障礙,涵化是必不可少的(Bassnett 127)。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在關(guān)于布萊希特(Benolt Brecht)的戲劇作品在美國譯介的個案研究中,將涵化看作是原作在贊助者、譯者、評論者等人的共謀下,改頭換面進入目標語文化并為之接受的過程(Lefevere 109-23)。戲劇翻譯理論家阿托寧(Sirkku Aaltonen)也將涵化看作是對他者文化之“異”的弱化,在這個過程中,譯者需要“對不熟悉的‘現(xiàn)實進行改寫,讓熟悉和不熟悉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使得文化的相融成為可能”(Aaltonen 55)。

        在強調(diào)文化差異和和價值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里,這一企圖以自己的話語方式去涵蓋他者文化、將差異消融于事先預想的相似性之中的做法,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zhì)疑和批判。例如,拉希亞尼(Raja Lahiani)在研究阿拉伯《懸詩》(Al-Mu`allaqat)的英譯和法譯的時候,得出了“涵化就是歸化;其結(jié)果就是同化”(Lahiani 114)的結(jié)論,認為翻譯中的涵化實際上就是弱小民族文化身份被主流文化吞噬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將涵化等同于遮蔽、過濾乃至篡改他者異質(zhì)性的翻譯策略的看法,其背后的預設是對涵化直線的、單向的理解。這一在翻譯研究中相當盛行的觀點,似乎并沒有考慮到涵化理論過去幾十年發(fā)生的從單維向雙維、乃至多維的轉(zhuǎn)變。2011出版的《中國譯學大辭典》對涵化的定義依然是“指某一群體或個人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因與另一文化相接觸而發(fā)生順向變化”(方夢之302)。如果說,跨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早已看到,最初將“涵化”等同于“同化”的觀點已經(jīng)不能夠充分描述目前多元文化互動的現(xiàn)實;在翻譯研究中,目前將“涵化”等同于“歸化”的看法也未免顯得過于簡單片面。

        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工具,翻譯的本質(zhì)是為了跨越文化障礙并促進文化交流,這個過程需要涵化,但涵化并非意味著對文化異質(zhì)的消除。相反,文化異質(zhì)的存在往往正是翻譯背后的動因。在翻譯中,即便源語和目標語文化的權(quán)力或地位并非平等,它們之間的文化交流依然始終是一種雙向、互動的狀態(tài)。因此,翻譯中的涵化不應該被簡單理解為是向目標語文化趨同的歸化過程。我們完全可以借鑒跨文化研究中涵化理論的發(fā)展,尤其是對于涵化的理解從單向線性到互動多維的轉(zhuǎn)變,從涵化的方向(directionality)和維度(dimensionality)這兩個層面來重新思考翻譯中的涵化。

