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漢兩種語言都以離心為“上”,向心為“下”,這是英漢兩個語言社團成員對“上/下”空間位置描寫的認知共性。但具體表達“上/下”空間方位義時就存在空間語義值上的個體差異。漢語通常用一組單純方位詞“上、下”即可表達“上/下”的空間概念;而英語比漢語更注重語義值的精確性,需要根據(jù)目的物與參照物是否接觸、是否垂直、是否位移等位置變化,選擇不同的空間介詞來精確表述其空間位置關系。可見,人類用視覺感知外部空間,再用語言將其概念化的認知過程是相同的,但不同語言社團成員的視覺認知也會受到本社團語言自身的影響與制約,這就會使空間概念化程度有所差異。
【關鍵詞】 上/下”;空間語義;英漢對比;認知差異
【中圖分類號】 H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0)03-0100-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空間概念是語言社團成員表達物體之間的空間方位時,由視覺傳達到頭腦中而形成的一種語言表達式。人對空間方位的視覺認識是立體的,但形成語言概念時會對其進行壓縮化處理,即是將三維空間轉化為二維語言概念的過程,這是所有語言社團的認知共性。但在這一轉化過程中,不同的語言社團成員受到各自語言自身的影響,對立體空間概念化處理的程度和方式就會有所不同。
一、英漢“上/下”空間概念差異
英漢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二者在表達“上/下”空間位置時,經(jīng)常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下面本文就通過英漢單純方位詞對應表(見表1)來具體分析英漢空間概念的差異。
(一)漢語對“上/下”空間概念語義表達
漢語中表示“上/下”空間概念的方位詞可分為單純方位詞和合成方位詞,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有關“上”空間概念的單純方位詞是“上”,合成方位詞有“上邊、上面、上部、上方、上頭、上端、以上、之上”;有關“下”空間概念的單純方位詞是“下”,合成方位詞有“下邊、下面、下部、下方、下頭、下端、以下、之下”。
儲澤祥將方位詞分為“典型方位詞”與“準方位詞”兩類,準方位詞“邊、面、部、方、頭、端”附于單音節(jié)典型方位詞“上、下”后,語義上都表示“部位和處所”這一義類范疇。其空間概念體現(xiàn)于單音節(jié)方位詞語素“上、下”的空間義上。
方位詞前綴“之、以”經(jīng)歷了“動詞——介詞——連詞——詞綴”的語法化過程,其空間方位語義在于單音節(jié)典型方位詞“上、下”。因此,漢語可以直接用一組單純方位詞“上、下”就能表達出“上/下”的空間位置關系。
首先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上、下”這兩個方位詞的釋義,見表2。
本文僅從“上、下”的空間概念進行考察,因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釋義中,“上”表示的空間概念有“位置在高處的(跟“下”相對)”和“用在名詞后,表示在物體的表面”這兩個義項;“下”表示的空間概念就只有“位置在低處的(跟“上”相對)”這一個義項。
(二)英語對“上/下”空間概念語義表達
英語用“on、above、over、up”來表達“上”的空間概念語義,用“beneath、below、under、down”來表達“下”的空間概念語義。
1.目標物與參照物有接觸:on——beneath
“on”: Physically in contact with and supported by (a surface) 如:
(1)There's a letter on the desk.
書桌上放著一封信。
(2)He lives on the upper floor.
他住在樓上。
“beneath”:in or to lower position than something, or under something. 如:
(3)John was standing on the bridge looking at the river beneath.
約翰站在橋上,看著下面的河水。
上述例子中“on/beneath”所表示“上/下”的空間位置都是目標物與參照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觸,如目標物“l(fā)etter、He、John”與之所對應參照物“desk、the upper floor、bridge”都有一定面積的接觸部分。
2.目標物與參照物無接觸
若目標物與參照物不存在接觸部分,還要區(qū)分目標物與參照物之間是否存在垂直關系,不存在垂直關系要用“above/below”,存在垂直關系要用“over/under”。
“above”:at or to higher place or position than sth/sb. 如:
(4)Put your hands above your head.
雙手放在頭頂上。
(5)The sun slowly rises above the horizon.
太陽慢慢從地平線上升起。
“below”:at or to a lower level or position than sb/sth. 如:
(6)It is an animal that lives below ground.
它是一種生活在地下的動物。
(7)Crack below the surface cause slabs of material to spall off.
表面下的裂縫導致石板碎裂脫落。
上例中“above/below”表示的“上/下”空間位置是以一水平面為準,目標物與參照物之間沒有接觸,可在各自的空間中移動,不存在垂直關系。下面存在垂直關系的是“over/under”。
“over”:downwards and away from a vertical position. 如:
(8)It is one of a bridge over the river Danube.
