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
【摘要】高中語文是一門可以提升中學生內外修養(yǎng)的課程,對中學生核心素質與個人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起關鍵作用。但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較為活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策略,挖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提升成績的同時形成語文思維能力,并能善用語文思維理性看待問題與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中學生;語文思維;培養(yǎng);策略
為適應時代更新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國對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并對現(xiàn)代教育進行了改革,要求教育必須全面發(fā)展。語文作為教育必修課程之一,也要遵循這一點,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與素質?;诖耍處煈诮逃胁扇∮行Р呗?,通過科學且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迅速掌握語文知識并形成語文思維。同時,還要堅持新時代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學生語文思維潛力,從而實現(xiàn)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情感認知
語文思維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時所形成的思維能力。建立語文思維有助于幫助學生客觀對待事物與解決問題。能讓學生通過從多角度探究與解決的問題過程形成一定的自主能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策略之一。語文是利用文字來表達事物與情感的產(chǎn)物,教師可以運用語文的特點,通過聲音與文字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通過感官刺激融入到課程中,從而形成語文思維。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課文《沁園春·長沙》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讓學生邊聽邊閱讀課文,感受字里行間中的磅礴大氣與音韻美。為后面介紹毛澤東及課文講解進行鋪墊。接下來,教師可以借用毛澤東的影視經(jīng)典片段引入作者介紹,進而讓學生了解到《沁園春·長沙》的經(jīng)典之處。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課文字里行間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從“獨立寒秋”到“曾記否”,運用文章中的起、承、轉、合四個層次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學生通過文章解讀與朗誦建立情感認知后,再運用個人思維去扣情探究。教師還可以給出相關圖片,幫助學生建立文字畫面感,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沁園春·長沙》這篇課文的獨特之處。這樣的教學策略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能起到促進作用,因為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能讓學生透過文字建立語文思維,跨越時間維度,感受作者著作文章的心歷路程,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2.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促進思維形成
語文是一門發(fā)散性很強的課程。學生通過閱讀與理解,能夠感受文字背后的美好感情,并能通過自主探究不斷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也正是因此,對于同一篇課文,不同的人閱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形式與方法上可采取多種方式,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語文思維。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文《勸學》為例,《勸學》是中學語文中最經(jīng)典的文言文課文之一,教師在教學時首先進行整體朗誦,幫助學生糾正讀音,讓學生通過聽與看,感受課文背后的情感。其次,用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認知荀子,荀子為何要勸學,勸學的目的出發(fā)點是什么,結合問題去分析、講解課文,幫助學生梳理好《勸學》中的古今異義、實詞、虛詞、文言文句式等知識點。最后,學生明白了《勸學》這篇課文的核心內容與知識點后,教師可以以同桌2人一組為單位,讓全班同學對課文互相討論,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與資源,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在交流溝通中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更多問題與答案。這樣的教學能讓教師從傳授知識者變?yōu)橐龑д?,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目的。
3.開展課后活動,提高思維能力
學習語文不能僅靠課堂內的時間,還要依靠課堂外的時間。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在課堂外“飽讀詩書”,通過豐富的課后活動拓展語文課程學習,這樣才能形成舉一反三的語文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進程為學生推薦課外書籍;組織學生表演經(jīng)典話劇片段;組織師生朗誦會及小游戲等豐富的課后活動。這樣的教學不僅能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還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與探究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文《竇娥冤》為例?!陡]娥冤》是高中經(jīng)典戲劇類課文之一,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學習《竇娥冤》這篇課文能幫助學生拓展中國戲劇的相關知識,同時,通過竇娥在戲劇中的形象特征與情感變化,能讓學生領悟到《竇娥冤》背后蘊含的人性道理,可激勵學生向真、向善、向美。教師除了可在課堂進行人物分析、片段講解等,還可以開展課后活動,如向學生推薦作者關漢卿的《單刀會》《望江亭》等讀本,讓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文學作品的背景創(chuàng)作淵源。還可以利用課間活動與自習時間,組織學生演繹《竇娥冤》話劇,讓學生在準備話劇表演的過程中自主揣摩課文中的情感變化,探究其中的戲劇沖突,明白善良、孝順的竇娥為何命運悲慘。話劇表演結束后,教師可讓其他同學進行積極的點評,這樣的教學課后活動能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可促進學生對《竇娥冤》這篇課文知識點的吸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4.實施分層教學,開展思維訓練
思維是抽象的,也是系統(tǒng)的。高中生已經(jīng)到了成年的階段,在這樣關鍵的時期,尤其應該注重思維能力養(yǎng)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認識課本知識的內在本質著手,對語文知識體系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從抽象的知識中挖掘和看清事物的本質,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認知,全面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一顆探究的心和好奇心,保持對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提問題意識,使其在上課過程中和自主學習過程中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散發(fā)能力。在高中階段,可以把語文教學分為寫作、閱讀、文言文三大部分,針對不同部分采用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教學,還可以根據(jù)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地教學。比如,學習論述文時,可以從學生寫的一些文章著手。例如,學習課文《祝?!窌r,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將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思考記錄下來,表達出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獲得的感受與收獲,之后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大家討論解決,由此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教師再幫助學生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和各種行為,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祥林嫂代表的是怎樣的時代人物,并分析文章的邏輯結構,深刻感受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形象,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高中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有較大的差別。語文課程注重情感與生活方面要多于理論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教學生動、有趣起來,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主動探究知識,促進其語文思維的形成。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語文思維,教師也要注意對學生語文思維的鍛煉與培養(yǎng),多開展課后教學活動,多角度進行教學,讓學生快速掌握語文知識,達到教學目的,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麗娜.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25
[2]陳美.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86
(江蘇省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