        三、翻譯中涵化的方向

        在方向?qū)用嫔?,翻譯中的涵化考慮的問題是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離開原居文化環(huán)境的移民經(jīng)過一系列的過程才能夠適應客居文化;同樣,文本在跨文化的旅行中,同樣也需要一定的變形才能在新的語境中得以接受和傳播。這個變形有可能需要改變譯文特定的文化基素(cultural anchoring),代之以目的語文化系統(tǒng)的慣例表達,這樣的做法就是目前翻譯涵化研究中最為強調(diào)的“歸化”策略。承認這一點的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正如移民文化適應的策略選擇是多樣化的,“歸化”并非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唯一可行策略。在跨文化研究中,根據(jù)約翰·貝理的涵化模型,個體對原居文化和客居文化的態(tài)度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維度,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只有在涵化個體只看重客居文化,無意堅持原居文化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同化;否則其涵化的結(jié)果有可能以整合、分離、邊緣化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在翻譯中,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是其選擇特定翻譯策略的社會語用根源(王東風2-8)。如果譯者對目標語文化的看重遠遠超過對源語文化的重視程度,他們在翻譯中的確會傾向于遵循目標語文化慣例,此時“歸化”也就成為他們涵化的首選策略。然而,譯者對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認同也不是相互對立的,譯者完全有可能更加重視源語文化,或是在熱愛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也對源語文化充滿向往。那么譯者也可以采用“異化”或是歸化和異化相 “雜合”(hybrid)的翻譯方法(見圖3),而這些不同的方法和“歸化”一樣,都是譯者在不同條件下選擇的涵化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研究中,目前關(guān)于涵化方向的討論已經(jīng)逐漸式微。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已經(jīng)達成共識,承認涵化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移民在客居地文化中通過學習它的語言、規(guī)范、習俗等逐漸適應并且接受客居地文化;同時其本身固有的信仰、傳統(tǒng)、及行為模式對客居文化也會產(chǎn)生影響。在翻譯研究中,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研究趨勢。即便是一直大力推崇“異化”翻譯策略的韋努蒂,也承認“異化”“歸化”則兩者之間并沒有一定絕對的分界線,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一定會相互重疊。這種重疊一方面體現(xiàn)在譯者文化態(tài)度的多歧性帶來的翻譯策略的雜合,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不同翻譯策略在文化層面所引發(fā)的實際效用。許多時候,即便經(jīng)過了譯者的歸化處理,譯本所帶來的源語文化的異質(zhì)性也不可能被完全抹殺掉。例如,翁貝托·??疲║mberto Eco)在談到克羅地亞譯者在翻譯他的小說《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一書的時候,提到譯者對源文中某些互文指涉采用了歸化處理,援引目的語中已經(jīng)存在的某些前文本,但同時也指出,這樣的歸化處理實際上更好地將文本的異質(zhì)性引入了目標語境(Eco 95)。相反,異化的翻譯也有可能會強化關(guān)于他者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塔里克·沙瑪(Tarek Shamma)研究了韋努蒂曾經(jīng)推舉過的異化翻譯的例子:理查德·伯頓(Richard Francis Burton)翻譯的《一千零一夜》,發(fā)現(xiàn)該譯本關(guān)于阿拉伯文化和文本的直接指涉,實際上進一步加深了西方讀者原本持有的某些早已固化的、關(guān)于東方的想象,因此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對“異”的尊重(Shamma 51)。應該說,如果單純停留在方向的層面,去討論在翻譯中應該“讓作者留在原處,讓讀者去接近作者”, 還是“讓讀者留在原處,讓作者去接近讀者”,顯然已經(jīng)不能充分說明翻譯活動中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實際狀況。在此我們更有必要強調(diào)的是在維度的層面上,去思考翻譯和涵化的問題。

        四、翻譯中涵化的維度

        涵化的維度是跨文化研究近年的熱點所在,目前的涵化理論已經(jīng)引入了諸如主流文化群體的態(tài)度、客居群體對于不同文化領域的態(tài)度等多種變量,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涵化策略、過程和結(jié)果的理解。應當看到,跨文化研究者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對于譯者尋找合適的翻譯策略也是大有裨益的。根據(jù)跨文化研究對文化“硬核”(the hardcore)(如價值觀、社會家庭規(guī)范、榮譽觀、兩性關(guān)系等)和“外圍”(the? peripheral)(如工作或消費理念等)的區(qū)分,移民群體在文化“硬核”的范圍中往往會保持原居文化身份,在“外圍”中則更愿意學習或采納客居地的價值觀(Navas et al. 37)。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在跨文化研究中已經(jīng)得到實證的結(jié)論,來豐富對有關(guān)翻譯現(xiàn)象的理解。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從文化“外圍”和“硬核”的角度,去梳理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目前有不少關(guān)于西學翻譯的研究,側(cè)重從意識形態(tài)的視角分析這些翻譯活動背后的政治意圖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如果引入文化 “外圍”和“硬核”的概念,就能有助于我們從文化生態(tài)學的角度去理解,1810-1919年之間翻譯過來的3000多種政治、歷史、法學、倫理、教育、經(jīng)濟等不同人文學科的西學書籍中,哪一類作品、以哪一種方式、為什么得到譯介、帶來了怎樣的文化沖擊、如何與本土文化產(chǎn)生互動、交融、以及最終在目標語境促生了怎樣的文化形態(tài)。

        除了從文化“內(nèi)核”“外圍”的角度來思考翻譯現(xiàn)象,翻譯研究完全還可以引入其他更多已經(jīng)得到實證的跨文化研究成果,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從情感、行為、認知這三方面(Affect-Behavior-Cognition)去分析涵化過程的ABC模式(Ward 415)??缥幕芯空甙l(fā)現(xiàn),移民往往在情感方面與自己的原居文化的關(guān)系最為緊密,而在認知方面會更愿意學習新的文化模式,而兩者的矛盾張力往往會從復雜的行為模式上體現(xiàn)出來。我們也可以借鑒這個結(jié)論,去預期翻譯中的讀者期待,并設計出相應的最有效的涵化機制和翻譯策略。例如美籍英裔漢學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譯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版本,整體而言,白之采取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通過直譯、直譯加注及直譯加解釋, 保留了原文富有特定文化意蘊的表達。下面以《驚夢》一出中,杜麗娘偷游后花園,從大自然的春色感染下,燃起對愛情的憧憬所發(fā)的兩句感慨為例:

