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蓮
【摘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需在預習的環(huán)節(jié)上狠下功夫,需要貫徹“階段法”中的“三步走”:準備階段、實踐階段、檢驗階段。準備階段是預習各步中的基礎(chǔ)環(huán)節(jié),實踐階段是關(guān)鍵,檢驗階段是保障,三者步步緊扣,缺一不可。做好思想和工具的準備,繼而預習步步深入文章中去,而后在練習中檢驗自己的預習心得和歸納疑惑,等待解決。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習慣和水平適度地對預習方法加以合理的運用,會對自己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在課堂上的自如會起極積極的作用?!叭阶摺笔钦Z文學習方法中的起步,走好這一步,將會使語文學習得心應手。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預習方法;階段法;自學能力
《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有預習的習慣尤顯重要,“預”則“立”,古人對此僅僅是泛泛之談,說到今天的語文教學,“預”在學生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己已有知識的合理化再運用,結(jié)合經(jīng)驗和常識對未知的東西加以主觀和部分客觀的猜測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在教師方面則表現(xiàn)為對學生的指導,這里的指導不僅是傳統(tǒng)的灌輸,還包括對學生的預習方法的有效指導。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因此,教師要做的不是把每一課的預習方案告訴學生,而是教導學生領(lǐng)悟預習的內(nèi)涵和方法,那樣學生就會受益無窮。
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預習這板塊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興趣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的自覺,預習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高自學能力。而且,學生預習以后,熟悉課文,上課時老師的“啟發(fā)”,就不會局限在枝節(jié)問題上。對那些貫穿全文的線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點點撥;預習,是上好課的前提,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會讀書,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須增強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要成為一個習慣,更要培養(yǎng)為一個學習的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服務(wù)。
預習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懂得在不同的客觀情況和自身的條件下去采取有效的方法。“階段法”在預習的方法中很好的凸顯了它的價值。大體上,“階段法”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踐階段、檢驗階段,也即“三步走”。“三步走”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
一、準備階段
“不打沒準備的仗”,預習和上戰(zhàn)場前作好的“三軍未行,糧草先行”意義一樣。 在準備階段中,又可以細分為幾個小細節(jié):首先,學生要重視預習,思想上應有百分百的準備。很多的學生認為,預習不過只是一個形式,根本不用在乎,自己一個人能在課本上學到很多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只要到課堂上重視老師的教導就行了,但一到課堂上,情況又不同了,“老師到底在說什么???”,“老師,你能不能慢點?”……出現(xiàn)以上的情況,你能怪老師的自私嗎?為什么別的同學就可以跟上老師的速度?原因就在于你有沒有做好預習,歸根到底就是你有沒有在預習的時候做好了思想準備。預習的本身就是學習的準備,思想準備可以說是學習準備的準備,在整個預習環(huán)節(jié)的基礎(chǔ)作用很突顯無遺。其次,作為學生,該配備些許的實用工具書。比如遇到生字詞時,可以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遇到成語典故時參考《成語詞典》等等。再次,預習符號的運用。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預習時手不離筆,隨時勾畫。在預習語文的時候,你在平時的閱讀習慣中一般采用的標志符號在這個時候就很好的派上了用場,文章中有重要的句子,習慣性的加上著重號,這樣能使在聽老師講解的時候留心理解和對應理解;文中有疑惑或不懂的地方,也會習慣性的加上問號,在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在課堂上或課后請教老師和同學,帶著問題去聽課是最有效的方法;給課文分段分層時,雙豎線是個不錯的選擇……符號的合理熟悉,使學生字預習和課堂上有方向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最后,參考“導讀”。中學語文課程中,“導讀”是編者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根據(jù)單元教學目標而設(shè)置的本課學習要求,從寫作背景、思想內(nèi)容、寫作特點和語言運用等方面,把要點提示出來,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較好地完成以上的細節(jié)之后,“仗”開始就有幾分把握了,預習的順利實施就開了個“好頭”。