它是多瑙河上的一座橋之一。
(9)He looked at himself in the mirror over the table.
他對著桌子上方的鏡子照了照。
“under”:in, to or through a position that is below sth. 如:
(10)The river under the bridge is clean.
橋下的河水很干凈。
(11)Wendy had hidden the box under her bed.
溫迪把盒子藏在了她的床底下。
上例中“over/under”表示的“上、下”空間位置,目標物與參照物之間沒有接觸,且二者之間是垂直關系。
3.目標物與參照物的動態(tài)意義:up——down
英語中“上、下”的空間方位還存在動態(tài)變化,“up”表示“從低處到高處的動態(tài)位移”,“down”則相反,表示“從高處到低處的動態(tài)位移”。如:
(12)We finally climbed up the mountain.
我們終于爬上了山。
(13)Please calm you down.
請你們安靜下來。
英語需要使用不同的空間介詞來精確表達各自的空間位置關系。它們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如下圖1所示:
通過以上英漢關于“上、下”空間概念的對比,漢語用一組單純方位詞“上、下”即可表達“上/下”的空間概念;而英語在表達“上/下”空間概念時,則需要根據(jù)目的物與參照物的空間位置不同,使用不同的空間介詞:按目的物與參照物相接觸,使用“on/beneath”;按目的物與參照物無接觸且無垂直關系,使用“above/below”;按目的物與參照物無接觸但有垂直關系,使用“over/under”;在表達動態(tài)位移關系時,使用“up/down”。
二、英漢空間概念異同成因
根據(jù)參照點理論,外部空間位置要內(nèi)化為語言概念(這里所說的“語言概念”是指整個人類社會無差別的語言認知加工的結果)需要人類進行空間視覺的認知加工。外部空間位置關系與整個人類對其所形成的語言概念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單向性,是由外部空間(客觀存在)經(jīng)過人類的視覺認知加工而形成空間語言概念(主觀影響像)。
但為什么不同語言的空間概念表達會有所不同呢?這反映出的實質(zhì)是處于不同語言社團中的成員的視覺認知會受到其語言自身的反作用。就這個層面來說,語言概念(這里所說的“語言概念”是指各自所處的語言社團中的語言認知加工的結果)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呈現(xiàn)雙向性的關系。生存在某種語言壞境中,該語言社團的成員感知客觀世界后用該社團語言表達出來,形成其語言概念。相反,在這個語言社團中,語言要素及結構組成也會反作用于該社團成員去認知客觀世界,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其關系如圖2所示。
可看出空間位置關系的表達式是受到語言本身的影響與制約的。英語介詞十分豐富,因此英語背景的人們在表達“上/下”空間概念時就會優(yōu)先考慮介詞是否能適用于其概念,本能地用介詞將其語義進行細化,從而使用不同的介詞來精確表達出空間方位的不同維度、不同位置及不同位移狀態(tài)。漢語表達“上/下”空間關系只有固定的單純方位詞“上、下”,空間維度上的表達不如英語那么嚴格,但語義覆蓋面更廣,在使用上比英語更靈活,這也跟漢語本身對漢語使用者的影響有關,漢語表達語法關系主要靠語序和虛詞,注重詞義的概括性,因此漢語使用者在表達空間概念時,習慣將空間位置關系進行概括,舍棄一些具體的語義,依靠語序或虛詞加以輔助。因此,英漢對空間方位“上/下”的視覺認知和對空間概念的理解實際上會受到語言本身的影響與制約的。
三、結語
本文主要討論了英漢空間方位“上/下”存在語義值上不對等的情況。通過對應詞作比較發(fā)現(xiàn),漢語只需要用一組空間方位詞“上、下”就能概括,而英語則要按照是否接觸、是否垂直、是否位移等空間關系進行細分,從而產(chǎn)生“名同值異”的現(xiàn)象。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語言本身對該語言社團成員認知空間位置產(chǎn)生反作用,由于語言自身的特征及表達手段的不同,不同語言背景的使用者在認知客觀空間位置時,往往會先考慮本民族語言表達手段。因此,不同的語言對其使用者來說會反作用于他們認知客觀世界。
【參考文獻】
[1]儲澤祥.現(xiàn)代漢語方所系統(tǒng)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14-116.
[2]齊滬揚.現(xiàn)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108-109.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4]霍恩比.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九版[Z].李旭影,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方經(jīng)民.論漢語空間方位參照認知過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國語文,1999(1):12-20.
[6]方經(jīng)民.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認知結構[J].世界漢語教學,1999(4):32-38.
收稿日期:2019-12-04
作者簡介:王雪梅(1995—),女,四川廣漢人,揚州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