        例1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湯顯祖54)

        Here am I at the “double eight,” my sixteenth year,yet no fine “scholar to break the cassia bough” has come my way. My young passion stir to the young spring season, but where shall I find an “entrant of the moons toad palace”?(Birch 46)

        例2 佳人才子,前以密約偷期,后皆得成秦晉(湯顯祖54)

        These “fair maids and gifted youths” after clandestine meetings made marital unions “as between Qin and Jin.(Birch 46)

        白之將“年已二八”、“折桂之夫”、“蟾宮之客”、“佳人才子” 、“得成秦晉”等帶有文化指涉和典故的表述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采用直譯的方法,以至于譯文相當拗口奇特,可謂不辭辛苦地想要把目的語讀者帶到原作面前。作為當代著名的漢學家,白之在翻譯中力求最大限度的忠實于原文,將原文的異國風味傳達給譯語讀者,這種異化的努力更多是出于認知層面的考慮:即希望西方讀者通過閱讀譯本對中國文化乃至典故有所了解。但是必須考慮的是,作為一個“至情至性”的故事,西方讀者閱讀《牡丹亭》的時候,閱讀快感和情感共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層面上而言,白之的譯文在翻譯某些特定場景的人物對白時,也不乏流暢而自然的英語表達。暫舉一例而言:

        例3 (旦)妝千金之軀,一旦付與郎矣,勿負奴心。第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

        (生笑介)賢卿有心戀于小生,小生豈敢忘于賢卿乎?(湯顯祖168)

        BRIDAL: This body, “a thousand gold pieces,” I offer you without hesitation. Do not disdain my love. My lifes desire is fulfilled if I may share your pillow night by night.

        LIU (laughs): You give me your love, my dearest: how could I dismiss you from my heart? (Birch 164)

        這里是第二十八出“幽媾”(Scene 28 The supernatural sexual transgression)中杜麗娘和柳夢梅交歡后的對話。雖然這里也有一處對“千金之軀”的異化處理,但對話表達總體上語言流暢自然。尤其是將“賢卿”翻譯為“my dearest”, 看似簡單的一個稱謂改動,卻可以讓西方讀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關(guān)系與情感。此處翻譯的重點,不在于從認知的角度強調(diào)中國的異域文化,而在于從感情的角度,讓讀者為兩位主人翁生死相契的愛情感動。這樣的翻譯策略選擇,是和跨文化研究提出的涵化過程的ABC模式不謀而合的。

        五、結(jié)語

        涵化作為翻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初就是從跨文化的社會研究中借用而來的(Marinetti 40)。在翻譯中,翻譯文本作為文化的載體,在文化交流和適應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直接作用。研究翻譯中的涵化,就是要在特定的語境中對不同文化在翻譯中相互接觸、交流、融合乃至創(chuàng)新的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

        早期的涵化模式主要研究移民思維、情感以及交流方式適應新文化的轉(zhuǎn)型過程。而近年跨文化研究中涵化理論的發(fā)展對這一適應過程的描述和理解,無論在方向的層面還是在維度的層面,已經(jīng)有了相當值得關(guān)注的發(fā)展。翻譯研究對涵化的討論也需要突破目前單一的“歸化”論,而力求從單向到多維、從線性到非線性、從結(jié)果到過程、從現(xiàn)象描述到機理探討的系列轉(zhuǎn)變,從而對翻譯中的文化接觸與適應提供更為充分解釋。

        注釋【Notes】

        ① 長期以來,我國人類學界習慣將“acculturation”譯為“涵化”,并將其與譯為“濡化”的“enculturation”相對。如果單從英語的前綴來考慮,ac-含有“變化”、“添加”的意思,en-則表示 “包含于”。這樣看來,我們可以把acculturation理解為一種文化在添加了其他文化因素后出現(xiàn)的變化,而enculturation是一個文化由于自身或內(nèi)部的原因而發(fā)生的變化。這樣看來,acculturation是直接和翻譯活動相關(guān)的概念。近年來有學者對此提出質(zhì)疑,認為這兩個術(shù)語的中文對接恰恰被顛倒了(安然60)。也有學者將兩者譯名結(jié)合起來,建議用“涵濡”一詞來翻譯acculturation(王一川6)。對“涵化”/“濡化”的譯名之爭,本文暫不做評論,而采用目前最為通用的“涵化”這一譯法,將重點放在梳理這個概念本身。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Aaltonen, Sirkku. Acculturation of the Other: Irish Milieux in Finnish Drama Translation. Joensuu: University of Joensuu Pub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 1996.