在做好準備之后,大致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和重點,為實踐階段打好了基礎(chǔ)。三個階段中,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實踐階段。
二、實踐階段
在該階段中,又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第一步:略讀課文,了解大意。認真思考課文的題目、題意。按自己先前習慣的預習符號邊讀邊標出各自然段的段號,圈點出字詞,找出不認識的生字和有疑惑的詞語。速讀一遍全文后,能講出課文大意或主要情節(jié),最好就能夠找出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或中心句,這樣會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jù)文章的難易程度,相對難的把書本上有關(guān)內(nèi)容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對于陌生的新知識,決不能僅看一遍,而要多看幾遍,反復研讀,可在重點和難點部位做記號,以引起自己足夠的注意;相反,較易的并不是不要理會,它可能在文中的作用會有提示或輔助領(lǐng)悟文章,也是應重視的,相對于重點不需花那么多心思去理解。因此,在預習的時候,在“導讀”的指引下,結(jié)合一次或幾次的快速瀏覽,大概弄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思想,什么內(nèi)容以及在題目的輔助下自己所應該要學的。
第二步:查工具書,理解字詞。對文中的疑難字詞,用符號標出,查工具書法辨析、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這是檢驗學生的能力的一環(huán),大概了解了課文的意思,結(jié)合工具書,疑難字詞會不攻自破。我們在使用工具書的時候,不能依賴它,它只是工具,在預習的時候,也應該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和思維空間,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經(jīng)驗或聯(lián)系上下文內(nèi)容,試著去猜測其意思,這會加深學生預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會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查閱的時候,要準確的把握字詞的讀音,意義。學生對文中的大體意思和字詞了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為下一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現(xiàn)在很多的工具書,課文的參考書,都把文章的字詞解釋標的太明太白,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又過分的依賴它,以致離開了它就什么都不會做了。一些平常的工具書,比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百科全書》等,還是值得學生借鑒的。工具書只是輔助,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要明確這一點。
第三步:試分段落層次,思考質(zhì)疑。根據(jù)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的大體了解,試著劃分段落和層次,思考段意和層意。還要熟讀課文,多問幾個為什么,標出疑點,以便在聽課時有的放矢,或提出質(zhì)疑。
劃分段落要分三小步進行:第一小步,要通讀全文,了解這篇文章寫了什么人、什么事。第二小步,看看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哪幾個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起來表達同一個內(nèi)容。第三小步,劃分段落以后,還要檢查是否劃分得正確。此外,劃分層次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jié)合第二、第三步,不妨插入問題理解的方法:在一般課文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中,為使學生能獨立地、創(chuàng)造地進行學習活動,我們將問題設(shè)計為: 1.我理解了課文中生字、新詞了嗎?用上了哪些理解詞語的方法? 2.我試著給文章分段了嗎?了解主要內(nèi)容了嗎?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層次了解段落的大意了嗎? 3.我畫出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句子、段落了嗎?并用預習符號標記了嗎? 4.我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通過研究解決了哪些問題?結(jié)合以上的一系列的問題,會使得課文的條理變得清晰,甚至會達到“無師自通”的效果。
第四步:重點朗讀,反復吟誦。這一步,我認為是整個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最關(guān)鍵也最有效果的一步。習慣上,當學生遇到優(yōu)美的詩詞散文或一些美妙的句子,就應該努力地背下來。有些課文,如詩詞優(yōu)美散文或要求背誦的文段,在速讀后,可重點選取一些文段朗讀,或吟誦。有時通過有聲的朗讀,會收到突悟效果。長期訓練,更會增強語感能力。結(jié)合現(xiàn)階段學生的水平和習慣,這里我有四個建議:1.課文誦讀要以人為本。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要根據(jù)課文“導讀”提供的要求并帶上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強拉著自己帶著埋怨的情緒是讀不出效果的。這里的“以人為本”和因人而異是區(qū)別的,它要求的是學生“順藤摸瓜”,能力水平的差異是難以影響情感的發(fā)揮和投入的。