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巒
李懷源帶領(lǐng)他的教師團隊,用了十幾年時間,譜寫了語文課程改革三部曲。第一部的標志是2008年完成的《小學課程改革與實施方案》。這個方案涵蓋了各門學科。拿語文學科來說,方案明確該校的語文課程由教科書學習、整本書閱讀、語文實踐活動三部分構(gòu)成,并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jù),細化了每個年級、每個學期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使教學有了自己學校的執(zhí)行標準。在語文教學層面,出改進單篇課文教學做起,整合教材內(nèi)容,將整本書閱讀、語文實踐活動涵蓋其中進行單元整組教學。第二部的標志是2012年出版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課程實施與評價》。其間,該校已將學校課程整合為文化、藝術(shù)、體育、生活四個領(lǐng)域,語文是文化課程之一。按年級、學期,從教科書學習、整本書閱讀、語文實踐活動三個方面提出了“課程目標”,呈現(xiàn)了“課程實施”,細化了“課程評價”。其中“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有一些亮點,很有借鑒價值。在教學層面,則以“課程目標”提出的語文能力點為抓手,打通教科書學習與整本書閱讀、語文實踐活動之間的界限,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第三部的標志是出版《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理論與實務(wù)》,上篇談“理論”,下篇講“實務(wù)”,將改革上升到課程的高度,奏響了單元整體課程改革的新樂章。從單元整組教學到單元整體教學,再到單元整體課程,李懷源及其團隊十年完成了語文課程改革的“三級跳”。
在小結(jié)語文單元整體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李懷源給了我們哪些重要信息和重要啟示呢?我歸納為“六個一”:
一是提出了一個根本理念:立人為本。李懷源團隊掙脫了重教輕育、重視學科輕視“人”的慣性,把育人為本、語文立人作為根本理念,追求語文課程持久的、長遠的人文性。
二是確立了一個核心目標: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要在聽、說、讀、寫中用,在課堂上用,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用,在生活中用。只有運用,才能扎實地培養(yǎng)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是構(gòu)建了一個課程體系:教科書學習、讀整本書、語文實踐活動三位一體。前者為軀體,后者為兩翼。三位一體,才能展翅高飛。
四是研究出一套教學模型:低年級教學包括識字、寫字、朗讀、積累四大模塊,摒棄了以分析講解為手段的閱讀,回歸到以讀為本。中高年級教學主要有兩大模塊:預習—理解,領(lǐng)悟—表達。落實預習、自學,以求自得;注重在領(lǐng)悟的基礎(chǔ)上表達,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
五是研制了一套測量工具:每個年級、每個單元,依據(jù)單元訓練目標,提出訓練重點,設(shè)計整合的作業(yè)。用類似“項目”的體現(xiàn)語用的作業(yè),統(tǒng)領(lǐng)一個單元的教學,具有指向性強、易操作、可檢測的特點。特別是將書面表達設(shè)計為三種類型:應(yīng)用寫作類,如訪談記錄、人物傳記、游記、導讀;設(shè)計制作類,如資料卡、推薦語、明信片、網(wǎng)頁;文學創(chuàng)作類,如兒童詩、小劇本、童話、寓言、名著改編。這樣的設(shè)計既有新意,又拓寬了習作的內(nèi)容和形式,鍛煉了小學生實用的寫作能力。
六是表達了一個愿景:在打通小學、中學阻隔的前提下,進一步改革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學。要以課程、教材、教學本來的規(guī)律與方式,創(chuàng)建更貼近需要、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學生的語文教育。
我最后想說的是,一項改革堅持十幾年是不容易的。在社會風氣比較浮躁的今天,能沉下心來堅持一項改革更是不容易。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改革伊始就有想法,在不斷探索中逐漸理清改革的思路,繪制改革的藍圖,達到月長歲進的效果,是更不容易的。李懷源和他的團隊始終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謂之“抬頭看路”;始終朝著既定目標行動再行動,謂之“埋頭拉車”。
中國的教育改革,中國的語文教育改革,中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需要這種兢兢業(yè)業(yè)的“牛”的精神。
(作者系全國小語會原理事長)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