        安然:解析跨文化傳播學術(shù)語“濡化”與“涵化”?!秶H新聞界》9(2013): 54-60。

        [An, Ran. “Analysis of Two Keyword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Acculturation and ‘Enculturatioin.”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9 (2013): 54-60.]

        Arends-Tóth, Judit and Fons J. R. Van De. Vijver. “Multiculturalism and acculturation: Views of Dutch and Turkish–Dutch.”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3 (2003): 249-266.

        Bassnett, Susan. “Bringing the News Back Home: Strategies of Accultur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2005): 120-30.

        ---. Translation Studies 4th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Berry, John W.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 Acculturation: Theory, Models and Some New Findings. Ed. A.M. Padilla. Washington, DC: Westview, 1980: 9-25.

        ---.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 (1997): 5-34.

        Bielsa, Esperan?a and 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 London: Routledge. 2009.

        Birch, Cyril (trans.). The Peony Pavil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P, 2002.

        Bourhis, R. Y., L. C. Mo?se and S. Perreault, et al. “Towards an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6 (1997): 369-386.

        Eco, Umberto. Mouse or rat? Translation as Negotiation.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3.

        方夢之:《中國譯學大詞典》。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Fang, Mengzhi. Dictiona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11. ]

        Graves, Theodore D. “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a Tri-ethnic Community.”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4 (1967): 337-350.

        Lahiani, Raja. Eastern Luminaries Disclosed to Western Eye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Mu'allaqāt into French and English (1782-2000). Oxford: Peter Lang. 2008.

        Lee, Soo-Kyung, Jeffery Sobal and Edward Frongillo. “A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Acculturation: The Case of Korean America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 (2003): 282-296.

        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2.

        Marinetti, Cristina. “The Limits of the Play Text: Translating Comedy.” New Voic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1 (2005): 31-42.

        Marisol Navas, et al. “Relative Acculturation Extended Model: New Contribution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9 (2005): 21-37.

        Pavis, Patrice (ed.).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Redfield, Robert, Ralphand Linton and Melville Herskovits. “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 (2009): 149-152.

        Rudmin, Floyd W. “Field Notes from the Quest for the First Use of Acculturatio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 (2003): 24-31.

        Shamma, Tarek. “The Exotic Dimension of Foreignizing Strategies: Burtons Translation of the Arabian Nights.” The Translator 11.1 (2005): 51-67.

        湯顯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Tang, Xianzu. The Peony Pavilio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 House, 1963.]

        Venuti, Lawrence. “Genealogies of Translation Theory: Schleiermacher.” TTR 2 (1991): 125-150.

        ---. “Introduction.”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Ed. L. Venut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1-17.

        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吨袊g》4(2000):2-7。

        [Wang, Dongfeng. “Cultural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and Translators Cultural Attitude.”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4 (2000): 2-7.]

        王一川:層累涵濡的現(xiàn)代性——中國現(xiàn)代文藝理論的發(fā)生與演變?!段乃嚑庿Q》7(2013):6-14。

        [Wang, Yichuan. “Acculturated Modernity: On the Emergence and Evolvement of Modern Chinse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Debate 7 (2013): 6-14.]

        Ward, Colleen. “The A, B, Cs of Acculturation.”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 Ed. D. Matsumoto. New York: Oxford UP, 2001. 411-445.

        責任編輯:胡德香

        猜你喜歡
        歸化翻譯策略
        測大角歸化法歸化值的兩種計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科技風(2020年9期)2020-03-24 11:51:15
        歸化(雙語加油站)
        倫理視角下電影翻譯的歸化與異化
        淺談青島市公共標識語英譯現(xiàn)狀及翻譯策略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5:46:35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9:43
        歸化翻譯與江西詩法——以《魯拜集》的三個七言絕句譯本為例
        以《紅樓夢》三個版本為例探討親屬稱謂詞翻譯的異化與歸化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在线看| 久久aaaa片一区二区| 日本aⅴ大伊香蕉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高潮无码毛片| 午夜av福利亚洲写真集|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无东京热|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电驱蚊液可以插一晚上吗|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旧版|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久久| 国产免费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第一影院一区二区|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a级三级三级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偷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 欧美丝袜秘书在线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亚洲| 国产精品人妻一码二码| 国产草草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专区|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亚洲青涩在线不卡av| 中文字幕漂亮人妻在线|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无码人妻人妻经典| 国产一级毛片AV不卡尤物|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色|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爆乳|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app|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