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霞
(如皋市人民醫(yī)院感染科,江蘇 南通 226500)
乙肝患者除承受身心痛苦外,還飽受社會、家庭的排斥和歧視,部分患者工作、學習受到嚴重影響[1],產生社會孤立感和病恥感。病恥感指因患有某種疾病而感到不被理解、疏遠及排斥,或有過被他人歧視或貶損的經歷,從而對疾病出現負面認知,可降低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不利于疾病的防治。團體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2]指用積極、正確的想法改變患者消極、負面的情緒和認知,幫助患者管理自身情緒和行為的心理療法。本文對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恥感?,F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96例,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8.4歲。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納入標準為:(1)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3];(2)乙型肝炎病史≥6個月,并接受抗病毒治療;(3)排除患有精神病病史者及認知障礙者,可正常溝通交流;(4)排除患有肝硬化、肝癌等并發(fā)癥者;(5)對本次研究均表示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心理干預,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治療共計6次,每周一次,每次90min。采用社會影響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分別在干預前后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病恥感得分。社會影響量表由Fife等編制,內容包括社會隔離、社會排斥、經濟歧視、內在羞恥感共4個維度24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評分越高,則說明病恥感越強烈。
應用SPASS22.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病恥感得分相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后,病恥感得分顯著下降,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IS得分比較
將試驗組患者組成10~12人一組的小組,小組成員自我介紹。護理人員擔任活動主持人,講解本次治療的目的和活動規(guī)則,并介紹乙型肝炎的發(fā)病原因、藥物治療的目的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介紹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對疾病防控的益處。在小組成員間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
由專業(yè)醫(yī)師介紹情緒與乙肝的關系,以及不良情緒對預后的影響。鼓勵組員談談患病以來自己生活上發(fā)生的改變,他人對自己態(tài)度的轉變,以及自身情緒的變化等。幫助患者正確識別自身情緒,并找出不良情緒背后的認知。重點關注在討論期間表露出錯誤認知和不良情緒的患者,并做好記錄。
介紹十大不合理信念,并幫助患者重建認知。鼓勵患者記日記,記錄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因此產生的想法和情緒,以及自己是怎樣調整自身情緒的。鼓勵組員們談談對未來的期望和想法,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組員之間可展開討論,共同探究解決的方法。邀請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介紹自己在疾病控制和治療期間的心得體會。
護理人員可引導患者談談接受團體認知治療后自身心態(tài)和認知所發(fā)生的改變,分享在治療期間得到的支持和感悟,以及在團隊中的收獲和體會。鼓勵患者將團體認知治療期間學會的情緒緩解法應用于以后的治療和生活,以獲得更多的支持。鼓勵組員間互留聯系方式或組建微信群,以便結束治療后繼續(xù)互相交流、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宣布治療結束,感謝小組成員的支持。
由于乙型肝炎具有傳染性且無法治愈,社會上多存在“談肝色變”,即便國家已出臺相關政策:取消就業(yè)、入學乙肝檢測,維護乙肝患者權益。然而公眾對乙肝的誤解、排斥和歧視仍然存在。有研究表明[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較強的病恥感,引起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嚴重影響社會交往、心理健康及治療康復。團體認知行為治療與單純的心理治療不同,其給患者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便于同種疾病的病友間相互溝通、交流,病友之間可袒露患病后的生活改變及情緒變化,通過組員間的討論和支持以尋求幫助,最終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重建健康的認知和疾病行為。本文將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應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中,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恥感,幫助患者學會了有效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建立了良好的疾病行為,具有良好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