2.以本為本。這里的“本”指的是課文本身,在揣摩文章內(nèi)容上下功夫。課文的意思在學生猜測推敲之后,會慢慢地深入理解,不能游離課文本身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但最好要有個人自主的見解。3.手段要綜合運用。朗讀的手段是豐富的。比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平時有節(jié)奏韻律的朗讀基礎(chǔ)上,我們不妨加入現(xiàn)在流行歌曲的唱法,不僅使學生更加地有興趣加入到語文學習中去,還會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體會語文和生活相互聯(lián)系的積極性。4.合理得度。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其實我覺得該觀點存在不妥之處:其一,學生讀課文冷漠,何談“義”現(xiàn)?其二,沒有理解課文的大體意思和個別具體的結(jié)構(gòu),讀又何用?不過只是對課文的死記硬背而已。其三,書固然要讀,但讀的次數(shù)要適度。因此,課文的朗讀方法關(guān)系到預習的效果,在預習的過程中扮演了主角的角色。
實踐階段是幾個步驟相互結(jié)合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較好地貫施了以上幾個步驟之后,預習就差不多了想要的效果。最后,還應該檢驗之前所學到的。
三、檢驗階段
美國著名專家H·西蒙說:“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jié)果如何時,才能發(fā)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預習結(jié)果,對學生預習做出一定的評價,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識情況,明確在老師講授時看書應特別注意的地方。教師了解預習結(jié)果,可以三方面考慮:1.課堂上學生預習時,教師在教室內(nèi)巡視,隨時查看,了解預習情況。2.上課前將預習本子收上來查閱情況,了解預習的深淺度。反饋貴在及時,最好在當堂,當天給予評價,以上學生記憶最鮮明,希望知道結(jié)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熱打鐵,容易奏效。3.瞻前顧后,揣摩練習。每篇課文后都設(shè)計了練習題,預習時可聯(lián)系前面的預習提示,思考這些練習。這些練習薄是課文知識訓練的重點,編者重在基礎(chǔ)知識、語言能力的訓練上培養(yǎng)靈活。運用知識能力。通過訓練,可以熟悉各種題型,掌握一些解題思路和方法。檢驗階段不是絕對,但少了這階段,學生就不能明白自己到底在為什么而學,學了什么,和準備階段背道而馳。檢驗是對實踐階段的補充,加強了學生的自學自覺和提升了能力。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需在預習的環(huán)節(jié)上狠下功夫,“階段法”中的“三步走”:準備階段、實踐階段、檢驗階段。準備階段是基礎(chǔ),實踐階段是關(guān)鍵,檢驗階段是保障,三者步步緊扣,缺一不可。做好思想和符號標志的準備,繼而預習步步深入文章中去,而后在練習中檢驗自己的預習心得和歸納疑惑,等待解決。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習慣和水平適度的對預習方法加以合理的運用,會對自己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在課堂上的自如會起極積極的作用。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這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改進,掌握科學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學生能夠?qū)㈩A習當成一個興趣來培養(yǎng)的話,不斷的加強練習,對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的提升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預習的習慣推廣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成為學習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 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陶西平.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A].北京:首都師范出版社,2004.
[3] 王松泉.中國語文教育史簡編[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2.
[4]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鄧桂英.自主學習從“課前預習”開始[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07(6):5-6.
[6] 劉榮智.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預習[N].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7(9).
[7] 嵇春燕.培養(yǎng)預習能力 提高學習效率[J].網(wǎng)絡(luò)科技時代,2007(14):25-27.
[8] 歐陽靜.語文課前預習方法與步驟[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學生版),2006(2):8-12.
[9] 孫艷,張俊萍.主動預習 學會批改[N].少年天地(小學版),2007(7).
[10] 謝兆華.如何劃分段落層次[J].中國中學生報,2004(1283):12-13.
[11] 彭雪媚.預習的竅門[J].廣東教育(教研版), 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