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幼兒教育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幼兒教師在調(diào)整教學策略方法時沒有足夠的依據(jù),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幼兒的長期健康發(fā)展。本文從開拓評價視角、引導自評互評和師生互動三個方面,對幼兒園中班的教學評價方式改革進行了探討。
為提升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為幼兒的成長保駕護航,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各種新穎的教學策略方法不斷涌現(xiàn)。但是,教學評價不健全、不完善影響幼兒園建設發(fā)展。一些看起來比較適用的教學策略方法,隨著新的幼兒不斷入園,已經(jīng)不能完全適用,但是教師卻很難發(fā)現(xiàn)或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而且中班階段是幼兒在幼兒園成長的中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要為他們不久之后步入小學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在幼兒園中班教學中做好評價方式的改革非常有必要。
由于幼兒園階段缺少各種形式的考試,教師不知道該怎樣對幼兒進行評價。其實,即使有考試,考試內(nèi)容也不能很好地評價幼兒的各個方面。幼兒教育的目的是讓幼兒獲得綜合素質(zhì)的平衡發(fā)展。教師應仔細考慮幼兒的能力分類,開拓更多評價視角。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不采用傳統(tǒng)的打分式評價,而應在日常與幼兒的接觸中做好對幼兒表現(xiàn)的記錄,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再去認真分析這些記錄,綜合分析幼兒在哪些方面有了明顯進步,哪些方面還有待加強。
例如,教師通過一段時期的記錄,發(fā)現(xiàn)幼兒A在集體活動中經(jīng)常會與其他小朋友因為一些瑣事發(fā)生沖突,教師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幼兒A的人際交往能力出現(xiàn)問題,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他的性格比較任性,沒辦法以平等、冷靜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這就是對幼兒A的一個教學評價,教師可以據(jù)此調(diào)整教學策略方法。
教學評價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幼兒,所以,教師應引導幼兒參與到評價中,鼓勵他們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自評或互評,教學評價就不再是教師對幼兒單方面的認識,也是幼兒的自我認識。鑒于中班幼兒的年齡較小,教師不能把評價方式設置得太過復雜,同時要加強對幼兒的評價思維引導。
例如,教師可以先從一些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幼兒進行自評和互評,如平時是否注意衛(wèi)生、在一起游戲的時候是否注意禮貌謙讓等。待幼兒逐漸熟悉了這種方式,并且能夠據(jù)此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后再增加難度。又如,幼兒B與幼兒C平時有些小矛盾,幼兒B出于惡作劇心理,在互評時說幼兒C不注意衛(wèi)生,完全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此時教師要對幼兒B進行批評,讓他認識到這種行為屬于說謊,是不對的,一定要實事求是,然后讓幼兒B重新對幼兒C進行評價,表揚并鼓勵他知錯能改的行為。
幼兒能夠加深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卻不清楚教師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而教師也不了解幼兒對自己的印象。所以,除了改革評價方式、拓展評價渠道外,教師也要想辦法增強基于評價的師生互動,增進師生對彼此的了解。比如,教師可鼓勵幼兒對教師進行評價,并對幼兒的評價給予積極、正面的反饋等,拉近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氛圍,同時進一步鍛煉幼兒的膽量,推動其道德品質(zhì)的進步。
例如,幼兒離開幼兒園前,教師可以將幼兒召集到一起,告訴他們今天教師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小朋友要多加注意。對于問題比較突出的,教師可以提前單獨溝通。教師發(fā)言結(jié)束后,再給幼兒發(fā)言的機會,帶領幼兒回憶今天做了什么、教師在其中的表現(xiàn),然后讓他們對教師提出意見或建議,教師則表示虛心接受,第二天注意改進。
總而言之,教學評價是幼兒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引起幼兒園和教師的充分重視。希望廣大同仁在這方面加強研究實踐,抓住中班幼兒的能力發(fā)展特征,完善幼兒園中班教學評價體系。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賓王幼兒園)