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判斷教學效果主要是取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點內容。下文針對高中化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化學? 教學環(huán)節(jié)? 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170-02
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化學屬于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并且其也屬于自然科學,因此化學教學需要大量的實驗,來實施輔助教學。而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新課改背景下?,F階段,大部分教師都面臨著一個難題,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合理有效的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化學知識教學。
1.激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1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
化學屬于自然科學,其中涉及到較多的公式和理論等等,學生在學習時會覺得非??菰锖蜔o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游戲法、論證法等等。通過對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得到了良好的應用,特別是當下多媒體技術普及[1]。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可以進行良好的備課,把教學內容制作成為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幻燈片和課件,那么可以使課堂上呈現出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學生的精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有關電極反應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把電極兩端的反映情況,通過動態(tài)的形式,模擬給學生,并明確標注離子移動的方向。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具備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進行提問與思考。因為化學屬于自然科學,在學習化學時,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探索精神,善于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相關現象對其原理進行思考和總結。在教學時,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生的提問意識,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質疑,并指引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在無形中,形成嚴謹的化學思維能力,進而轉變成為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有關分子晶體的熔點和沸點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把由不同組成與結構的物質羅列出來,并根據相應的規(guī)律呈現給學生們,指引學生對這些物質的熔點和沸點變化規(guī)律進行思考,并對規(guī)律進行總結:組成和結構相似的物質,其分子量越大,熔點和沸點就越高。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到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化學學習的自信心。
3.對化學實驗進行巧妙利用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其可以把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具象,并且還可以有效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可以自主進行探究和學習。在高中化學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都和實際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化學實驗和實際生活進行結合,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理。并且,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是隨手可得的,實驗的難度相對來說較小。但是在進行實驗時,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安全性。此外,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新聞事件,指引學生對其中的化學原理進行探究。
例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課前準備好適量的醋和雞蛋,在課堂教學中指引學生把雞蛋放進醋中,對蛋殼的變化進行觀察。通過這樣的實驗,可以使學生了解到醋酸與碳酸鈣的反應,使學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觀的進行理解和記憶。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還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進行角色上的轉變,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指引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進而使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麻祖升.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182.
作者簡介:
宋欣亞,女,碩士,就職于北京市昌平區(qū)職業(yè)學校,研究方向:高中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